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流器和温变试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2305917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14 15:52
本公开涉及一种混流器和温变试验系统。混流器包括管体部和引导部,管体部设有混流通道、流出口、第一流入口和第二流入口,第一流入口和第二流入口分别将不同温度的流体介质引入混流通道,混合后的流体介质经流出口从混流通道流出;引导部从混流通道的内表面向内凸出,且沿混流通道的纵向呈螺旋状地延伸,以引导从第一流入口和第二流入口流入的不同温度的流体介质混合并流向流出口。根据具引导部的上述构造,混流通道中的流体介质将在引导部引导下充分混合,以使混合后的流体介质具有较优的温度均一性,因此具有该混流器的温变试验系统能够提高对流体介质温度控制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温度控制,特别地,涉及一种混流器和温变试验系统


技术介绍

1、随着车辆智能化的推进,车辆的电子部件的数量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强,随之带来的是发热问题。为了解决发热问题,这些电子部件通常采用液冷的方式进行散热,因而可以被称为车辆液冷型部件。例如,车辆液冷型部件可以为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或座舱域控制器等。

2、液冷型部件通常需要进行温变试验,以对其可靠性进行评估。温变试验系统能够快速改变环境温度,适用于需要模拟温度变化的场景,这包括液冷型零部件可靠性评估。在液冷型零部件可靠性评估中,温变试验系统需要向液冷型零部件供给温度按照设定的曲线进行变化的流体介质。

3、然而,在某些温变试验中对温度控制有较高的要求,传统的温变试验系统对于温度的控制精度难以保障,导致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较低,不利于可靠性评估。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混流器和温变试验系统,旨在提高温度控制的精度。

2、本公开提供的混流器包括管体部和引导部,管体部设有混流通道、流出口、第一流入口和第二流入口。第一流入口和第二流入口分别将不同温度的流体介质引入混流通道,混合后的流体介质经流出口从混流通道流出。引导部从混流通道的内表面向内凸出,且沿混流通道的纵向呈螺旋状地延伸,以引导从第一流入口和第二流入口流入的不同温度的流体介质混合并流向流出口。

3、根据引导部的上述构造,混流通道中的流体介质将在引导部引导下充分混合,以使混合后的流体介质具有较优的温度均一性。较优的温度均一性能够帮助提高对流体介质温度控制的准确性。这种实现方式无需额外的搅拌器,便能够实现流体介质的充分混合,因而具有生产成本和运行成本较低的优势。相较于通过搅拌器来混合流体介质,通过引导部的引导来混合介质将不会出现局部高温,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流体介质温度控制的准确性。此外,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因流体介质流速和流向变化而导致的滞后问题能够通过提高供给的流体介质的流速来补偿。此外,由于未使用搅拌器,这种实现方式也不会导致流体介质被污染的问题。

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引导部的高度小于混流通道的半径,使得混流通道的居中部位具有被引导部围绕且未被引导部占据的芯部。

5、高温流体介质和低温流体介质流入混流通道后,位于在混流通道中间部位的流体介质混合的较为充分,而位于混流通道外周部位的流体介质混合不够充分,这导致两部分流体介质存在温差。这种温差不利于流体介质温度的均一性,进而会降低对流体介质温度控制的准确性。根据混流器的上述构造,混流通道中间部位的流体介质可以通过芯部经过较短的行程流向流出口,而混流通道外周部位的流体介质将在引导部的作用下螺旋地流动,以经过较长的行程流向流出口。这样一来,混流通道外周部位的流体介质将会得到更充分的混合,这有助于提高两部分流体介质的温度的均一性,进而提高对流体介质温度控制的准确性。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引导部具有等螺距构造。

7、这样一来,能够增加流体介质在混流通道内的混合的范围,使得流体介质混合均匀。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引导部的螺距随着沿纵向趋近流出口而逐渐增大。

9、在管体部内设置螺旋状的混流通道的前提下,流体介质经过一段管体部后已经得到充分的混合。此时,沿纵向趋近流出口增大引导部的螺距,能够减小流体介质经过剩余管体部时的流动阻力,降低流体介质的能量损失。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引导部的高度随着沿纵向趋近流出口而逐渐降低。

11、在管体部内设置螺旋状的混流通道的前提下,流体介质经过一段管体部后已经得到充分的混合。此时,沿纵向趋近流出口降低引导部的高度,能够减小流体介质经过剩余管体部时的流动阻力,降低流体介质的能量损失。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混流通道包括第一通道段和第二通道段,第二通道段比第一通道段更接近流出口,引导部设于第一通道段。

13、在接近进口的第一通道内设置螺旋状的混流通道,能够使得流体介质经过后具有良好的温度均一性。在此前提下,不在第二通道内设置引导部,这能够减小流体介质经过第二通道时的流动阻力,降低流体介质的能量损失。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引导部的截面形状呈矩形、梯形以及三角形中的任意一种。

15、根据此实现形式,有助于减小阻力,从而提高引导流体介质通过的效率。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流入口和第二流入口设于管体部的第一端处且在周向上间隔布置,流出口设于管体的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处。

17、将流入口在管体部的第一端间隔布置,这样一来,管体部内能够或者至少部分地形成对流,从而增强流体介质的混合效果,提高混合后流体介质温度的均一性。

18、第二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温变试验系统,该温变试验系统包括上述的混流器。

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温变试验系统具有供给口和回流口,供给口用于向试验对象供给流体介质,回流口用于接收来自试验对象的流体介质,供给口与混流器的流出口连通。

20、温变试验系统还包括低温容器、高温容器和回流容器,低温容器与供给口和混流器的第一流入口连通,高温容器与供给口和混流器的第二流入口连通,回流容器与回流口、低温容器和高温容器连通。

21、温变试验系统还包括制冷器、加热器。制冷器用于对低温容器中的流体介质进行制冷,加热器用于对高温容器中的流体介质进行加热。

22、温变试验系统还包括第一阀、第二阀、第三阀、第四阀、第五阀、第六阀。第一阀设于低温容器与供给口之间的流路上,以控制从低温容器到供给口的流体介质的流量;第二阀设于高温容器与供给口之间的流路上,以控制从高温容器到供给口的流体介质的流量;第三阀设于低温容器与混流器中的第一流入口之间的流路上,以控制从低温容器到混流器的流体介质的流量;第四阀设于高温容器与混流器中的第二流入口之间的流路上,以控制从高温容器到混流器的流体介质的流量;第五阀设于低温容器与回流容器中的第一流出口之间的流路上,以控制从回流容器到低温容器的流体介质的流量;第六阀设于高温容器与回流容器中的第二流出口之间的流路上,以控制从回流容器到高温容器的流体介质的流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的高度小于所述混流通道的半径,使得所述混流通道的居中部位具有被所述引导部围绕且未被所述引导部占据的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具有等螺距构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的螺距随着沿纵向趋近所述流出口而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的高度随着沿纵向趋近所述流出口而逐渐降低。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流通道包括第一通道段和第二通道段,所述第二通道段比所述第一通道段更接近所述流出口,所述引导部设于所述第一通道段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混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的截面形状呈矩形、梯形以及三角形中的任意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混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入口和所述第二流入口设于所述管体部的第一端处且在周向上间隔布置,所述流出口设于所述管体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处。

9.一种温变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变试验系统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混流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温变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变试验系统具有供给口和回流口,供给口用于向试验对象供给流体介质,回流口用于接收来自所述试验对象的流体介质,所述供给口与所述混流器的流出口连通,所述温变试验系统还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的高度小于所述混流通道的半径,使得所述混流通道的居中部位具有被所述引导部围绕且未被所述引导部占据的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具有等螺距构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的螺距随着沿纵向趋近所述流出口而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的高度随着沿纵向趋近所述流出口而逐渐降低。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流通道包括第一通道段和第二通道段,所述第二通道段比所述第一通道段更接近所述流出口,所述引导部设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顺姚佳爱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集度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