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的油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231422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02 13:47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油路结构,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曲轴室的吸油效果较差的问题。本发动机的油路结构,发动机包括曲轴箱和设置在曲轴箱内的隔板,隔板将曲轴箱的内腔分隔为曲轴室和储油室,本油路结构包括开设在曲轴室底部且倾斜向下设置的回油流道,回油流道的上端与曲轴室的底部连通,曲轴箱内设置有将曲轴室内的油液泵入储油室内的回油泵,回油泵位于回油流道的上方,回油泵的吸油口位于回油泵的下方,且回油泵的吸油口与回油流道的下端连通。本发动机的油路结构能使得曲轴室内的油液能更快速的流入到储油室内提升了润滑油的回油效果,也使得润滑油的循环过程更加的快速且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发动机,涉及一种发动机的油路结构


技术介绍

1、曲轴是发动机的主要旋转机构,它负担着将活塞的上下往复运动转变为自身的圆周运动,曲轴是放置在曲轴箱中使用的,曲轴箱包括齿轮室、曲轴室和润滑油室。现有的通常是将油底壳内的油液通过机油泵运送至发动机各处需要润滑油处。

2、如中国专利申请【授权公告号:cn207974872u】公开了一种曲轴箱及其副机油泵油路管道,用于曲轴箱,自曲轴箱的齿轮室起依次穿过滤网、副机油泵、右箱出油口、第一机油管进油口、第一机油管、油冷器进油口、油冷器、油冷器出油口、第二机油管、润滑油室上部,到达润滑油室,润滑油室的底部设置有吸油口。

3、上述结构是为了将润滑油室也就是油底壳内的油液能快速的吸入并供给各个油路,通过采用副机油泵的设计,使得润滑油室内的油液能快速的被副机油泵和主机油泵吸入,并供给各个油路,但是在使用时,曲轴转动后油液会积累在曲轴室内,导致无法快速的从曲轴室流入到润滑油室内,从而使得油液不能通过主油泵快速的吸入并泵出到相应的油路,降低了吸油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发动机的油路结构,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解决现有的曲轴室的吸油效果较差的问题。

2、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3、一种发动机的油路结构,发动机包括曲轴箱和设置在曲轴箱内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曲轴箱的内腔分隔为曲轴室和储油室,其特征在于,本油路结构包括开设在曲轴室底部且倾斜向下设置的回油流道,所述回油流道的上端与曲轴室的底部连通,所述曲轴箱内设置有将曲轴室内的油液泵入储油室内的回油泵,所述回油泵位于回油流道的上方,所述回油泵的吸油口位于回油泵的下方,且回油泵的吸油口与回油流道的下端连通。

4、工作原理:由于隔板将曲轴箱的内腔分隔为曲轴室和储油室,因此为了保证曲轴室内的油液能顺利且快速的流入到储油室内,采用在曲轴箱内设置有回油泵,并且在曲轴箱内设置有与曲轴室连通且倾斜向下设置的回油流道,曲轴室内多余的油液会顺着重力从底部往下掉落到回油流道内,并顺着回油流道的下端流入到回油泵的吸油口内,而回油泵的吸油口是位于回油泵的下方,因此能更快速的将油液给汇集到吸油口处,从而能使得大量的润滑油在吸油口处通过回油泵的泵油将油液泵入到储油室内,从而使得曲轴室内的油液能更快速的流入到储油室内提升了润滑油的回油效果,也使得润滑油的循环过程更加的快速且稳定。

5、在上述的发动机的油路结构中,所述隔板的上端面为回油流道的底壁。

6、该结构的设置,使得回油流道的开设更加的方便,并且也保证了回油流道是位于曲轴室的最低处,从而才能使得曲轴室内的油液能稳定的流到吸油口处,提升了曲轴室内润滑油的吸油效果。

7、在上述的发动机的油路结构中,所述回油流道包括与曲轴室连通的导流段和与吸油口连通的缓冲段,所述缓冲段设置在导流段的下方,所述缓冲段呈弧形且两端均朝上翘起,所述导流段的底壁为倾斜向下的平面,所述缓冲段的底壁为呈弧形的导向面。

8、通过导流段和缓冲段的设置,使得曲轴室内的油液能快速的通过导流段流入到缓冲段中,缓冲段是呈弧形的,因此流入到缓冲段内的油液在缓冲段内晃动后从缓冲段的最低处流入到吸油口内,使得在吸油之前,油液能稳定且迅速的导入到回油泵内。

9、在上述的发动机的油路结构中,所述缓冲段的下端与吸油口连通,所述缓冲段上端的底壁高于吸油口的上口壁。

10、通过将吸油口与缓冲段的下端连通,是利用润滑油向下流动到底部的冲击力,此时润滑油在冲击力下更容易流入到吸油口内,而缓冲段上端的底壁是高于吸油口的上口壁的,通过将缓冲段的上端底壁相对与缓冲段下端的底壁抬高,能将润滑油集中在缓冲段的下端,从而使得润滑油能快速的流入到吸油口内,提升了回油效率。

11、在上述的发动机的油路结构中,所述吸油口的一端与缓冲段下端的端壁相靠近,所述吸油口的另一端位于缓冲段的中部。

12、吸油口的位置设置,使得吸油口通过大部分位于缓冲段内,并且是在缓冲段较低的一端,能在保证吸油效果的同时,提升吸油效率。

13、在上述的发动机的油路结构中,所述缓冲段中部的底壁低于吸油口的下口壁。

14、该结构的设置,使得吸油口的下口壁稳定的设置在缓冲段内,便于油液稳定的流入到吸油口内,避免出现空吸的情况。

15、在上述的发动机的油路结构中,所述曲轴室的底部开设有出口,所述导流段的上端与出口连通。

16、通过导流段的上端与出口连通,一方面是便于曲轴室出口的设置,另一方面是起到一定的导流和加速润滑油的油液流动的作用,提升回油效果。

17、在上述的发动机的油路结构中,所述导流段的上壁靠近出油口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让位部,所述让位部位于设置有缓冲段的一侧。

18、让位部的设置,避免油液太多后出现堵塞的情况,进而使得油液能够快速且稳定的沿着回油流道流动,进一步提升了回油的稳定性。

19、在上述的发动机的油路结构中,所述导流段靠近吸油口一侧的侧壁朝向远离吸油口的方向凸起形成引流部,所述引流部位于让位部和缓冲段之间,所述引流部与导流段另一侧之间具有引流间隙。

20、通过引流部的设置,使得润滑油的油液需要通过引流部的引流再从引流间隙流入到缓冲段,使得缓冲效果更好,并且将导流段靠近缓冲段处的出口流通面积减小,使得润滑油的流速更快,从而增加润滑油的冲击力,进而使得润滑油更为快速的进入到吸油口内,提升了回油效果。

21、并且通过引流部的设置,使得润滑油内部分杂质可积累在引流部和导流段一侧的侧壁之间,从而使得回油时润滑油的杂质较少,提升了润滑油的回油品质。

22、在上述的发动机的油路结构中,所述吸油口位于精滤器和粗滤器之间。

23、该结构的设置,使得回油泵的设置更节省空间,布置更加简单。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动机的油路结构具有的优点:

25、1、采用在曲轴箱内设置有回油泵,并且在曲轴箱内设置有与曲轴室连通且倾斜向下设置的回油流道,曲轴室内多余的油液会顺着重力往下掉落到回油流道内,并顺着回油流道的下端流入到回油泵的吸油口内,从而使得曲轴室内的油液能更快速的流入到储油室内提升了润滑油的回油效果,也使得润滑油的循环过程更加的快速且稳定。

26、2、通过导流段和缓冲段的设置,使得曲轴室内的油液能快速的通过导流段流入到缓冲段中,缓冲段是呈弧形的,因此流入到缓冲段内的油液在缓冲段内晃动后从缓冲段的最低处流入到吸油口内,使得在吸油之前,油液能稳定且迅速的导入到回油泵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的油路结构,发动机包括曲轴箱(1)和设置在曲轴箱(1)内的隔板(11),所述隔板(11)将曲轴箱(1)的内腔分隔为曲轴室(12)和储油室(13),其特征在于,本油路结构包括开设在曲轴室(12)底部且倾斜向下设置的回油流道(2),所述回油流道(2)的上端与曲轴室(12)的底部连通,所述曲轴箱(1)内设置有将曲轴室(12)内的油液泵入储油室(13)内的回油泵(3),所述回油泵(3)位于回油流道(2)的上方,所述回油泵(3)的吸油口(31)位于回油泵(3)的下方,且回油泵(3)的吸油口(31)与回油流道(2)的下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1)的上端面为回油流道(2)的底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流道(2)包括与曲轴室(12)连通的导流段(21)和与吸油口(31)连通的缓冲段(22),所述缓冲段(22)设置在导流段(21)的下方,所述缓冲段(22)呈弧形且两端均朝上翘起,所述导流段(21)的底壁为倾斜向下的平面,所述缓冲段(22)的底壁为呈弧形的导向面(22a)。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段(22)的下端与吸油口(31)连通,所述缓冲段(22)上端的底壁高于吸油口(31)的上口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口(31)的一端与缓冲段(22)下端的端壁相靠近,所述吸油口(31)的另一端位于缓冲段(22)的中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段(22)中部的底壁低于吸油口(31)的下口壁。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室(12)的底部开设有出口(12a),所述导流段(21)的上端与出口(12a)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段(21)的上壁靠近出口(12a)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让位部(21a)。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段(21)靠近吸油口(31)一侧的侧壁朝向远离吸油口(31)的方向凸起形成引流部(21b),所述引流部(21b)位于让位部(21a)和缓冲段(22)之间,所述引流部(21b)与导流段(21)另一侧之间具有引流间隙(4)。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口(31)位于精滤器和粗滤器之间。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的油路结构,发动机包括曲轴箱(1)和设置在曲轴箱(1)内的隔板(11),所述隔板(11)将曲轴箱(1)的内腔分隔为曲轴室(12)和储油室(13),其特征在于,本油路结构包括开设在曲轴室(12)底部且倾斜向下设置的回油流道(2),所述回油流道(2)的上端与曲轴室(12)的底部连通,所述曲轴箱(1)内设置有将曲轴室(12)内的油液泵入储油室(13)内的回油泵(3),所述回油泵(3)位于回油流道(2)的上方,所述回油泵(3)的吸油口(31)位于回油泵(3)的下方,且回油泵(3)的吸油口(31)与回油流道(2)的下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1)的上端面为回油流道(2)的底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流道(2)包括与曲轴室(12)连通的导流段(21)和与吸油口(31)连通的缓冲段(22),所述缓冲段(22)设置在导流段(21)的下方,所述缓冲段(22)呈弧形且两端均朝上翘起,所述导流段(21)的底壁为倾斜向下的平面,所述缓冲段(22)的底壁为呈弧形的导向面(22a)。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段(22)的下端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立成潘江伟莫康鑫陈琦靳洪洪灵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美可达摩托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