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四轮电动代步车的前防撞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075476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19 16:55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四轮电动代步车的前防撞梁结构,前防撞梁通过其两端设置的吸能盒连接于车辆的纵梁上;吸能盒为呈具有中空结构的多棱柱体,且吸能盒内形成有溃缩腔;吸能盒的每个外侧表面上均开设有若干个溃缩诱导槽,且溃缩诱导槽沿吸能盒的轴向间隔排布,溃缩腔的侧壁上其与溃缩诱导槽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凸条;本方案利用溃缩诱导槽和/或溃缩诱导孔的设置,在前防撞梁受到碰撞时,碰撞力传递至吸能盒上,通过溃缩诱导槽和/或溃缩诱导孔的诱导,吸能盒会发生褶皱变形,褶皱变形是一种良好的吸能方式,能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可以有效减少碰撞力,降低纵梁连接处损坏的可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安全装备,具体为一种基于四轮电动代步车的前防撞梁结构


技术介绍

1、汽车的车架前部由前防撞梁1、吸能盒与纵梁组成,吸能盒主要承担着吸收碰撞能量,防止撞击过大损坏纵梁的作用,因此吸能盒也叫防撞盒,吸能盒是一种金属中空薄壁件,在碰撞时容易发生褶皱变形,褶皱变形是一种良好的吸能方式,在车辆低速碰撞时能有效吸收碰撞能量。

2、现有技术下,在防撞盒受到碰撞时,容易产生压缩变形不稳定的问题,使得防撞盒无法平稳的吸收碰撞能量,防撞盒的吸能效果降低,导致纵梁连接处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安装方便、结构合理的前防撞梁结构,解决了在防撞盒受到碰撞时,容易产生压缩变形不稳定的问题,使得防撞盒无法平稳的吸收碰撞能量,防撞盒的吸能效果降低,导致纵梁连接处容易损坏等缺点。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基于四轮电动代步车的前防撞梁结构,包括前防撞梁以及吸能盒,所述前防撞梁通过其两端设置的吸能盒连接于车辆的纵梁上,所述前防撞梁沿其长度方向的横截面为呈日字型;所述吸能盒其长度方向的一端连接有用于与纵梁固定连接的转接板,且吸能盒的另一端连接在前防撞梁上;

4、所述吸能盒为呈具有中空结构的多棱柱体,且吸能盒内形成有溃缩腔;所述吸能盒的每个外侧表面上均开设有若干个溃缩诱导槽,且溃缩诱导槽沿吸能盒的轴向间隔排布,所述溃缩腔的侧壁上其与所述溃缩诱导槽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凸条。

5、更进一步的,所述吸能盒为呈具有至少五个或五个以上侧面且中空的棱柱体。

6、更进一步的,位于相邻两个吸能盒其外侧表面上的所述溃缩诱导槽均一一对应设置,且该两个溃缩诱导槽相连通,以便于形成呈环形的溃缩诱导槽。

7、更进一步的,所述溃缩诱导槽的深度与吸能盒其侧壁的厚度之比为1/2-3/5。

8、更进一步的,所述吸能盒的每个外侧表面上均开设有若干个溃缩诱导孔,且溃缩诱导孔沿吸能盒的轴向间隔排布;所述溃缩诱导槽的左右两侧均设有至少一个溃缩诱导孔。

9、更进一步的,所述溃缩诱导孔为呈腰形孔,且溃缩诱导孔的长度方向与吸能盒的周向相同;所述溃缩诱导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斜面,且导向斜面位于溃缩诱导孔靠近溃缩腔的一侧。

10、更进一步的,位于相邻两个吸能盒其外侧表面上的所述溃缩诱导槽相互错位设置,且溃缩诱导槽的长度方向与与吸能盒的周向相同;所述溃缩诱导槽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位于该溃缩诱导槽其左右两侧的吸能盒外侧表面上。

11、更进一步的,所述前防撞梁与吸能盒均由铝质材料制成。

12、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3、本方案利用前防撞梁结构吸收冲击能量,降低其它车体结构在撞击中发生大幅度变形或损毁的可能性;基于前述设置,能够利用前防撞梁与吸能盒的设置,令前防撞梁结构能够在实际应用当中承受更大的冲击载荷,降低前防撞梁结构在撞击时发生大幅度变形或断裂的可能性,增强前防撞梁结构的防护性能,为司乘人员的人身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14、本方案利用溃缩诱导槽和/或溃缩诱导孔的设置,在前防撞梁受到碰撞时,碰撞力传递至吸能盒上,通过溃缩诱导槽和/或溃缩诱导孔的诱导,吸能盒会发生褶皱变形,褶皱变形是一种良好的吸能方式,能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可以有效减少碰撞力,降低纵梁连接处损坏的可能。

15、吸能盒会顺着溃缩诱导槽产生褶皱变形,提高压缩变形的稳定性,使得吸能盒平稳的吸收碰撞能量;因此,吸能盒的外侧表面上设置若干个溃缩诱导槽,能够吸能盒顺着预设方向进行溃缩,从而能够大大提高了吸能盒的溃缩比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四轮电动代步车的前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防撞梁(1)以及吸能盒(2),所述前防撞梁(1)通过其两端设置的吸能盒(2)连接于车辆(4)的纵梁上,所述前防撞梁(1)沿其长度方向的横截面为呈日字型;所述吸能盒(2)其长度方向的一端连接有用于与纵梁固定连接的转接板(3),且吸能盒(2)的另一端连接在前防撞梁(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四轮电动代步车的前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2)为呈具有至少五个或五个以上侧面且中空的棱柱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四轮电动代步车的前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相邻两个吸能盒(2)其外侧表面上的所述溃缩诱导槽(22)均一一对应设置,且该两个溃缩诱导槽(22)相连通,以便于形成呈环形的溃缩诱导槽(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四轮电动代步车的前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溃缩诱导槽(22)的深度与吸能盒(2)其侧壁的厚度之比为1/2-3/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四轮电动代步车的前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相邻两个吸能盒(2)其外侧表面上的所述溃缩诱导槽(22)相互错位设置,且溃缩诱导槽(22)的长度方向与吸能盒(2)的周向相同;所述溃缩诱导槽(22)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位于该溃缩诱导槽(22)其左右两侧的吸能盒(2)外侧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四轮电动代步车的前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梁(1)与吸能盒(2)均由铝质材料制成。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四轮电动代步车的前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防撞梁(1)以及吸能盒(2),所述前防撞梁(1)通过其两端设置的吸能盒(2)连接于车辆(4)的纵梁上,所述前防撞梁(1)沿其长度方向的横截面为呈日字型;所述吸能盒(2)其长度方向的一端连接有用于与纵梁固定连接的转接板(3),且吸能盒(2)的另一端连接在前防撞梁(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四轮电动代步车的前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2)为呈具有至少五个或五个以上侧面且中空的棱柱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四轮电动代步车的前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相邻两个吸能盒(2)其外侧表面上的所述溃缩诱导槽(22)均一一对应设置,且该两个溃缩诱导槽(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桂冠鑫邱亦睿林子涵张一旸张铭峻李俊辰李凯湛良健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理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