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阻尼减震器及应用其的独轮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323013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14 16:03
本技术公开了双向阻尼减震器及应用其的独轮车,包括可相对移动的油压缸筒和连接座,连接座内设有连通的第一油道和储油腔;第一连通件的一端穿入油压缸筒内并连接有油活塞,第一连通件的另一端连接于连接座,油活塞将油压缸筒内部的空腔分隔为远离连接座的第一油腔和靠近连接座的第二油腔,油活塞设有允许油液由第一油腔向第二油腔流动的单向阀结构;第二连通件穿设于第一连通件内且设有连通第一油腔和第一油道的连通油道,第一连通件和第二连通件之间形成有第一阻尼间隙;第二调节件插设于连接座内,第一油道和第二调节件之间形成有第二阻尼间隙,第二调节件包括允许油液由储油腔向第一油腔流动补油的单向调节结构,其简化了整体油路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减震器,尤其涉及双向阻尼减震器及应用其的独轮车


技术介绍

1、减震器是一种常用的机车零配件。减震器的需求是由于弹簧在形变后不能马上稳定下来,会持续一段时间反复压缩—舒张状态,所以避震器可以吸收车轮遇到凹凸路面所引起的震动,使乘坐舒适。现有减震器一般包括固接于车体上的一压缸,该压缸内部容纳有高黏滞性的阻尼油,且设有一活塞,该压缸的一端穿设一连杆,该连杆的一端固接于车轮的轮框,另一端与该压缸内的活塞固接,且该连杆的外部套设有弹簧。当遇到凹凸路面或刹车时,车体可经由该连杆带动该活塞以压缩压缸内部的阻尼油,以此获得缓冲作用。

2、现有技术中有一种双向阻尼减震器,其在受压时和回弹时均能够提供阻尼减震作用,然而,这种双向阻尼减震器的油路结构较为复杂,存在生产难度高和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技术提供双向阻尼减震器及应用其的独轮车,旨在解决双向阻尼减震器的整体油路结构较为复杂的问题。

2、本技术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双向阻尼减震器,包括:可相对移动的油压缸筒和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内设有连通的第一油道和储油腔,所述油压缸筒和所述连接座之间还设有复位件;第一连通件,所述第一连通件的一端穿入所述油压缸筒内并连接有油活塞,所述第一连通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座,所述油活塞将所述油压缸筒内部的空腔分隔为远离所述连接座的第一油腔和靠近所述连接座的第二油腔,所述油活塞上设有允许油液由所述第一油腔向所述第二油腔流动的单向阀结构;第二连通件,所述第二连通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连通件内,所述第二连通件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油腔和所述第一油道的连通油道,所述第一连通件的内侧壁和所述第二连通件的外侧壁形成有第一阻尼间隙,所述连通油道和所述第二油腔之间通过所述第一阻尼间隙连通;第二调节件,插设于所述连接座内,所述第一油道的内侧壁和所述第二调节件之间形成有第二阻尼间隙,第二阻尼间隙连通所述第一油道和所述储油腔,所述第二调节件还包括允许油液由储油腔向第一油腔流动补油的单向调节结构。

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调节件活动插设于所述连接座内,可调节所述第二调节件的位置以调节所述第二阻尼间隙的大小。

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单向阀结构包括导流孔、挡片和第一弹性件;所述导流孔开设于所述油活塞,所述挡片设置于所述导流孔,所述挡片连接有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油压缸筒和所述连接座相对靠近时,在油压的作用下所述挡片可运动至使所述导流孔打开的位置;所述油压缸筒和所述连接座相对远离时,所述第一弹性件驱动所述挡片运动至使所述导流孔关闭的位置。

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单向调节结构包括补油流道、活动块和第二弹性件,所述补油流道开设于所述第二调节件,所述补油流道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油道和所述储油腔,所述补油流道连接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连接有第二弹性件;所述油压缸筒和所述连接座相对靠近时,所述第二弹性件驱动所述活动块运动至关闭所述补油流道的位置;所述油压缸筒和所述连接座相对远离时,在油压的作用下所述活动块可运动至打开所述补油流道的位置,所述储油腔的一部分油液依次通过所述补油流道、所述第一油道和所述连通油道流向所述第一油腔,另一部分油液依次通过所述第二阻尼间隙、所述第一油道和所述连通油道流向所述第一油腔。

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双向阻尼减震器还包括第一调节件,所述第一调节件活动插设于所述连接座并与所述第二连通件相抵,所述第一调节件用于调节所述第二连通件的位置以调节所述第一阻尼间隙的大小。

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连通件连接有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一调节件可沿第一方向移动以推动所述第二连通件,所述第三弹性件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二连通件施加沿第二方向的力,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复位件为复位弹簧或者气压缸筒。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双向阻尼减震器还包括浮油罐,所述浮油罐连接于所述连接座,所述浮油罐内部的空腔设置有浮油塞,所述浮油塞将所述浮油罐内部的空腔分隔为所述储油腔和高压气腔,所述高压气腔的一侧连通有打气嘴。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调节件设置有第四油道,所述第四油道连通所述第二阻尼间隙和所述储油腔。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调节件和/或者所述第二调节件螺接于所述连接座。

13、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独轮车,包括车轮和相对所述车轮上下活动连接的车架,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双向阻尼减震器,所述双向阻尼减震器连接于所述车轮和所述车架之间以提供阻尼减震。

14、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双向阻尼减震器及应用其的独轮车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5、1)简化了整体油路结构,能够更容易地实现双向阻尼减震功能,且生产较为容易,降低了生产成本;

16、2)通过调节第二调节件的位置即可调节第二阻尼间隙的大小,从而实现调节阻尼减震的功效的目的,结构简单,调节方便,生产成本低;

17、3)第一调节件活动插设于连接座并与第二连通件相抵,第一调节件能够调节所述第二连通件的位置以调节所述第一阻尼间隙的大小,从而便于实现调节阻尼减震的功效的目的;

18、4)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分别螺接于连接座,可使得对第一阻尼间隙和第二阻尼间隙的调节更加稳定精确;

19、5)当该双向阻尼减震器回弹时,在油压的作用下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力被克服,以使活动块运动至打开补油流道的位置,对第一油腔的补油效率得以保证和提高;

20、6)高压气腔132的一侧连通有打气嘴,如此,便于向高压气腔内打入气体从而能够保证高压气腔内的高气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双向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件(18)活动插设于所述连接座(12)内,可调节所述第二调节件(18)的位置以调节所述第二阻尼间隙(20)的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结构包括导流孔(141)、挡片(142)和第一弹性件(143);所述导流孔(141)开设于所述油活塞(14),所述挡片(142)设置于所述导流孔(141),所述挡片(142)连接有所述第一弹性件(143);所述油压缸筒(11)和所述连接座(12)相对靠近时,在油压的作用下所述挡片(142)可运动至使所述导流孔(141)打开的位置;所述油压缸筒(11)和所述连接座(12)相对远离时,所述第一弹性件(143)驱动所述挡片(142)运动至使所述导流孔(141)关闭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调节结构包括补油流道(181)、活动块(182)和第二弹性件(183),所述补油流道(181)开设于所述第二调节件(18),所述补油流道(181)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油道(121)和所述储油腔(131),所述补油流道(181)连接有活动块(182),所述活动块(182)连接有第二弹性件(18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阻尼减震器还包括第一调节件(17),所述第一调节件(17)活动插设于所述连接座(12)并与所述第二连通件(16)相抵,所述第一调节件(17)用于调节所述第二连通件(16)的位置以调节所述第一阻尼间隙(19)的大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向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通件(16)连接有第三弹性件(21),所述第一调节件(17)可沿第一方向移动以推动所述第二连通件(16),所述第三弹性件(21)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二连通件(16)施加沿第二方向的力,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22)为复位弹簧或者气压缸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阻尼减震器还包括浮油罐(13),所述浮油罐(13)连接于所述连接座,所述浮油罐(13)内部的空腔设置有浮油塞(133),所述浮油塞(133)将所述浮油罐(13)内部的空腔分隔为所述储油腔(131)和高压气腔(132),所述高压气腔(132)的一侧连通有打气嘴(134)。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双向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件(17)和/或者所述第二调节件(18)螺接于所述连接座(12)。

10.独轮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轮和相对所述车轮上下活动连接的车架,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双向阻尼减震器,所述双向阻尼减震器连接于所述车轮和所述车架之间以提供阻尼减震。

...

【技术特征摘要】

1.双向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件(18)活动插设于所述连接座(12)内,可调节所述第二调节件(18)的位置以调节所述第二阻尼间隙(20)的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结构包括导流孔(141)、挡片(142)和第一弹性件(143);所述导流孔(141)开设于所述油活塞(14),所述挡片(142)设置于所述导流孔(141),所述挡片(142)连接有所述第一弹性件(143);所述油压缸筒(11)和所述连接座(12)相对靠近时,在油压的作用下所述挡片(142)可运动至使所述导流孔(141)打开的位置;所述油压缸筒(11)和所述连接座(12)相对远离时,所述第一弹性件(143)驱动所述挡片(142)运动至使所述导流孔(141)关闭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调节结构包括补油流道(181)、活动块(182)和第二弹性件(183),所述补油流道(181)开设于所述第二调节件(18),所述补油流道(181)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油道(121)和所述储油腔(131),所述补油流道(181)连接有活动块(182),所述活动块(182)连接有第二弹性件(18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阻尼减震器还包括第一调节件(17),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鸿贵刘春林周威游锦旭李亚寿林培瑜林柏华肖爱国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比高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