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氧化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36300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氧化沟可用于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处理。池体从进水管至混合液出流管顺序设有厌氧Ⅰ区,厌氧Ⅱ区,厌氧Ⅲ区,缺氧Ⅰ区,缺氧Ⅱ区,缺氧Ⅲ区,好氧Ⅲ区,好氧Ⅱ区,好氧Ⅰ区。可通过调节缺氧区和好氧区的比例,调节污泥回流量,调节内回流量来实现多种运行方式,以适应不同季节条件下进水水质、水量的波动。本发明专利技术不需要投加化学药剂,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同时完成脱氮和除磷,较传统脱氮除磷工艺提高了脱氮除磷效率,省去了内回流泵房,及内回流泵,减小了占地面积,节约了建造费用,同时可节省约25%的耗氧量,和12%左右的电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去除有机物的同时去除污水中的氮、磷营养元素是污水处理的重要任务。传统生 物脱氮除磷工艺难以同时满足污水处理厂日益严格的脱氮除磷要求,因此,传统化学除磷 技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将磷从污水中沉淀出来,以实现进一步除磷,但是以上工艺存在脱 氮除磷效率低下,污泥产量大,药剂量大,能耗巨大及由此带来的运行成本高昂等弊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氧化沟,以解决传统脱氮除磷工艺脱氮除磷效 率低,化学除磷污泥产量大,投药量大,能耗高等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氧化沟,厌氧I区设有进水管,另一端设有混合液流出管。其特 征在于池体从进水管至混合液出流管顺序设有厌氧I区,厌氧II区,厌氧III区,缺氧I 区,缺氧II区,缺氧III区,好氧III区,好氧II区,好氧I区。其中厌氧I区,厌氧II区,厌氧III区,缺氧I区,缺氧II区,缺氧III区,好氧III区,好氧II区,好氧I区均设有推进式搅拌器,好氧III区,好氧II区,好氧I区底部设有微孔曝气厌氧I区与厌氧II区之间,厌氧II区与厌氧III区之间所设的隔断面上设有过流 孔。厌氧III区与缺氧I区末端之间的隔断面底部设有通水孔。缺氧I区,缺氧II区,缺氧III 区,好氧III区,好氧II区,好氧I区之间的隔断设有通水缺口。自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氧化沟至沉淀池连接混合液出流管。自沉淀池底部至厌氧I区连接污泥回流管及污泥回流泵。 自沉淀池底部连接剩余污泥排放管。自沉淀池顶部连接出水管。上述厌氧I区,厌氧II区,厌氧III区排列在池体一侧呈矩形,缺氧I区,缺氧II区, 缺氧III区及好氧III区,好氧II区,好氧I区排列在池体另一侧。混合液在缺氧I区,缺氧II 区,缺氧III区及好氧III区,好氧II区,好氧I区循环流动,且根据进水水质的变化情况,可关 闭好氧III区的微孔曝气器,将好氧III区变成缺氧IV区,即变成缺氧I区,缺氧II区,缺氧III 区,缺氧IV区及好氧II区,好氧I区运行,或在缺氧III区增设微孔曝气器,将缺氧III区变成 好氧IV区,即变成缺氧I区,缺氧II区及好氧IV区,好氧III区,好氧II区,好氧I区运行。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本专利技术在氧化沟前部增 设厌氧区,使之具有除磷功能,好氧区采用微孔曝气器,力口 大了池深。混合液在缺氧I区,缺氧II区,缺氧III区及好氧III区,好氧II区,好氧I区循环流动,实现了内回流,省去了混合液内回流泵房,并且可通过调节混合液在循环廊道内的流速 来调节混合液内回流比。缺氧I区,缺氧II区,缺氧III区及好氧III区,好氧II区,好氧I区可 根据进水水质情况选择开启或关闭曝气器,以改变运行工况。本专利技术将上述工作原理与污 水处理反应器的设计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氧化沟。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根据进水水质和排放标准确定适当的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龄,不需要投加化学药剂,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同时完成脱氮和除磷,出水水质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 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本专利技术较传统脱氮除磷工艺省去了内回 流泵房,及内回流泵,减小了占地面积,节约了建造费用,同时可节省约25%的耗氧量,和 12%左右的电费,使污水处理向着高效低能耗进一步发展。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的平面示意2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的立面示意3是图1的A-A剖面4是图1的B-B剖面5是图1的C-C剖面图1-厌氧I区,2-厌氧II区,3-厌氧III区,4-缺氧I区,5-缺氧II区,6-缺氧III区, 7-好氧I区,8-好氧II区,9-好氧III区,10-推进式搅拌器,11_微孔曝气器,12-通水缺口, 13-进水管,14-混合液出流管,15-沉淀池,16-污泥回流管,17-污泥回流泵,18-沉淀池出 水管,19-剩余污泥排放管,20-电机,21-调速器,22-通水孔,23-过流孔。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参见图1-5,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氧化沟在池体一端设有进水管 13,另一端设有混合液出流管14,池体内进水管13至混合液出流管14顺序设有厌氧I区 1,厌氧II区2,厌氧III区3,缺氧I区4,缺氧II区5,缺氧III区6,好氧III区9,好氧II区8,好 氧I区7,各区中均设有推进式搅拌器10,推进式搅拌器与电机20和调速器21连接,好氧 I区了,好氧II区,好氧III区底部均设有微孔曝气器11。参见图1和图5,厌氧I区与厌氧II区之间,厌氧II区与厌氧III区之间设有隔断, 隔断面上设有过流孔23。参见图1和图3,厌氧III区与缺氧I区末端之间的隔断面底部设有通水孔22。参见图1,图4和图5,缺氧I区,缺氧II区,缺氧III区,好氧III区,好氧II区,好氧I 区之间的隔断设有通水缺口 12。参见图1,混合液出流管接入沉淀池15,在沉淀池内进行泥水分离,上清液经沉淀 池出水管18排出,沉淀池底部部分污泥经污泥回流管16和污泥回流泵17流回高效生物脱 氮除磷氧化沟。剩余污泥经沉淀池底部接出的剩余污泥排放管19排出。上述厌氧I区1,厌氧II区2,厌氧III区3排列在池体一侧呈矩形,缺氧I区4,缺氧 II区5,缺氧III区6及好氧III区9,好氧II区8,好氧I区7排列在池体另一侧。混合液在缺 氧I区4,缺氧II区5,缺氧III区6及好氧III区9,好氧II区8,好氧I区7循环流动,且根据进水水质的变化情况,可关闭好氧III区9的微孔曝气器,将好氧III区变成缺氧IV区,即变成 缺氧I区,缺氧II区,缺氧III区,缺氧IV区及好氧II区,好氧I区运行,或在缺氧III区6增设 微孔曝气器,将缺氧III区变成好氧IV区,即变成缺氧I区,缺氧II区及好氧IV区,好氧III区, 好氧II区,好氧I区运行。本专利技术的应用实施例一用于污水处理 原污水一本专利技术的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氧化沟一处理后出水。对于给定的城市污水,在确定了进水流量,进水水质的前提下,确定高效生物脱氮 除磷氧化沟的污泥龄及水力停留时间,进而确定池体内的生物总量和体积。本专利技术可通过 调节缺氧区和好氧区的比例,调节污泥回流量,调节内回流量(即调节混合液在缺氧区和 好氧区内循环流动的流速)来实现多种运行方式,以适应不同季节条件下进水水质、水量 的波动。本专利技术的应用实施例二用于再生水处理原污水一本专利技术的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氧化沟一深度处理工艺一处理后出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氧化沟,厌氧Ⅰ区设有进水管,另一端设有混合液出流管。其特征在于:  池体从进水管至混合液出流管顺序设有厌氧Ⅰ区,厌氧Ⅱ区,厌氧Ⅲ区,缺氧Ⅰ区,缺氧Ⅱ区,缺氧Ⅲ区,好氧Ⅲ区,好氧Ⅱ区,好氧Ⅰ区。  其中厌氧Ⅰ区,厌氧Ⅱ区,厌氧Ⅲ区,缺氧Ⅰ区,缺氧Ⅱ区,缺氧Ⅲ区,好氧Ⅲ区,好氧Ⅱ区,好氧Ⅰ区均设有推进式搅拌器,好氧Ⅲ区,好氧Ⅱ区,好氧Ⅰ区底部设有微孔曝气器。  厌氧Ⅰ区与厌氧Ⅱ区之间,厌氧Ⅱ区与厌氧Ⅲ区之间的隔断面上设有过流孔。厌氧Ⅲ区与缺氧Ⅰ区末端之间的隔断面底部设有通水孔。  缺氧Ⅰ区,缺氧Ⅱ区,缺氧Ⅲ区,好氧Ⅲ区,好氧Ⅱ区,好氧Ⅰ区之间的隔断设有通水缺口。  自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氧化沟至沉淀池连接混合液出流管。  自沉淀池底部至厌氧Ⅰ区连接污泥回流管及污泥回流泵。  自沉淀池底部连接剩余污泥排放管。  自沉淀池顶部连接出水管。

【技术特征摘要】
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氧化沟,厌氧Ⅰ区设有进水管,另一端设有混合液出流管。其特征在于池体从进水管至混合液出流管顺序设有厌氧Ⅰ区,厌氧Ⅱ区,厌氧Ⅲ区,缺氧Ⅰ区,缺氧Ⅱ区,缺氧Ⅲ区,好氧Ⅲ区,好氧Ⅱ区,好氧Ⅰ区。其中厌氧Ⅰ区,厌氧Ⅱ区,厌氧Ⅲ区,缺氧Ⅰ区,缺氧Ⅱ区,缺氧Ⅲ区,好氧Ⅲ区,好氧Ⅱ区,好氧Ⅰ区均设有推进式搅拌器,好氧Ⅲ区,好氧Ⅱ区,好氧Ⅰ区底部设有微孔曝气器。厌氧Ⅰ区与厌氧Ⅱ区之间,厌氧Ⅱ区与厌氧Ⅲ区之间的隔断面上设有过流孔。厌氧Ⅲ区与缺氧Ⅰ区末端之间的隔断面底部设有通水孔。缺氧Ⅰ区,缺氧Ⅱ区,缺氧Ⅲ区,好氧Ⅲ区,好氧Ⅱ区,好氧Ⅰ区之间的隔断设有通水缺口。自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氧化沟至沉淀池连接混合液出流管。自沉淀池底部至厌氧Ⅰ区连接污泥回流管及污泥回流泵。自沉淀池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静洁孙力平王少坡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