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天然抗紫外线功能纺织面料及其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由100%竹原纤维或竹浆纤维,以及由70%以上竹原纤维纱线分别与不超过30%比例的麻、桑蚕丝、玉米纤维纱线交织,或由70%以上竹浆纤维分别与不超过30%比例的麻、桑蚕丝、玉米纤维混纺。经过纺纱、织造、预缩、印染、后整理等工作流程生产而成的各种规格、风格的面料。由于竹纤维具有天然抗紫外线功能,经过尽量减少经纬向纱线组织结构间隙紧密织造成天然抗紫外线面料,印染较深色系、后整理后的面料,制成服装、帽、伞等天然抗紫外线纺织物,实现天然抗紫外线纺织物对人体保护的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优于其它生产时加入紫外线屏蔽剂的抗紫外线织物的特点,是市场目前唯一天然抗紫外线功能面料,而且抗紫外线功能大于超过现行GB/T18330-2002标准要求。又具有典型生态纺织品特征。同时具有最强吸湿快干透气性,天然抗菌性,市场适用广。我国竹资源丰富,取材容易,成本低,生产条件要求容易满足,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巨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天然抗紫外线功能纺织面料及其生产方式。现有技术和
技术介绍
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北京纺织工程学会组织编写的《纺织材料及其识别》一书中P205至P209指明,随着大气平流层臭氧量的逐渐减少,紫外线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将成倍增大。研制对紫外线起反射作用和吸收并能进行能量转换而减少透过量作用,是纺织品具备抗紫外线功能的两种途径;对紫外线有反射作用的物质称紫外线屏蔽剂,对紫外线有吸收并能进行能量转换为热能散发而减少透过量的物质,称紫外线吸收剂。该书P207至P208中还指明,目前市场上应用的紫外线屏蔽剂,为某些金属氧化物如三氧化铝、氧化镁等超细粉体;紫外线吸收剂通常为一些有机化合物,如水杨酸酯类化合物等。应用中,用屏蔽剂加入方法制成抗紫外线纺织物,是通过纺织纤维与屏蔽剂共混纺丝制得。或通过织物后整理法制成,或用粘合剂在织物表面涂屏蔽层制得。用加入吸收剂方法,是在纺织过程中浸入或表面整理时将吸收剂浸入纺织物制得。以上两类方法是目前市场所有抗紫外线纺织物采用的方法。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王进美、田伟主编的《健康纺织品开发与应用》一书P91也指出,市场现普遍采用的抗紫外线技术处理的方法有纺丝法、整理法、涂层法三种。也是采用上述两类物质加入纺织物实现对紫外线的屏蔽和吸收转换作用。前书在同一章节同时也指出,采用加入屏蔽剂的共混纺丝受粉体加入量多少l、颗粒大小、均匀度的不同,其防紫外线功能不一样。而且生产中易堵塞,影响纺织喷纱孔,縮短喷板寿命,影响生产效率和增加生产成本。用这种物理加入法物质的持久稳定性存在问题。而用表面涂层法加入屏蔽剂,易受粘合剂的稳定性,可靠性的限制,影响抗紫外线功能稳定性,同时手感也不好,影响纺织物使用范围。采用加入吸收剂的方法,存在加入物是易分解的吸收剂,使用中会产生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化合物,并且也难以保持长期稳定性。我们査阅所有专利文献,如200510104282, 200610015325, 95118805, 95108204, 02200495, 01206965, 01206恥4,01105493, 00134151, 00121876, 00111489, 00109816。都是分别采用以上处理方法,因此存在致命的不足。现国际上没有更好的方法克服以上不足。同时,上述《健康纺织品开发与应用》一书P75至P79中,提出了纤维种类与织物结构3以及颜色深浅对抗紫外线能力的影响及评价标准。P85至P87中又提出紫外线对人体的辐射照量低于10%才被视为安全的;织物紫外线防护系数必须大于15才具有较好防护。对真正的抗紫外线防护物,GB/T18330~2002的标准允许差值是抗紫外线系数(UPF) 〉30,抗紫外线透过率T (UVA) <5。由于人们认识不足,而现市场起抗紫外线作用的太阳帽、遮阳伞、服装、护套等普遍采用的尼龙、涤纶类合成材料或棉织物制成,都是紫外线透过量最大的织物,起不到防护紫外线作用,也没有注意织物颜色对抗紫外线能力影响。如白色大量应用,而白色是所有颜色织物紫外线透过率最大的颜色。同时,化学合成材料废弃后不能自然降解对环境又将造成污染。综上所述,必须研制一种用新型环保材料和科学制造的抗紫外线纺织物,它应该具有天然抗紫外线的功能,并达到稳定、良好保护人体不受影响的作用,同时取材容易,成本较低,并具有生态织物特性,也可满足美观、使用方便、适用的要求。21世纪开始,日本首先研制竹浆纤维纺织品。但目的是利用其天然抗菌性,没有作抗紫外线功能研究。不久中国作为拥有世界3oy。竹材资源国家,也开始更大规模研制竹浆纤维纺织品和竹原纤维纺织品,同样也未作抗紫外线功能应用研究。由于竹纤维最强吸湿快干透气性、天然抗菌性、天然抗紫外线,又具生态纺织品特性,取材方便,成本低。因此,权威机构于2007年已预测竹纤维为市场前景好的十大纺织、纤维之一。市场上更多的是把竹纤维吸湿快干透气性和天然抗菌性作为纺织纤维材料和纺织品研制应用方向。没有对其天然抗紫外线性能应用作为研制方向和产品推广。査阅专利文献,现仅有专利申请号200720114173.1技术公开了 "一种抗紫外线竹涤织物"。公开的该技术是在面料的经线间隔采用竹涤混纺纱和涤纶长丝,在讳线间隔采用抗紫外线涤纶纱和杜邦公司专利吸湿透气涤给纤维coolmax纱线。可见其面料经纬纱中即仅在1/4纱线内含部分竹纤维。实际生产的面料以涤纶为主,从行业通识认定,含竹纤维比例达不到70%,该面料还不能称为竹纤维面料。而使用的抗紫外线涤纶纱线仍然存在前述抗紫外线织物处理方法的不足。因此,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人多年来, 一直致力于研制"健康、舒适、新颖、时尚"的服装类产品,对新材料和生态纺织品进行了长期研究。从2003年作为中国首批研制竹纤维纺织品单位和重庆优势资源竹纤维及纺织品的研制推广的领头企业,在2003年获得中国首批生态纺织品认证,注册号CQCF/JL2003028; 2004年研制的竹纤维面料及服装再次获得中国生态纤维制品标识证明商标准用证,注册号CFTS2004075 (原CQCF/JL2003028)。现正筹资建立全球最强"竹资源综合开发基地",承担的"竹纤维终端服装产品开发项目"列为重庆市工业经济"十一五"中纺织"十一五"主要项目。同时进行竹纤维纺织系列应用产品研制推广。六年多来,全力对竹纤维的研制,应用进行了深入,全面研究。从2005年开始对竹纤维织物天然抗紫外线功能和应用推广研究。从大量试验中,基本熟悉了竹纤维天然抗紫外线特性,以及纺织品纱线支数、织物经讳密度和印染不同颜色对抗紫外线的不同能力的规律以及对竹纤维织品天然抗紫外线功能广泛应用产品,包括服装、遮阳帽、伞。由本专利申请人等几个研制竹纤维产品企业参予调研的,由重庆市纺织行业管理办公室,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市造纸研究设计院联合署名,于2005年1月向重庆市政府提交"重庆纺织竹纤维产业发展前期调研报告"。该书P16中提出,天然竹原纤维含叶绿素铜钠,拜有良好除臭作用,对氨气除臭率为70% 72%,对酸臭的除臭率为93% 95%。同时指出叶绿素铜钠是安全、优良的紫外线吸收剂。因此,竹纤维具有天然抗紫外线能力。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刑声远、吴宏仁主编化工手册《纺织纤维》 一书P47至P49中也指出,竹子自身有抗菌性,竹原纤维制成面料和服装产品,不仅有天然抗菌性,同时也具有良好防紫外线辐射的作用。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刑声远、孔丽萍主编《纺织纤维鉴别方法》一书中P145至P146指出,根据竹原纤维形态纵向和横截面图示说明,对紫外线透过也起物理阻挡、屏蔽作用,增强了天然抗紫外线能力。中国科学院上海物理研究所开展对竹纤维面料粉末抗紫外线透过率检测,抗紫外线透过率仅为万分之六。大大低于紫外线透过率达25%以上棉织物。2006年5月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人将研制的100%竹原纤维面料和含70%竹纤维混纺面料样品,样品号062281和062282,提交重庆市纤维织品检验所,按目前最高水平GB/H8330~-2002进行竹纤维织品抗紫外线透过率T(UVA)和抗紫外线防护系数UPF实验性检测。检测结果表明,062282号T (UVA)达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天然抗紫外线功能面料及其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由100%竹原纤维或竹浆纤维。以及由70%以上竹原纤维纱线分别与不超过30%比例的麻、桑蚕丝、玉米纤维纱线交织或由70%以上竹浆纤维分别与不超过30%比例的麻、桑蚕丝、玉米纤维混纺组合。经过纺纱、织造、预缩、印染、后整理等工作流程生产的各种规格、风格的天然抗紫外线功能面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兆明,周玉蔓,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新南国时装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