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Ta二元块体金属玻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23229 阅读:2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Ni-Ta二元块体金属玻璃,属于新材料技术领域。该Ni-Ta二元块体金属玻璃的特征在于:根据“团簇+连接原子”结构模型设计的Ni-Ta二元合金的成分范围为NixTa100-x,x=59~62at.%(原子百分比),能够形成直径为2mm的块体金属玻璃棒;在目前所有块体金属玻璃形成体系中具有最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993K。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效果和益处是开发出了新的Ni-Ta二元块体金属玻璃形成体系;确定出了块体金属玻璃的成分范围,能够用普通铜模铸造法制备出直径为2mm、具有极高强度的金属玻璃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新材料
,涉及度以及高强度的Ni-Ta 二元块体金属玻璃。种具有大玻璃形成能力、最高玻璃化转变温
技术介绍
从结构角度,非晶体合金通常在几个原子间距范围内存在着短程有序、但不具有晶体合金的长程有序结构特征。它们具有很高的综合力学性能和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但由于受到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的影响,使得制备这类材料比较困难,需要较高的冷却速率,一般的临界冷却速率在105K/s。早期时,通常采用一些急冷技术,如熔体雾化、薄膜沉积技术以及铜辊急冷甩带技术等,制备出低维材料如粉末、薄带等。因此材料尺寸严重限制了这类材料的应用范围。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以日本和美国为首,发现了一系列具有大玻璃形成能力的合金成分,其中以Zr基最为易于制备,其临界冷却速率仅在lK/s量级,可以用铜模铸造和水淬等方法制备成三维块体金属玻璃。块体金属玻璃由于具有优异的力学和物理化学性能而得到广泛关注,有望作为作结构材料。此外,由于这类材料在其过冷液相区间内可实现精密快速成型,这种良好的工艺性能进一步拓展了其应用范围。目前,美、日等国已发展出了 Zr基、Ti基、Pd基、Fe基、RE (稀土 )基、Ni基和Cu基等块体金属玻璃,并将部分块体金属玻璃材料实用化,取得了明显效益。 大尺寸块体金属玻璃通常都是在多组元复杂体系中形成,一般为三个组元以上,且能够厘米的块体材料都含有更多的组元。这为寻找大形成能力的块体金属玻璃成分带来了困难。目前能在简单二元体系中做出块体金属玻璃的只有Cu-Zr、Cu-Hf和Ni-Nb,其临界形成尺寸为l-2mm。无论是简单体系,还是复杂体系,合金成分的选取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和传统的Zr基、Cu基块体金属玻璃相比,Ni基块体金属玻璃具有较高的玻璃转变温度和热稳定性、高强度、高硬度以及优良的耐腐蚀性能,并且完全由过渡金属形成的Ni基金属玻璃还可用作催化材料和透氢材料。即便在多组元合金体系中,完全由过渡金属组成的Ni基合金也具有较弱的玻璃形成能力,临界尺寸不超过5mm,如Ni59Zr16Ti13Si3Sn2Nb7和Ni4。Zr28.5Ti16.5Al1QCu5块体金属玻璃,其临界尺寸为5mm。 二元体系只有Ni-Nb,在其它二元体系中还未有块体金属玻璃报道过。在本专利技术中,我们采用"团簇+连接原子"结构模型对Ni-Ta 二元合金进行成分设计,使得Ni-Ta 二元合金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能够形成直径为2mm的块体金属棒。尽管Ni基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较弱,但独特的性能使得它们具有重大的工程应用前景。 现有的研究表明块体金属玻璃常含有多个组元,且都属于成分敏感的合金相,即化学成分是影响合金玻璃形成能力的关键因素, 一般的,在特定的玻璃形成体系中,具有最强玻璃形成能力的合金成分在相图上往往接近于点成分,如果偏离该成分,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将大大降低,因此,制备块体金属玻璃时,成分的选择和控制至关重要,这样就存在如下不足①对于二元和多组元体系成分的优化选择十分复杂,目前主要依赖于大量实验,这必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②目前在Ni-Ta二元合金体系中未有块体金属玻璃报 道过。因此,针对Ni基块体金属玻璃的研究现状,本专利技术利用设计块体金属玻璃成分的"团 簇+连接原子"结构模型来设计合金成分,并利用铜模吹铸工艺发展出新的具有大玻璃形成 能力的Ni-Ta 二元块体金属玻璃。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①不能在Ni-Ta 二元合金体系中制备块体金属玻 璃,②在成分选择上带有随意性和优化复杂的不足。在本专利技术中,我们采用"团簇+连接原 子"结构模型对Ni-Ta 二元合金进行成分设计,开发出新的Ni-Ta 二元块体金属玻璃和确定 其块体金属玻璃的形成范围以及性能测试。 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Ni-Ta 二元块体金属玻璃,包括Ni和Ta元 素,其特征在于 (a)根据"团簇+连接原子"结构模型设计的Ni-Ta二元合金的成分范围为 NixTai。。—x, x = 59 62at. % (原子百分比),形成直径为2mm的块体金属玻璃棒; (b)Ni-Ta块体金属玻璃在目前所有块体金属玻璃形成体系中具有最高的玻璃化 转变温度,即993K。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的构思是利用我们的"团簇+连接原子"结构模型来设计 Ni-Ta合金成分。"团簇+连接原子"结构模型用来解释非晶结构,可将非晶结构视为由团簇 和连接原子两部分构成,并能给出成分式(连接原子)x,即一个团簇对应x个连接 原子,其中团簇的选取源自于相应晶体合金相的局域结构。块体金属玻璃成分通常为x = l或3的情况(Dong C,Wang Q, Qiang J B, et al, J. A卯l. Phys. D, 2007, 49 :R273)。此团 簇成分式同样可解释与非晶相对应的基础二元共晶成分。在Ni-Ta二元体系中,存在一个 与共晶相关的NiTa相(Fe7W6型),其相结构的局域原子团簇中有一个以M为心的M_Ni6Ta6 二十面体团簇,M二Ni。.sTa。.5,是一个混合占位。Ni-Ta 二元共晶成分为附641^36(at. %),此 共晶成分可近似用团簇成分式Ni3来表达,即Ni64Ta36 Ni3 = Ni1QTa6 =Ni62.5Ta37.5(M = Ni)。因此,我们根据团簇成分式Ni3来设计Ni-Ta 二元合金, 当M = Ta时,成分为Ni56.3Ta43.7 ;当M = Ni时,成分为Ni62.5Ta37.5 ;根据此确定了 Ni-Ta合 金的成分区间,为NixTa1Q。—x,x = 56. 3 62. 5at. %。采用高纯度组元元素按上述原子百分 比合金成分进行配比;然后利用非自耗电弧熔炼炉对配比的混合物进行多次熔炼,以得到 成分均匀的合金锭;最后通过控制合金熔体保温时间和淬火温度,采用铜模铸造法,制备出 直径为2mm的合金棒,并确认块体金属玻璃的成分范围。 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和益处是①克服了已有技术不能在Ni-Ta 二元合金体系中制备块 体金属玻璃,开发出新的Ni-Ta块体金属玻璃形成体系;②克服了组元成分选取的任意性, 根据"团簇+连接原子"模型设计合金成分,从而确定了块体金属玻璃的成分范围;③能够 用普通铜模铸造制备出直径为2mm的金属玻璃棒。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技术方案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给出制备Ni-Ta 二元块体金属玻璃的方法,包括成分配比称量、熔炼和吹铸,4工艺步骤是 步骤一备料 按照设计成分中的原子百分比,转换成重量百分比(Wt. % ),称取各组元量值,待 用,Ni和Ta原料的纯度要求分别为99. 99%和99. 9% ; 步骤二合金锭的熔炼 将按成分配比称量的Ni和Ta的混合料,放在电弧熔炼炉的水冷铜坩埚内,采用非 自耗电弧熔炼法在氩气的保护下进行熔炼,如此反复熔炼3次,得到成分均匀的Ni-Ta合金 锭; 步骤三块体金属玻璃制备 将Ni-Ta合金锭,置于石英管中感应熔化并保温适当时间,在适当淬火温度开启 吹铸装置,让合金熔体充入圆柱形铜模型腔中,冷却至室温,得到直径为2mm的块体金属玻璃。以下给出本专利技术实验检测的技术手段。 首先利用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对制得的直径为2mm合金棒进行结构检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Ni-Ta二元块体金属玻璃,包括Ni和Ta元素,采用铜模铸造法制备,其特征在于:  (a)根据“团簇+连接原子”结构模型设计的Ni-Ta二元合金的原子百分比成分范围为Ni↓[x]Ta↓[100-x],x=59~62at.%,形成直径为2mm的块体金属玻璃棒;  (b)Ni-Ta块体金属玻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993K。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羌建兵王清王英敏董闯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1[中国|大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