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均流相变散热器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均流相变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372069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16 14:5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均流相变散热器,包括外壳体及设于外壳体内腔中的散热部件;散热部件包括第一集液管、第二集液管及与该两个集液管连通的微通道组件;微通道组件内形成若干条微通道,微通道组件通过其上相对设置的两列均流孔分别与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连通;使用时,冷却流体通入第一集液管后经一列均流孔均分进入若干条微通道内,自微通道流出后再经另一列均流孔导出至第二集液管排出,本申请通过均匀分布的均流孔实现了多条微通道流量均匀分布,该结构基于流体相变吸热原理使散热器动态自发耦合发热源,从而实现动态平衡,实现均温目标,提升散热效果,将该散热器应用在电子功率器件上可大幅提升其性能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微通道散热器,尤其涉及一种能均流相变吸热的微通道散热器。


技术介绍

1、随着电子设备高性能和小型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超高热流密度下的散热不足以及多点热源条件下温度梯度较大。为此,精密微通道散热器应运而生。

2、虽然精密微通道散热器的不断发展正逐步改善着散热不足的现状,但多点热源条件下温度梯度较大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专利技术人客观分析了原因如下:首先,精密的半导体发热元件自身不同区域发热量不同,形成多点热源,热源分布较为随机和分散,很难准确测量建立统一的温度场分布图谱;其次,精密的半导体元件尺寸微小,与之匹配的散热器尺寸也很小,一般不超过6厘米×6厘米,在微小区域内控制不同位置的散热量非常困难;最后,换热器内部流固耦合换热过程非常复杂,很难精确计算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3、基于以上客观原因,当前的微通道散热器依然存在散热不足的问题,其散热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均流相变散热器,用以解决现有微通道散热器散热效果不好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本申请提供一种均流相变散热器,包括外壳体,外壳体的内腔中设置散热部件;

4、散热部件包括第一集液管、第二集液管,以及架设在第一集液管与第二集液管之间并将第一集液管与第二集液管连通的微通道组件;微通道组件包括底板、设置在底板上方的顶板,以及将底板和顶板围成封闭壳体的一圈侧板;底板上平行间隔开设有若干个条形孔道,顶板上平行间隔开设有若干个条形孔道,顶板上的条形孔道与底板上的条形孔道上下一一对应,底板上的每个条形孔道的外围设置一圈流道板,流道板为自底板表面向上延伸至顶板的立板,底板上任意相邻的两个条形孔道之间通过流道板构成微通道;

5、底板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列均流孔,第一集液管与一列均流孔管道连通,第二集液管与另一列均流孔管道连通,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通过与其相连的均流孔连通微通道。

6、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平行间隔设置,微通道的长度延伸方向与第一集液管的长度延伸方向垂直,若干个微通道在底板上均匀分布。

7、进一步的,围成微通道的流道板上形成若干个微孔结构或凹坑结构,微孔结构的孔径范围为0.005mm~0.01mm。

8、更进一步的,通过机加工和/或蚀刻法在流道板上加工微孔结构或凹坑结构。

9、进一步的,底板和顶板为尺寸相同的矩形板,沿第一集液管的长度方向,底板上等间隔排布若干个条形孔道,条形孔道为长方形孔。

10、更进一步的,条形孔道的一端与底板的一侧边缘之间设置有第一列均流孔,条形孔道的另一端与底板的另一侧边缘之间设置有第二列均流孔,第一列均流孔包括沿第一集液管长度方向等间隔设置的若干个圆孔,第二列均流孔包括沿第二集液管长度方向等间隔设置的若干个圆孔。

11、更进一步的,第一列均流孔和第二列均流孔关于底板的中心轴线对称。

12、更进一步的,第一集液管上设置有若干个连接管,第一集液管通过若干个连接管与构成第一列均流孔的若干个圆孔一一对应连通。

13、更进一步的,第二集液管上设置有若干个连接管,第二集液管通过设于其上的若干个连接管与构成第二列均流孔的若干个圆孔一一对应连通。

14、更进一步的,底板水平设置在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的上方,第一集液管上的连接管竖直设置,第二集液管上的连接管竖直设置。

15、更进一步的,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分别为一端开口且另一端封闭的圆管。

16、更进一步的,外壳体包括基体和盖板,基体为敞口槽状结构,基体内形成依次连通的第一容腔、第二容腔和第三容腔,第一容腔中安装第一集液管,第二容腔中安装微通道组件,第三容腔中安装第二集液管,盖板用以封闭基体。

17、更进一步的,第一容腔的侧壁上开设贯穿基体侧壁的第一开口,第一集液管的开口端安装在第一开口处,冷却流体自第一开口流入第一集液管。

18、更进一步的,第三容腔的侧壁上开设贯穿基体侧壁的第二开口,第二集液管的开口端安装在第二开口处,冷却流体自第二开口流出第二集液管。

19、更进一步的,基体和盖板采用扩散焊接或钎焊工艺键合为一体。

20、进一步的,均流相变散热器的材质为铝合金、铜、铜合金或不锈钢。

21、相比现有技术,本申请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2、1、本申请提供一种均流相变散热器,通过第一集液管、第二集液管和微通道组件构成散热部件,微通道组件内形成若干条微通道,微通道组件通过其上相对设置的两列均流孔分别与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连通,本申请提供的散热器在使用时,将冷却流体通入第一集液管,然后冷却流体通过一列均流孔进入微通道组件内,并进入若干条微通道内,冷却流体自微通道流出后,通过另一列均流孔流至第二集液管内,最后自第二集液管排出,因此,本申请通过均匀分布的均流孔使得通入第一集液管的冷却流体进入多条微通道,实现了多条微通道流量均匀分布,该结构基于流体相变吸热原理使散热器动态自发耦合发热源,从而实现动态平衡,实现均温目标,提升散热效果,将该散热器应用在电子功率器件上可大幅提升其性能和可靠性。

23、2、本申请在微通道流道板上蚀刻大量分散均匀的微孔或凹坑结构,可以提高相变率,最终提升均温性。

24、3、本申请利用相变的换热特性,使散热性能得到大幅提升,相比传统散热器,本申请实现了均流相变吸热,提升了散热器散热效果,且本申请提供的散热器整体结构简明,设计合理,制作加工难度低、成本低,易于制造并进行批量生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均流相变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100),所述外壳体(100)的内腔中设置散热部件(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流相变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液管(210)和第二集液管(220)平行间隔设置,所述微通道(2312)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集液管(210)的长度延伸方向垂直,若干个所述微通道(2312)在所述底板(231)上均匀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流相变散热器,其特征在于,通过机加工和/或蚀刻法在所述流道板(2311)上加工所述微孔结构或凹坑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均流相变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31)和顶板(232)为尺寸相同的矩形板,沿所述第一集液管(210)的长度方向,所述底板(231)上等间隔排布若干个所述条形孔道,所述条形孔道为长方形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均流相变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列均流孔和第二列均流孔关于所述底板(231)的中心轴线对称。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均流相变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液管(210)上设置有若干个连接管(240),所述第一集液管(210)通过所述若干个连接管(240)与构成所述第一列均流孔的若干个圆孔一一对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均流相变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31)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液管(210)和第二集液管(220)的上方,所述第一集液管(210)上的连接管(240)竖直设置,所述第二集液管(220)上的连接管(240)竖直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均流相变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液管(210)和第二集液管(220)分别为一端开口且另一端封闭的圆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均流相变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10)和所述盖板(120)采用扩散焊接或钎焊工艺键合为一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流相变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相变散热器的材质为铝合金、铜、铜合金或不锈钢。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均流相变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100),所述外壳体(100)的内腔中设置散热部件(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流相变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液管(210)和第二集液管(220)平行间隔设置,所述微通道(2312)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集液管(210)的长度延伸方向垂直,若干个所述微通道(2312)在所述底板(231)上均匀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流相变散热器,其特征在于,通过机加工和/或蚀刻法在所述流道板(2311)上加工所述微孔结构或凹坑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均流相变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31)和顶板(232)为尺寸相同的矩形板,沿所述第一集液管(210)的长度方向,所述底板(231)上等间隔排布若干个所述条形孔道,所述条形孔道为长方形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均流相变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列均流孔和第二列均流孔关于所述底板(231)的中心轴线对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硕吕旭光马忠园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精密键合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