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连接器、连接组件和继电器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连接器、连接组件和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16625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27 00:1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连接器、连接组件和继电器。其中,连接器包括基体和信号端子,基体适于与壳体固接并设有遮蔽部,遮蔽部在连接器与壳体固接形成外壳时未露出于外,信号端子数量为至少两个,每个信号端子设有主体和第一连接部,主体装设于遮蔽部并适于与线圈组件和抑制元件电连接,以使抑制元件适于与线圈组件并联,第一连接部至少部分从遮蔽部穿出于外以适于与信号电路电连接。连接组件和继电器包括上述连接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更高的开发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继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接器、连接组件和继电器


技术介绍

1、现有技术中,继电器包括外壳、继电器本体、信号端子和负载端子。外壳包括壳体和与壳体固接的连接器。继电器本体包括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磁路部分包括线圈组件和衔铁组件,接触部分包括动触点和静触点,信号端子与线圈组件电连接并用于连接外部的信号电路以将控制信号引入线圈组件,负载端子与接触部分电连接并用于连接外部的负载电路以控制负载电路通断。继电器本体被容置于外壳内,信号端子一般固接于连接器,负载端子一般固接于壳体,信号端子和负载端子均相对外壳露出于外。一般地,继电器还需要设置与线圈组件并联的抑制元件,以抑制线圈组件在断开时产生的反向电动势,抑制元件一般采用电阻或二极管等。在实际应用于中,有些客户希望在继电器内部集成抑制元件,有些客户则会采购未集成抑制元件的继电器并在信号电路内自行设置抑制元件。为了使产品应对这两种可能性,现有技术往往设置两个或多个连接件,连接件与固接于壳体的线圈架固接,连接件一端连接线圈组件的引脚,另一端连接抑制元件的引线,以便于线圈组件与抑制元件并联。

2、申请人发现,采用现有技术中在线圈架上固接两个或多个连接件的方案,经常会存在开发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连接器、连接组件和继电器,其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更高的开发效率。

2、为达成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第一技术方案涉及一种连接器,其适于与壳体固接形成外壳,并用于将被容置于外壳内的线圈组件电连接至信号电路,所述线圈组件适于与抑制元件并联;所述连接器包括:基体,其适于与壳体固接并设有遮蔽部,所述遮蔽部在连接器与壳体固接形成外壳时未露出于外;和信号端子,其数量为至少两个,每个信号端子设有主体和第一连接部,所述主体装设于所述遮蔽部并适于与线圈组件和抑制元件电连接,以使抑制元件适于与线圈组件并联;所述第一连接部至少部分从所述遮蔽部穿出于外以适于与信号电路电连接。

4、第二技术方案基于第一技术方案,其中,所述主体设有适于与线圈组件电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和适于与抑制元件电连接的第三连接部。

5、第三技术方案基于第二技术方案,其中,所述第三连接部设有插槽,所述插槽设有插入口,所述抑制元件的引线适于通过所述插入口插入所述插槽。

6、第四技术方案基于第三技术方案,其中,所述插入口沿所述引线的插入方向渐缩以引导所述引线插入所述插槽。

7、第五技术方案基于第四技术方案,其中,所述插槽设有用于供所述引线保持于其中的保持段,所述保持段设有供所述引线进入保持段的进入口,所述进入口的开口距离小于所述保持段的内径。

8、第六技术方案基于第二技术方案,其中,所述遮蔽部设有供所述信号端子沿第一方向插入的端子槽,所述端子槽的数量与信号端子的数量相同且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沿第一方向从所述遮蔽部穿出于外。

9、第七技术方案基于第六技术方案,其中,所述基体设有遮壁,所述遮壁的内表面形成所述遮蔽部,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遮壁,所述遮壁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端子槽并沿第一方向贯通所述遮壁以供第一连接部穿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通孔过盈配合。

10、第八技术方案基于第六技术方案,其中,所述主体设有第一臂和至少一个第二臂,所述第一臂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部从所述第一臂沿第一方向延伸而出,所述第二连接部从所述第一臂沿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延伸而出,所述第二臂从所述第一臂背离第三方向延伸而出,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臂;所述端子槽设有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所述第一槽段与所述第一臂插接配合,所述第二槽段与所述第二臂插接配合。

11、第九技术方案基于第八技术方案,其中,所述连接器适于背离第三方向插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线圈组件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线圈端子适于背离第三方向与第二连接部插接配合。

12、第十技术方案基于第九技术方案,其中,所述端子槽还设有第三槽段,所述第二连接部设有靠近所述第一臂的第一部分和远离所述第一臂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三槽段插接配合,所述第二部分沿第三方向伸出第三槽段以与线圈端子插接配合。

13、第十一技术方案基于第八技术方案,其中,所述信号端子的数量为三个,各所述信号端子沿第二方向布设,沿第二方向位于两侧的两个信号端子的第二臂的数量为一个且均设有第三连接部,沿第二方向位于中间的信号端子的第二臂的数量为两个且均设有第三连接部,相邻的两个信号端子上彼此相邻的第三连接部用于连接一个抑制元件。

14、第十二技术方案基于第六至第十一中任一项技术方案,其中,所述第三连接部设有插槽,所述插槽设有插入口,所述插入口背离第一方向开设,所述抑制元件的引线适于通过所述插入口插入所述插槽。

15、第十三技术方案基于第八至第十一中任一项技术方案,其中,所述遮蔽部还设有元件槽,所述元件槽适于容置抑制元件,所述元件槽设有本体槽和两个引线槽,所述本体槽用于容置抑制元件的本体,两个引线槽用于容置抑制元件的两个引线,两个引线槽位于本体槽沿第二方向的两侧并与对应的端子槽相交;所述信号端子插入所述端子槽时,所述第三连接部适于抵接由所述引线槽的槽底支承的所述引线。

16、第十四技术方案基于第十三技术方案,其中,所述第三连接部设有插槽,所述插槽设有插入口,所述插入口沿第一方向开设,所述信号端子插入所述端子槽时,所述引线槽的槽底支承所述引线以使所述引线通过所述插入口进入所述插槽。

17、第十五技术方案基于第十四技术方案,其中,所述第二槽段设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迫使第三连接部形成插槽的至少一个侧槽壁形变以使所述引线被夹紧于插槽中。

18、第十六技术方案基于第十五技术方案,其中,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两个侧槽壁在插入口所在位置均设有突出部,所述凹陷部沿第三方向两侧的壁沿第一方向彼此逐渐靠近,两个突出部插入凹陷部时被迫彼此靠近以使所述引线被夹紧于插槽中远离插入口的位置。

19、第十七技术方案基于第一技术方案,其中,所述主体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适于与所述线圈组件和抑制元件电连接;所述遮蔽部设有供所述信号端子沿第一方向插入的端子槽,所述端子槽的数量与信号端子的数量相同且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沿第一方向从所述遮蔽部穿出于外。

20、第十八技术方案基于第十七技术方案,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三方向延伸;所述连接器适于背离第三方向插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线圈组件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线圈端子适于背离第三方向与第二连接部插接配合;所述抑制元件的引线适于与第二连接部插接。

21、第十九技术方案基于第十八技术方案,其中,所述端子槽设有第三槽段,所述第二连接部设有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部分和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三槽段插接配合,所述第二部分沿第三方向伸出第三槽段以与线圈端子插接配合;所述抑制元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其适于与壳体(5)固接形成外壳(2),并用于将被容置于外壳(2)内的线圈组件(11)电连接至信号电路,所述线圈组件(11)适于与抑制元件(13)并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主体(29)设有适于与线圈组件(1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4)和适于与抑制元件(13)电连接的第三连接部(37)。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三连接部(37)设有插槽(38),所述插槽(38)设有插入口(39),所述抑制元件(13)的引线(15)适于通过所述插入口(39)插入所述插槽(38)。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插入口(39)沿所述引线(15)的插入方向渐缩以引导所述引线(15)插入所述插槽(38)。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插槽(38)设有用于供所述引线(15)保持于其中的保持段(40),所述保持段(40)设有供所述引线(15)进入保持段(40)的进入口(41),所述进入口(41)的开口距离小于所述保持段(40)的内径。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遮蔽部(19)设有供所述信号端子(17)沿第一方向(Y)插入的端子槽(20),所述端子槽(20)的数量与信号端子(17)的数量相同且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30)沿第一方向(Y)从所述遮蔽部(19)穿出于外。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基体(16)设有遮壁(18),所述遮壁(18)的内表面形成所述遮蔽部(19),所述第一方向(Y)垂直于所述遮壁(18),所述遮壁(18)设有通孔(25),所述通孔(25)连通所述端子槽(20)并沿第一方向(Y)贯通所述遮壁(18)以供第一连接部(30)穿过;所述第一连接部(30)与所述通孔(25)过盈配合。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主体(29)设有第一臂(32)和至少一个第二臂(33),所述第一臂(32)沿垂直于第一方向(Y)的第二方向(X)延伸,所述第一连接部(30)从所述第一臂(32)沿第一方向(Y)延伸而出,所述第二连接部(34)从所述第一臂(32)沿垂直于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的第三方向(Z)延伸而出,所述第二臂(33)从所述第一臂(32)背离第三方向(Z)延伸而出,所述第三连接部(37)位于所述第二臂(33);所述端子槽(20)设有第一槽段(22)和第二槽段(23);所述第一槽段(22)与所述第一臂(32)插接配合,所述第二槽段(23)与所述第二臂(33)插接配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连接器(4)适于背离第三方向(Z)插接于所述壳体(5),所述线圈组件(11)沿第一方向(Y)延伸的线圈端子(12)适于背离第三方向(Z)与第二连接部(34)插接配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端子槽(20)还设有第三槽段(24),所述第二连接部(34)设有靠近所述第一臂(32)的第一部分(35)和远离所述第一臂(32)的第二部分(36),所述第一部分(35)与第三槽段(24)插接配合,所述第二部分(36)沿第三方向(Z)伸出第三槽段(24)以与线圈端子(12)插接配合。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信号端子(17)的数量为三个,各所述信号端子(17)沿第二方向(X)布设,沿第二方向(X)位于两侧的两个信号端子(17)的第二臂(33)的数量为一个且均设有第三连接部(37),沿第二方向(X)位于中间的信号端子(17)的第二臂(33)的数量为两个且均设有第三连接部(37),相邻的两个信号端子(17)上彼此相邻的第三连接部(37)用于连接一个抑制元件(13)。

12.如权利要求6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三连接部(37)设有插槽(38),所述插槽(38)设有插入口(39),所述插入口(39)背离第一方向(Y)开设,所述抑制元件(13)的引线(15)适于通过所述插入口(39)插入所述插槽(38)。

13.如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遮蔽部(19)还设有元件槽(21),所述元件槽(21)适于容置抑制元件(13),所述元件槽(21)设有本体槽(27)和两个引线槽(28),所述本体槽(27)用于容置抑制元件(13)的本体(14),两个引线槽(28)用于容置抑制元件(13)的两个引线(15),两个引线槽(28)位于本体槽(27)沿第二方向(X)的两侧并与对应的端子槽(20)相交;所述信号端子(17)插入所述端子槽(20)时,所述第三连接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其适于与壳体(5)固接形成外壳(2),并用于将被容置于外壳(2)内的线圈组件(11)电连接至信号电路,所述线圈组件(11)适于与抑制元件(13)并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主体(29)设有适于与线圈组件(11)电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4)和适于与抑制元件(13)电连接的第三连接部(37)。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三连接部(37)设有插槽(38),所述插槽(38)设有插入口(39),所述抑制元件(13)的引线(15)适于通过所述插入口(39)插入所述插槽(38)。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插入口(39)沿所述引线(15)的插入方向渐缩以引导所述引线(15)插入所述插槽(38)。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插槽(38)设有用于供所述引线(15)保持于其中的保持段(40),所述保持段(40)设有供所述引线(15)进入保持段(40)的进入口(41),所述进入口(41)的开口距离小于所述保持段(40)的内径。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遮蔽部(19)设有供所述信号端子(17)沿第一方向(y)插入的端子槽(20),所述端子槽(20)的数量与信号端子(17)的数量相同且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30)沿第一方向(y)从所述遮蔽部(19)穿出于外。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基体(16)设有遮壁(18),所述遮壁(18)的内表面形成所述遮蔽部(19),所述第一方向(y)垂直于所述遮壁(18),所述遮壁(18)设有通孔(25),所述通孔(25)连通所述端子槽(20)并沿第一方向(y)贯通所述遮壁(18)以供第一连接部(30)穿过;所述第一连接部(30)与所述通孔(25)过盈配合。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主体(29)设有第一臂(32)和至少一个第二臂(33),所述第一臂(32)沿垂直于第一方向(y)的第二方向(x)延伸,所述第一连接部(30)从所述第一臂(32)沿第一方向(y)延伸而出,所述第二连接部(34)从所述第一臂(32)沿垂直于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的第三方向(z)延伸而出,所述第二臂(33)从所述第一臂(32)背离第三方向(z)延伸而出,所述第三连接部(37)位于所述第二臂(33);所述端子槽(20)设有第一槽段(22)和第二槽段(23);所述第一槽段(22)与所述第一臂(32)插接配合,所述第二槽段(23)与所述第二臂(33)插接配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连接器(4)适于背离第三方向(z)插接于所述壳体(5),所述线圈组件(11)沿第一方向(y)延伸的线圈端子(12)适于背离第三方向(z)与第二连接部(34)插接配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端子槽(20)还设有第三槽段(24),所述第二连接部(34)设有靠近所述第一臂(32)的第一部分(35)和远离所述第一臂(32)的第二部分(36),所述第一部分(35)与第三槽段(24)插接配合,所述第二部分(36)沿第三方向(z)伸出第三槽段(24)以与线圈端子(12)插接配合。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信号端子(17)的数量为三个,各所述信号端子(17)沿第二方向(x)布设,沿第二方向(x)位于两侧的两个信号端子(17)的第二臂(33)的数量为一个且均设有第三连接部(37),沿第二方向(x)位于中间的信号端子(17)的第二臂(33)的数量为两个且均设有第三连接部(37),相邻的两个信号端子(17)上彼此相邻的第三连接部(37)用于连接一个抑制元件(13)。

12.如权利要求6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三连接部(37)设有插槽(38),所述插槽(38)设有插入口(39),所述插入口(39)背离第一方向(y)开设,所述抑制元件(13)的引线(15)适于通过所述插入口(39)插入所述插槽(38)。

13.如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遮蔽部(19)还设有元件槽(21),所述元件槽(21)适于容置抑制元件(13),所述元件槽(21)设有本体槽(27)和两个引线槽(28),所述本体槽(27)用于容置抑制元件(13)的本体(14),两个引线槽(28)用于容置抑制元件(13)的两个引线(15),两个引线槽(28)位于本体槽(27)沿第二方向(x)的两侧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茂松石贵振陈帅彭文超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