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极耳胶熔接压合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2053039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16 23:32
为克服现有极耳胶热压工艺在极耳边缘位置存在密封性不足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极耳胶熔接压合系统,包括第一定位模、夹持转移装置和冷压装置,所述夹持转移装置用于将贴附有极耳胶的极耳的一端夹持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移,所述第一定位模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定位模设置有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定位模用于夹持并加热位于第一位置的极耳的另一端,所述夹持转移装置设置有第二加热装置,所述冷压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所述冷压装置设置有冷却装置,所述冷压装置用于对位于第二位置的极耳和极耳胶进行冷压操作。本技术提供的极耳胶熔接压合系统有效提高了极耳胶在极耳边缘处的密封性,降低电解液漏液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池极耳生产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极耳胶熔接压合系统


技术介绍

1、如图1所示,为现有软包电池极耳的常规结构,包括金属材质的极耳和贴附于极耳上下两面的两个极耳胶,且上面的极耳胶的两端和下面的极耳胶的两端均延伸出所述极耳边缘,上面的极耳胶和下面的极耳胶的中部分别热压贴附于极耳表面,上面的极耳胶的两端和下面的极耳胶的两端分别热压粘接在一起,得到如图2所示的结构,现有的极耳胶热压装置的结构较为简单,即通过高温的热压头直接对上面的极耳胶和下面的极耳胶重叠部分进行压合并加热,该种热压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空间落差的存在,在极耳边缘11的上下极耳胶贴合位置容易出现空隙,从而导致该处容易出现密封性问题,在后续软包电池的装配中,容易导致电解液的泄漏,影响电池性能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极耳胶热压工艺在极耳边缘位置存在密封性不足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极耳胶熔接压合系统。

2、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极耳胶熔接压合系统,包括第一定位模、夹持转移装置和冷压装置,所述夹持转移装置用于将贴附有极耳胶的极耳的一端夹持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移,所述第一定位模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定位模设置有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定位模用于夹持并加热位于第一位置的极耳的另一端,所述夹持转移装置设置有第二加热装置,所述冷压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所述冷压装置设置有冷却装置,所述冷压装置用于对位于第二位置的极耳和极耳胶进行冷压操作。>

4、可选的,所述第一定位模包括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发热铜模和第二发热铜模,所述第一发热铜模可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发热铜模设置,所述第一气缸连接所述第一发热铜模。

5、可选的,所述第一发热铜模朝向所述第二发热铜模的一面设置有第一聚四氟乙烯层,所述第二发热铜模朝向所述第一发热铜模的一面设置有第二聚四氟乙烯层,所述第一发热铜模中设置有第一温度感应探头,所述第二发热铜模中设置有第二温度感应探头。

6、可选的,所述夹持转移装置包括第二气缸、第三气缸、第一夹持铜模、第二夹持铜模、导轨、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所述导轨设置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所述行走机构可位移地设置于所述导轨上,所述第二气缸和所述第三气缸间隔设置于所述行走机构上,由所述行走机构带动所述第三气缸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往返移动,当所述第三气缸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气缸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包括第三发热铜模和第四发热铜模,所述第三发热铜模和所述第四发热铜模连接所述第二气缸,由所述第二气缸带动所述第三发热铜模和所述第四发热铜模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铜模和所述第二夹持铜模连接所述第三气缸,由所述第三气缸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铜模和所述第二夹持铜模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

7、可选的,所述第三发热铜模朝向所述第四发热铜模的一面设置有第三聚四氟乙烯层,所述第四发热铜模朝向所述第三发热铜模的一面设置有第四聚四氟乙烯层,所述第三发热铜模中设置有第三温度感应探头,所述第四发热铜模中设置有第四温度感应探头。

8、可选的,所述第一夹持铜模朝向所述第二夹持铜模的一面设置有第五聚四氟乙烯层,所述第二夹持铜模朝向所述第一夹持铜模的一面设置有第六聚四氟乙烯层。

9、可选的,所述冷压装置包括第四气缸和所述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第一冷却铜模、第二冷却铜模、第一冷却流道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所述第一冷却铜模可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冷却铜模设置,所述第四气缸连接所述第一冷却铜模,所述第一冷却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铜模中,所述第二冷却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却铜模中。

10、可选的,所述第一冷却铜模朝向所述第二冷却铜模的一面设置有第一弹性层,所述第一弹性层朝向所述第二冷却铜模的一面设置有第七聚四氟乙烯层,所述第二冷却铜模朝向所述第一冷却铜模的一面设置有第二弹性层,所述第二弹性层朝向所述第一冷却铜模的一面设置有第八聚四氟乙烯层。

11、可选的,所述极耳胶热压装置还包括有第二定位模,所述第二定位模用于夹持位于第二位置的极耳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定位模包括第五气缸、第一定位铜模和第二定位铜模,所述第一定位铜模可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定位铜模设置,所述第五气缸连接所述第一定位铜模。

12、可选的,所述第一定位铜模朝向所述第二定位铜模的一面设置有第九聚四氟乙烯层,所述第二定位铜模朝向所述第一定位铜模的一面设置有第十聚四氟乙烯层。

13、根据本技术提供的极耳胶熔接压合系统,在第一位置设置有第一定位模,在第二位置设置有冷压装置,在进行极耳胶的热熔粘接操作时,采用了先热熔再冷压的方式,具体的,先通过所述第一定位模和夹持转移装置分别夹持已贴附有极耳胶的极耳两端,通过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对极耳进行加热,由于极耳本身为金属材质,具有较高的导热率,可快速对极耳胶与极耳接触的位置进行热熔,再将极耳通过所述夹持转移装置转移至第二位置,通过冷压装置下压使得极耳胶与极耳紧密贴附,同时在极耳边缘位置形成挤压扩展区(如图5所示),有效提高了极耳胶在极耳边缘处的密封性,降低电解液漏液的风险。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极耳胶熔接压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定位模、夹持转移装置和冷压装置,所述夹持转移装置用于将贴附有极耳胶的极耳的一端夹持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移,所述第一定位模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定位模设置有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定位模用于夹持并加热位于第一位置的极耳的另一端,所述夹持转移装置设置有第二加热装置,所述冷压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所述冷压装置设置有冷却装置,所述冷压装置用于对位于第二位置的极耳和极耳胶进行冷压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胶熔接压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模包括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发热铜模和第二发热铜模,所述第一发热铜模可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发热铜模设置,所述第一气缸连接所述第一发热铜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耳胶熔接压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铜模朝向所述第二发热铜模的一面设置有第一聚四氟乙烯层,所述第二发热铜模朝向所述第一发热铜模的一面设置有第二聚四氟乙烯层,所述第一发热铜模中设置有第一温度感应探头,所述第二发热铜模中设置有第二温度感应探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胶熔接压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转移装置包括第二气缸、第三气缸、第一夹持铜模、第二夹持铜模、导轨、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所述导轨设置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所述行走机构可位移地设置于所述导轨上,所述第二气缸和所述第三气缸间隔设置于所述行走机构上,由所述行走机构带动所述第三气缸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往返移动,当所述第三气缸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气缸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包括第三发热铜模和第四发热铜模,所述第三发热铜模和所述第四发热铜模连接所述第二气缸,由所述第二气缸带动所述第三发热铜模和所述第四发热铜模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铜模和所述第二夹持铜模连接所述第三气缸,由所述第三气缸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铜模和所述第二夹持铜模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耳胶熔接压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发热铜模朝向所述第四发热铜模的一面设置有第三聚四氟乙烯层,所述第四发热铜模朝向所述第三发热铜模的一面设置有第四聚四氟乙烯层,所述第三发热铜模中设置有第三温度感应探头,所述第四发热铜模中设置有第四温度感应探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耳胶熔接压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铜模朝向所述第二夹持铜模的一面设置有第五聚四氟乙烯层,所述第二夹持铜模朝向所述第一夹持铜模的一面设置有第六聚四氟乙烯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胶熔接压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压装置包括第四气缸和所述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第一冷却铜模、第二冷却铜模、第一冷却流道和第二冷却流道,所述第一冷却铜模可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冷却铜模设置,所述第四气缸连接所述第一冷却铜模,所述第一冷却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铜模中,所述第二冷却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却铜模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极耳胶熔接压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铜模朝向所述第二冷却铜模的一面设置有第一弹性层,所述第一弹性层朝向所述第二冷却铜模的一面设置有第七聚四氟乙烯层,所述第二冷却铜模朝向所述第一冷却铜模的一面设置有第二弹性层,所述第二弹性层朝向所述第一冷却铜模的一面设置有第八聚四氟乙烯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胶熔接压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胶热压装置还包括有第二定位模,所述第二定位模用于夹持位于第二位置的极耳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定位模包括第五气缸、第一定位铜模和第二定位铜模,所述第一定位铜模可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定位铜模设置,所述第五气缸连接所述第一定位铜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极耳胶熔接压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铜模朝向所述第二定位铜模的一面设置有第九聚四氟乙烯层,所述第二定位铜模朝向所述第一定位铜模的一面设置有第十聚四氟乙烯层。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耳胶熔接压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定位模、夹持转移装置和冷压装置,所述夹持转移装置用于将贴附有极耳胶的极耳的一端夹持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移,所述第一定位模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定位模设置有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定位模用于夹持并加热位于第一位置的极耳的另一端,所述夹持转移装置设置有第二加热装置,所述冷压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所述冷压装置设置有冷却装置,所述冷压装置用于对位于第二位置的极耳和极耳胶进行冷压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胶熔接压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模包括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发热铜模和第二发热铜模,所述第一发热铜模可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发热铜模设置,所述第一气缸连接所述第一发热铜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耳胶熔接压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铜模朝向所述第二发热铜模的一面设置有第一聚四氟乙烯层,所述第二发热铜模朝向所述第一发热铜模的一面设置有第二聚四氟乙烯层,所述第一发热铜模中设置有第一温度感应探头,所述第二发热铜模中设置有第二温度感应探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胶熔接压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转移装置包括第二气缸、第三气缸、第一夹持铜模、第二夹持铜模、导轨、行走机构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所述导轨设置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所述行走机构可位移地设置于所述导轨上,所述第二气缸和所述第三气缸间隔设置于所述行走机构上,由所述行走机构带动所述第三气缸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往返移动,当所述第三气缸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气缸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包括第三发热铜模和第四发热铜模,所述第三发热铜模和所述第四发热铜模连接所述第二气缸,由所述第二气缸带动所述第三发热铜模和所述第四发热铜模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铜模和所述第二夹持铜模连接所述第三气缸,由所述第三气缸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铜模和所述第二夹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涛张志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希卓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