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开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稠油的掺稀混配装置。
技术介绍
1、目前,在国内外开发的原油粘度范围较大,通常是几十毫帕秒到几十万毫帕秒。而稠油的流动性一般极易受到温度的影响。例如,在高温的地层条件下稠油通常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而在井筒流向地面的过程中,由于温度逐渐降低而导致稠油的粘度急剧增大,以至于稠油的流动能力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对稠油的粘度进行调节,从确保其能够具有良好的流动能力。
2、cn203066935u公开了一种自增压式井下混配器,该混配器包括壳体、腔室、喷射装置、支撑座、中心轴承及搅拌叶轮。该混配器是通过壳体外壁的螺纹与油管连接。中心轴承及搅拌叶轮设置于腔室内,并固定在混配器顶部的支撑座上。
3、cn201212386公开了一种稠油降粘井下高效混配器,其包括筒体、混合装置和定位装置,在筒体两端设置有定位装置和接头,定位装置由轴承、轴承座和背母组成,轴承座通过螺纹与筒体连接,外侧通过背母固定,在筒体中间设置有混合装置,混合装置由螺旋叶片和中心轴组成,并通过中心轴两端与轴承套接。
4、上述装置均能够实现对稠油与稀油的搅拌功能。但是,由于上述装置均设有单一的注入口,从而导致稀油与稠油进入管道后极易出现相互干扰而形成段塞流的情况。此外,在段塞流的情况下上述装置中的稀油与稠油均无法实现充分地混合,从而难以降低稠油的粘度并无法保证稠油的流动能力。
5、因此,在本领域希望提供一种用于稠油的掺稀混配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稠油的掺稀混配装置,其为稀油与稠油提供了独立的输送通道,从而使得稀油与稠油能够顺利的进入到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的环空内。此外,本专利技术能够使得稀油与稠油能够混合的更均匀,以确保稀油与稠油能够获得良好的混合状态。
2、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稠油的掺稀混配装置,包括设置在抽油泵的下游的第一管道,其包括用于接收稠油的第一进口,以及若干个第一通孔;以及
3、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内的第二管道,其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接收稀油并延伸穿过所述第一管道的侧壁的第二进口,以及若干个第二通孔,
4、其中,所述稀油在所述抽油泵的作用下分别从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进入到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二管道之间的环空内,以与所述稠油混配。
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道构造成t型结构,并且包括与所述第一管道平行布置的第一管道部分,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部分的下游的第二管道部分,其中,所述第二进口径向地设置在所述第二管道部分上。
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道部分的直径比所述第二进口的直径大。
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孔的总面积比所述第一通孔的总面积大。
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一管道部分的分布密度比在所述第二管道部分的分布密度大。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在轴向上处于所述第一管道部分的范围内。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靠近所述环空的一侧的截面积均比远离所述环空的一侧的截面积小。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道部分的截面积占所述第一管道的截面积的15%到25%;各所述第二进口的截面积占所述第一管道的截面积的30%到50%。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掺稀混配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管道的上游并处于所述第一管道的中心的搅拌棒,以及从所述搅拌棒上沿径向倾斜伸出的若干个叶片,其中,各所述叶片在周向上错位分布。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口221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管道1的中心轴线形成有90°到135°的夹角。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为稀油与稠油提供了两条独立的输送通道,从而使得稀油与稠油能够顺利的进入到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的环空内。此外,本专利技术能够通过第一管道上的第一通孔和第二管道上的第二通孔同时向环空内注入稀油,从而使得稀油与稠油能够混合的更均匀,进一步地确保稀油与稠油能够获得良好的混合状态。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稠油的掺稀混配装置,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稠油的掺稀混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道(2)构造成T型结构,并且包括与所述第一管道(1)平行布置的第一管道部分(2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部分(21)的下游的第二管道部分(22),其中,所述第二进口(221)径向地设置在所述第二管道部分(2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稠油的掺稀混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部分(21)的直径比所述第二进口(221)的直径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稠油的掺稀混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23)的总面积比所述第一通孔(12)的总面积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稠油的掺稀混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23)在所述第一管道部分(21)的分布密度比在所述第二管道部分(22)的分布密度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稠油的掺稀混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12)在轴向上处于所述第一管道部分(21)的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稠油的掺稀混配装置,其特征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稠油的掺稀混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部分(21)的截面积占所述第一管道(1)的截面积的15%到25%;各所述第二进口(221)的截面积占所述第一管道(1)的截面积的30%到50%。
9.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稠油的掺稀混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掺稀混配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管道(2)的上游并处于所述第一管道(1)的中心的搅拌棒(4),以及从所述搅拌棒(4)上径向向外倾斜延伸的若干个叶片(41),其中,各所述叶片(41)在周向上错位分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稠油的掺稀混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口(221)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管道(1)的中心轴线形成有90°到135°的夹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稠油的掺稀混配装置,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稠油的掺稀混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道(2)构造成t型结构,并且包括与所述第一管道(1)平行布置的第一管道部分(2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部分(21)的下游的第二管道部分(22),其中,所述第二进口(221)径向地设置在所述第二管道部分(2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稠油的掺稀混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部分(21)的直径比所述第二进口(221)的直径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稠油的掺稀混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23)的总面积比所述第一通孔(12)的总面积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稠油的掺稀混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23)在所述第一管道部分(21)的分布密度比在所述第二管道部分(22)的分布密度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稠油的掺稀混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12)在轴向上处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向海,李晶辉,王建海,刘磊,高定祥,彭振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