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后视镜,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
技术介绍
1、汽车后视镜本来是为了扩大驾驶者视野,以利于了解汽车周边环境从而提高驾驶安全。然而,另一方面,周围的不良问题也可通过后视镜作用到驾驶者身上,这种影响有时候是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的。一个典型的事例是夜晚驾驶时,后方汽车的远光灯会通过后视镜强烈刺激驾驶者的双眼,这会严重干扰驾驶者的正常行驶。考虑到具有触控显示的后视镜在开启显示屏时可以部分抵消这种眩光干扰,但由于后视镜固有的高反射率,这种眩光污染仍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2、中国技术专利文献cn209833502u公开了一种后视镜保持架结构,包括镜座、胶条、镜片,所述镜座内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胶条的腔室,所述镜座两端设置有压片,所述胶条通过所述压片固定在所述镜座上,所述压片通过螺栓和螺母配合与所述镜座固定连接,所述镜座两端均设置有供所述螺栓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胶条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镜片与所述第一凹槽配合嵌装在所述胶条内。通过在镜座内设置有用于放置胶条的腔室,胶条的内侧壁设置有与镜片相匹配的第一凹槽,镜座两端通过螺栓和螺母配合连接有压片,压片将胶条与镜座压实固定。
3、显然,该专利用于解决后视镜的装配问题,无法解决现有的后视镜的防眩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所述的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包含上片玻璃和下片玻璃,所述的上片玻璃与下片玻璃之间设有ecs层,所述的e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3、一种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包含上片玻璃和下片玻璃,所述的上片玻璃与下片玻璃之间设有ecs层,所述的ecs层包含ecs溶液空腔,所述的ecs溶液空腔内填充有ecs溶液,所述的ecs溶液空腔的周边设有封边胶,所述的封边胶上设有导线。
4、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所述的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上片玻璃的延展面积大于所述的下片玻璃。
5、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所述的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ecs层的延展面积与所述的下片玻璃一致。
6、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所述的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 所述的上片玻璃包含上片玻璃本体,所述的上片玻璃本体的下表面上设有上片丝印油墨层,所述的上片丝印油墨层的下表面上设有上片半透银油墨层,所述的上片半透银油墨层的下表面上设有上片半透油墨层,所述的下片玻璃包含下片玻璃本体,所述的下片玻璃本体的上表面上设有ito膜层,所述的下片玻璃本体的下表面上设有下片丝印油墨层。
7、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所述的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上片玻璃本体的边缘设有上片倒角,所述的下片玻璃本体的边缘设有下片倒角。
8、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所述的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上片玻璃本体的厚度为0.7毫米~3.0毫米,所述的上片丝印油墨层的厚度为0.05毫米~0.1毫米,所述的上片半透银油墨层的透过率为40%~60%,所述的上片半透油墨层的透过率为10%~30%。
9、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所述的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下片玻璃本体的厚度为0.55毫米~1.1毫米,所述的ito膜层的面电阻为10欧姆~30欧姆。
10、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所述的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下片玻璃本体上设有预先设置的避开槽。
11、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所述的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ecs溶液空腔内设有若干线性排列的隔离挡片。
12、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所述的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ecs溶液空腔内设有若干交错设置的隔离挡片。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以下有益效果:
14、本技术提供一种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当车辆行驶时,遇到后方汽车的远光灯后,避开槽下方的光感元件会对强光进行感知,于是,导线通电,ecs溶液空腔内的ecs溶液发生电致变色效应,通过改变后视镜的颜色进一步有效地减弱眩光干扰,提高车辆驾驶的安全性。由于下片玻璃本体的上表面上设有ito膜层,通过选择具有触控显示功能的ito膜层,可以在光线微弱的环境下安全性,有效地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同时让汽车产品更具智能化和人性化。
15、另外,可以使得该ecs溶液空腔内设有若干线性排列的隔离挡片。利用ecs溶液空腔内的线性排列的隔离挡片,可以有效防止ecs溶液空腔内的ecs溶液发生过度的窜动或移位,从而影响ecs层电致变色的一致性,提高ecs层的可靠性。
16、另外,可以使得该ecs溶液空腔内设有若干交错设置的隔离挡片。利用ecs溶液空腔内的交错设置的隔离挡片,可以进一步有效防止ecs溶液空腔内的ecs溶液发生过度的窜动或移位,从而影响ecs层电致变色的一致性,进一步提高ecs层的可靠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包含上片玻璃(1)和下片玻璃(2),所述的上片玻璃(1)与下片玻璃(2)之间设有ECS层(S),所述的ECS层(S)包含ECS溶液空腔(3),所述的ECS溶液空腔(3)内填充有ECS溶液(31),所述的ECS溶液空腔(3)的周边设有封边胶(4),所述的封边胶(4)上设有导线(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片玻璃(1)的延展面积大于所述的下片玻璃(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ECS层(S)的延展面积与所述的下片玻璃(2)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片玻璃(1)包含上片玻璃本体(11),所述的上片玻璃本体(11)的下表面上设有上片丝印油墨层(14),所述的上片丝印油墨层(14)的下表面上设有上片半透银油墨层(12),所述的上片半透银油墨层(12)的下表面上设有上片半透油墨层(13),所述的下片玻璃(2)包含下片玻璃本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片玻璃本体(11)的边缘设有上片倒角(111),所述的下片玻璃本体(21)的边缘设有下片倒角(21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片玻璃本体(11)的厚度为0.7毫米~3.0毫米,所述的上片丝印油墨层(14)的厚度为0.05毫米~0.1毫米,所述的上片半透银油墨层(12)的透过率为40%~60%,所述的上片半透油墨层(13)的透过率为10%~30%。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片玻璃本体(21)的厚度为0.55毫米~1.1毫米,所述的ITO膜层(22)的面电阻为10欧姆~30欧姆。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片玻璃本体(21)上设有预先设置的避开槽(20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ECS溶液空腔(3)内设有若干线性排列的隔离挡片(311)。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ECS溶液空腔(3)内设有若干交错设置的隔离挡片(3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包含上片玻璃(1)和下片玻璃(2),所述的上片玻璃(1)与下片玻璃(2)之间设有ecs层(s),所述的ecs层(s)包含ecs溶液空腔(3),所述的ecs溶液空腔(3)内填充有ecs溶液(31),所述的ecs溶液空腔(3)的周边设有封边胶(4),所述的封边胶(4)上设有导线(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片玻璃(1)的延展面积大于所述的下片玻璃(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ecs层(s)的延展面积与所述的下片玻璃(2)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致变色结构的后视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片玻璃(1)包含上片玻璃本体(11),所述的上片玻璃本体(11)的下表面上设有上片丝印油墨层(14),所述的上片丝印油墨层(14)的下表面上设有上片半透银油墨层(12),所述的上片半透银油墨层(12)的下表面上设有上片半透油墨层(13),所述的下片玻璃(2)包含下片玻璃本体(21),所述的下片玻璃本体(21)的上表面上设有ito膜层(22),所述的下片玻璃本体(21)的下表面上设有下片丝印油墨层(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健立,邱泽银,陈仕超,
申请(专利权)人: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