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形生物滞留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348684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16 14:35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隐形生物滞留池,包括混凝土池体,混凝土池体中设置有隔墙,隔墙将混凝土池体分割成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第二池体的顶部设置有艺术镂空盖板,第二池体的内部设置有L型溢流堰,L型溢流堰的顶部低于汇水面;第二池体内的细砂过滤层下部设置有第一穿孔管,第一穿孔管与第一池体内的玻璃轻石蓄排水层连通;混凝土池体底部设置有第二穿孔管,第二穿孔管连通第一池体及第二池体内的玻璃轻石蓄排水层,并接入L型溢流堰内,雨水通过L型溢流堰内的排水管接入市政雨水井内。本技术的隐形生物滞留池设置在人行道的绿化带位置,池体顶面与人行道齐平,能够避免传统生物滞留池下凹的安全隐患,同时提高区域整体景观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海绵城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隐形生物滞留池


技术介绍

1、生物滞留池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区域内的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的滞留、净化和入渗作用,起到对雨水径流水质净化和总量控制的作用。生物滞留带通常用来收集来自不透水路面的雨水径流,设置于道路一侧,是低影响开发道路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传统生物滞留池是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用来吸收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化及物理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

2、传统的生物滞留池大多采用下凹的形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并且目前传统的生物滞留池的堵塞机理及防堵措施的不足,会严重影响生物滞留池的实际应用和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隐形生物滞留池。本技术的隐形生物滞留池设置在透水人行道之间的绿化带位置,生物滞留池池顶的高度与透水人行道齐平,沥青行车道的雨水可通过开孔侧石及池体上方的镂空盖板进入池体,开孔侧石入口处还设置了石笼墙用于拦截地表径流中较大的杂质,增加了防堵措施,同时也避免了传统生物滞留池下凹的安全隐患。

2、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隐形生物滞留池,包括混凝土池体,所述混凝土池体中设置有隔墙,所述隔墙将所述混凝土池体分割成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

4、所述第一池体的顶部种植绿植,下部为玻璃轻石蓄排水层;

5、所述第二池体的顶部设置有艺术镂空盖板,所述第二池体的内部设置有l型溢流堰,所述l型溢流堰外部从上到下分别为砾石层、细砂过滤层以及玻璃轻石蓄排水层,所述l型溢流堰的顶部低于汇水面,所述细砂过滤层的顶部低于所述l型溢流堰顶部;

6、所述第二池体内的所述细砂过滤层下部设置有第一穿孔管,所述第一穿孔管与所述第一池体内的玻璃轻石蓄排水层连通;所述混凝土池体底部设置有第二穿孔管,所述第二穿孔管连通所述第一池体及第二池体内的玻璃轻石蓄排水层,并接入l型溢流堰内;所述l型溢流堰内设置有排水管,滞、蓄、净后的雨水以及超出调蓄能力的雨水通过所述排水管接入市政雨水井内。

7、所述第二池体内部、l型溢流堰外部从上至下依次为砾石层、透水土工布、细砂过滤层、透水土工布、玻璃轻石蓄水及排水层及防渗层。

8、所述第一池体内从上至下依次为换填土层、透水土工布、玻璃轻石蓄水及排水层及防渗层,所述换填土层上种植绿植。

9、所述第一穿孔管横向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池体中,所述第一穿孔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细砂过滤层下部,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池体的玻璃轻石蓄水及排水层中,位于所述细砂过滤层中的第一穿孔管所在端不开孔,位于所述玻璃轻石蓄水及排水层中的第一穿孔管所在端开孔。

10、所述第二穿孔管横向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池体的底部,所述第二穿孔管上设置有观察反冲洗口,所述观察反冲洗口用于观察池体内部情况及冲洗池内杂质。

11、所述第二穿孔管侧壁开孔,开孔率为1%-3%,所述第二穿孔管外包透水土工布,管道强度≥8kn/m2。

12、所述第二池体靠近车行道位置设置有开孔侧石,雨水可通过所述开孔侧石进入滞留池内;所述开孔侧石入口处设置有石笼墙,用于拦截初期雨水中较大的杂质。

13、所述透水土工布的克重为200-300g/m2,接缝处的搭接宽度不少于200mm。

14、所述滞留池设置在透水人行道的绿化带位置,所述混凝土池体顶面与所述透水人行道齐平。

15、多个所述混凝土池体通过连通器串联设置,所述连通器内部为玻璃轻石蓄水及排水层,顶部为透水土工布,两侧及底部包裹有防渗层,并通过第一池体的预留孔洞与所述第一池体连通。

1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7、(1)本技术的隐形生物滞留池设置在透水人行道的绿化带位置,生物滞留池池顶与透水人行道齐平,沥青行车道的雨水可通过开孔侧石及池体上方的镂空盖板进入池体,开孔侧石入口处还设置了石笼墙用于拦截地表径流中较大的杂质,增加了防堵措施,同时也避免了传统生物滞留池下凹的安全隐患。

18、(2)本技术的隐形生物滞留池设计合理,雨水可通过艺术镂空盖板及开孔侧石两种方式进入滞留池内,通过石笼墙拦截较大杂质后进入细砂过滤层以及玻璃轻石蓄排水层,地表雨水通过滞留、过滤、净化、下渗后缓慢排放至市政雨水管网内,起到对雨水径流水质净化和总量控制的作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隐形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池体(1),所述混凝土池体(1)中设置有隔墙(2),所述隔墙(2)将所述混凝土池体(1)分割成第一池体(3)和第二池体(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形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池体(4)内部、L型溢流堰(6)外部从上至下依次为砾石层(16)、透水土工布(12)、细砂过滤层(15)、透水土工布(12)、玻璃轻石蓄水及排水层(11)及防渗层(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隐形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池体(3)内从上至下依次为换填土层(13)、透水土工布(12)、玻璃轻石蓄水及排水层(11)及防渗层(10),所述换填土层(13)上种植绿植(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形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孔管(7)横向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池体(1)中,所述第一穿孔管(7)的一端位于所述细砂过滤层(15)下部,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池体(3)的玻璃轻石蓄水及排水层(11)中,位于所述细砂过滤层(15)中的第一穿孔管(7)所在端不开孔,位于所述玻璃轻石蓄水及排水层(11)中的第一穿孔管(7)所在端开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形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穿孔管(8)横向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池体(1)的底部,所述第二穿孔管(8)上设置有观察反冲洗口(19),所述观察反冲洗口(19)用于观察池体内部情况及冲洗池内杂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形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穿孔管(8)侧壁开孔,开孔率为1%-3%,所述第二穿孔管(8)外包透水土工布(12),管道强度≥8KN/m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形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池体(4)靠近车行道(22)位置设置有开孔侧石(18),雨水可通过所述开孔侧石(18)进入滞留池内;所述开孔侧石(18)入口处设置有石笼墙(17),用于拦截初期雨水中较大的杂质。

8.根据权利要求2、3及6中任一项所述的隐形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土工布(12)的克重为200-300g/m2,接缝处的搭接宽度不少于200mm。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隐形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滞留池设置在透水人行道(23)的绿化带位置,所述混凝土池体(1)顶面与所述透水人行道(23)齐平。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隐形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混凝土池体(1)通过连通器(20)串联设置,所述连通器(20)内部为玻璃轻石蓄水及排水层(11),顶部为透水土工布(12),两侧及底部包裹有防渗层(10),并通过第一池体(3)的预留孔洞(21)与所述第一池体(3)连通。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隐形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池体(1),所述混凝土池体(1)中设置有隔墙(2),所述隔墙(2)将所述混凝土池体(1)分割成第一池体(3)和第二池体(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形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池体(4)内部、l型溢流堰(6)外部从上至下依次为砾石层(16)、透水土工布(12)、细砂过滤层(15)、透水土工布(12)、玻璃轻石蓄水及排水层(11)及防渗层(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隐形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池体(3)内从上至下依次为换填土层(13)、透水土工布(12)、玻璃轻石蓄水及排水层(11)及防渗层(10),所述换填土层(13)上种植绿植(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形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孔管(7)横向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池体(1)中,所述第一穿孔管(7)的一端位于所述细砂过滤层(15)下部,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池体(3)的玻璃轻石蓄水及排水层(11)中,位于所述细砂过滤层(15)中的第一穿孔管(7)所在端不开孔,位于所述玻璃轻石蓄水及排水层(11)中的第一穿孔管(7)所在端开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形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穿孔管(8)横向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池体(1)的底部,所述第二穿孔管(8)上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非儿刘爱翠蒋娜柳自强张楠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科佳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