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带卷盘下车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211034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30 18:53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带卷盘下车机构,涉及排涝抢险技术领域,包括车厢及设置于所述车厢内的第一下车机构和第二下车机构;第一下车机构包括第一水平移动组件和第一垂直升降组件,第二下车机构包括第二水平移动组件和第二垂直升降组件;第一水平移动组件包括第一水平固定支架、第一水平伸缩油缸及第一水平移动支架,第一水平伸缩油缸驱动第一水平移动支架移动;技术效果:第一下车机构通过第一水平移动组件和第一垂直升降组件将水带卷盘先平移出车厢一侧后再垂直下降至地面,第二下车机构通过第二水平移动组件和第二垂直升降组件将水带卷盘先平移出车厢另一侧后再垂直下降至地面,实现将水带卷盘下车至地面,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抢险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排涝抢险,尤其是涉及一种水带卷盘下车机构


技术介绍

1、排涝抢险车辆属于应急车辆,在抗洪抢险、应急排涝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应急车辆通常载有排涝机器人和若干卷水带,由于单卷水带的重量超过100kg,存在装卸笨重的缺陷,人工装卸费时费力,影响抢险。

2、鉴于此,迫切需要研制一种新型水带卷盘下车机构,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揭示一种水带卷盘下车机构。

2、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带卷盘下车机构,包括车厢及设置于所述车厢内的第一下车机构和第二下车机构;

3、所述第一下车机构包括第一水平移动组件和第一垂直升降组件,所述第二下车机构包括第二水平移动组件和第二垂直升降组件;

4、所述第一水平移动组件包括第一水平固定支架、第一水平伸缩油缸及第一水平移动支架,所述第一水平伸缩油缸驱动所述第一水平移动支架移动;

5、所述第一垂直升降组件包括第一竖直固定支架、第一l型升降支架和第一升降油缸,所述第一l型升降支架包括第一水平部和第一垂直部,所述第一水平部装载一个或两个水带卷盘,所述第一竖直固定支架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水平移动支架的端部,所述第一升降油缸驱动所述第一l型升降支架升降;

6、所述第二水平移动组件包括第二水平固定支架、第二水平伸缩油缸及第二水平移动支架,所述第二水平伸缩油缸驱动所述第二水平移动支架移动;

7、所述第二垂直升降组件包括第二竖直固定支架、第二l型升降支架和第二升降油缸,所述第二l型升降支架包括第二水平部和第二垂直部,所述第二水平部装载一个或两个水带卷盘,所述第二竖直固定支架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水平移动支架的端部,所述第二升降油缸驱动所述第二l型升降支架升降。

8、优选地,所述第一水平固定支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u型槽钢和第二u型槽钢,所述第一水平移动支架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所述第一滚轮沿所述第一u型槽钢滚动,所述第二滚轮沿所述第二u型槽钢滚动。

9、优选地,所述第二水平固定支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三u型槽钢和第四u型槽钢,所述第二水平移动支架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三滚轮和第四滚轮,所述第三滚轮沿所述第三u型槽钢滚动,所述第四滚轮沿所述第四u型槽钢滚动。

10、优选地,所述第一竖直固定支架包括第五u型槽钢和第六u型槽钢,所述第五u型槽钢和第六u型槽钢之间焊接第一槽钢,所述第一升降油缸设置于所述第一竖直固定支架中部,所述第一升降油缸的顶部设置第一横杆、第一轮和第二轮;

11、所述第一垂直部包括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块一侧的第五滚轮及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块的第六滚轮,所述第五滚轮沿所述第五u型槽钢滚动,所述第六滚轮沿所述第六u型槽钢滚动,所述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之间设置第一固定点和第二固定点;

12、所述第一轮驱动第一链条移动,所述第一链条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槽钢及所述第一固定点;

13、所述第二轮驱动第二链条移动,所述第二链条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槽钢及所述第二固定点。

14、优选地,所述第二竖直固定支架包括第七u型槽钢和第八u型槽钢,所述第七u型槽钢和第八u型槽钢之间焊接第二槽钢,所述第二升降油缸设置于所述第二竖直固定支架中部,所述第二升降油缸的顶部设置第二横杆、第三轮和第四轮;

15、所述第二垂直部包括第三连接块、第四连接块、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块一侧的第七滚轮及设置于所述第四连接块的第八滚轮,所述第七滚轮沿所述第七u型槽钢滚动,所述第八滚轮沿所述第八u型槽钢滚动,所述第三连接块和第四连接块之间设置第三固定点和第四固定点;

16、所述第三轮驱动第三链条移动,所述第三链条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二槽钢及所述第三固定点;

17、所述第四轮驱动第四链条移动,所述第四链条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二槽钢及所述第四固定点。

18、优选地,所述第一u型槽钢和第二u型槽钢分别设置折弯部。

19、优选地,所述第三u型槽钢和第四u型槽钢分别设置折弯部。

20、优选地,所述第一水平固定支架和所述第二水平固定支架相邻且并排设置。

21、优选地,所述第一l型升降支架和所述第二l型升降支架对角设置。

22、优选地,所述第一下车机构和第二下车机构设置于所述车厢前端。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技术效果如下:

24、车厢内设置第一下车机构和第二下车机构,第一下车机构通过第一水平移动组件和第一垂直升降组件将水带卷盘先平移出车厢一侧后再垂直下降至地面,第二下车机构通过第二水平移动组件和第二垂直升降组件将水带卷盘先平移出车厢另一侧后再垂直下降至地面,实现将若干水带卷盘下车至地面,大幅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抢险效率;水带卷盘上车时反向操作即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水带卷盘下车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厢及设置于所述车厢内的第一下车机构和第二下车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带卷盘下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固定支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U型槽钢和第二U型槽钢,所述第一水平移动支架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所述第一滚轮沿所述第一U型槽钢滚动,所述第二滚轮沿所述第二U型槽钢滚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带卷盘下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水平固定支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三U型槽钢和第四U型槽钢,所述第二水平移动支架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三滚轮和第四滚轮,所述第三滚轮沿所述第三U型槽钢滚动,所述第四滚轮沿所述第四U型槽钢滚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带卷盘下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直固定支架包括第五U型槽钢和第六U型槽钢,所述第五U型槽钢和第六U型槽钢之间焊接第一槽钢,所述第一升降油缸设置于所述第一竖直固定支架中部,所述第一升降油缸的顶部设置第一横杆、第一轮和第二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带卷盘下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竖直固定支架包括第七U型槽钢和第八U型槽钢,所述第七U型槽钢和第八U型槽钢之间焊接第二槽钢,所述第二升降油缸设置于所述第二竖直固定支架中部,所述第二升降油缸的顶部设置第二横杆、第三轮和第四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带卷盘下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U型槽钢和第二U型槽钢分别设置折弯部。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带卷盘下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U型槽钢和第四U型槽钢分别设置折弯部。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水带卷盘下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固定支架和所述第二水平固定支架相邻且并排设置。

9.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水带卷盘下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L型升降支架和所述第二L型升降支架对角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水带卷盘下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车机构和第二下车机构设置于所述车厢前端。

...

【技术特征摘要】

1.水带卷盘下车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厢及设置于所述车厢内的第一下车机构和第二下车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带卷盘下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固定支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u型槽钢和第二u型槽钢,所述第一水平移动支架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所述第一滚轮沿所述第一u型槽钢滚动,所述第二滚轮沿所述第二u型槽钢滚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带卷盘下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水平固定支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三u型槽钢和第四u型槽钢,所述第二水平移动支架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三滚轮和第四滚轮,所述第三滚轮沿所述第三u型槽钢滚动,所述第四滚轮沿所述第四u型槽钢滚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带卷盘下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直固定支架包括第五u型槽钢和第六u型槽钢,所述第五u型槽钢和第六u型槽钢之间焊接第一槽钢,所述第一升降油缸设置于所述第一竖直固定支架中部,所述第一升降油缸的顶部设置第一横杆、第一轮和第二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小锋肖燕春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瑞奇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