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气开发生态修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态修复灌溉设备。
技术介绍
1、在陆地油气田的开发过程中,先期的勘探、开荒、钻井作业等均会对地表既有植被造成严重破坏,特别是在钻井过程中对井场周围地面的硬化处理,以及钻完井液、水泥浆等向周围的渗漏,均会导致井场周围的地表生态严重受损。
2、现有技术中一般是在油气田投产后,再对油气采集站场周围被破坏的区域进行人工修复,其中主要修复方式之一即是以人工种植方式恢复地表植被。对于水资源相对匮乏或降雨量较少的地区的油气站场而言,难免需要对修复区的植被进行人工浇灌。现有的油气站场修复区的人工浇灌方式至少具有如下缺陷:(1)油气站场的生态修复区一般至少围绕站场周围一圈,若采用人工浇水方式,每次浇水的劳动强度极大;(2)若采用传统的自动喷灌或滴灌等设备,成本较高且容易与油气站场的大量油气管汇线路造成干涉;(3)对于炎热干旱气候环境下的油气站场而言,大量灌溉水在地表被快速蒸发,有效利用率较低;(4)受油气站场所处地势、以及站场生活用水排放等的作用,站场周围可能会出现某些方位地表湿润不缺水、另外某些方位地表相对干燥缺水的情况,这更加增大了人工浇灌修复区的难度和复杂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生态修复灌溉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油气站场修复区的浇灌存在劳动强度大、水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实现降低油气站场工作人员的劳动消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目的。
2、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3、一种生态修复灌溉设
4、针对现有技术中对油气站场修复区的浇灌存在劳动强度大、水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生态修复灌溉设备,其中蓄水容器可位于油气站场内任意合适位置,蓄水容器的出水端连接出水管并设置阀门,出水管连接分流管,分流管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接头;当需要使用某个第一接头时,通过第一软管连接该第一接头,再将第一软管连接至灌溉头;当不需要使用某个第一接头时,通过堵头封堵该第一接头即可。
5、本申请中,通过若干第一接头连接若干第一软管,再根据具体需要将不同的第一软管延伸至油气站场周围不同的方位/区域的生态修复区内,即可实现对油气站场四周的生态修复区的自动灌溉。本申请在平时可关闭出水管上的阀门,当降水量不足需要灌溉时再打开阀门即可。本申请在使用时,工作人员只需将若干第一软管向油气站场周围发散铺开,即可在站场内部控制阀门启闭或调节阀门大小,进而实现对油气站场四周的生态修复区进行浇灌,避免了需要人力提水绕站场转圈浇水的大量体力消耗;此外,还可在站场内部对不同第一软管的延伸方向进行标记,进而根据站场周围不同方位的土壤湿度情况对应的卸下或连接第一软管,实现有针对性的对指定方向的修复区的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6、进一步的,所述灌溉头包括壳体、自壳体底面开设的盲孔、沿轴向滑动配合在所述盲孔内的引流柱,所述盲孔与所述壳体同轴;所述壳体内部包括上、下分布的进液腔、排液腔,所述壳体顶部设置与所述进液腔连通的第二接头,壳体侧壁开设若干与所述排液腔连通的浸液孔,所述引流柱内设置引流流道;
7、所述引流柱在所述盲孔内具有第一工位、第二工位;
8、当所述引流柱滑动至第一工位时,所述引流柱封堵所述进液腔、排液腔,且所述引流柱的底端位于壳体外部;
9、当所述引流柱滑动至第二工位时,所述引流流道连通进液腔和排液腔。
10、若仅能够在油气站场内部通过卸下或连接第一软管的方式控制站场周围不同方位的浇灌情况,具有容易混淆不同延伸方向的第一软管的缺陷,并且此种作业方式还需要提前确定周围不同方位的土壤湿度后、再返回站场内操作不同第一软管的连接处,存在流程繁琐操作复杂的缺陷。为此,本方案对灌溉头进行了专门的优化设计,其中引流柱自底端插入壳体内部并滑动配合在壳体内部的盲孔内;壳体顶部的第二接头用于与第一软管相连,进而自动进水。
11、本方案的灌溉头在不需要出水浇灌时,使引流柱位于第一工位,此时进液腔、排液均被引流柱的侧壁堵住,进液腔和排液腔之间不连通,因此不会有水排出;在需要出水浇灌时,使引流柱位于第二工位,此时进液腔和排液腔之间由引流流道连通,自第一软管进入第二接头的水,依次经过进液腔、引流流道、排液腔最后从浸液孔向外渗漏。
12、本方案中,灌溉用水从浸液孔向外缓慢浸出,通过设置孔眼较小的浸液孔可使得缓慢向外排液、进而缓慢浸润土壤,有利于对灌溉用水的充分利用。
13、本方案能够基于对每个灌溉头的控制,实现对每根第一软管是否工作的末端控制,可使得各第一软管与对应的第一接头始终保持相连。在初始状态时,可使所有的浇灌头的引流柱均位于第一工位;工作人员只需在日常绕场巡检的过程中顺便观察下是否有某些区域的土壤湿度不足,若有,则将该区域对应浇灌头的引流柱调节至第二工位,待下次巡检到该区域时,再次观察土壤湿度是否足够,若已经足够,则将对应浇灌头的引流柱复位至第一工位即可。可以看出,本方案通过末端控制出水的方式,不仅解决了容易在上游端混淆各第一软管的问题,还能够实现在站场周围的修复区现场直接控制是否出水灌溉,且该作业过程能够与日常的绕场巡检作业相结合,不会额外增加现场工作人员的作业负担,显著优化了浇灌效率、降低了浇灌流程的繁琐程度。
14、此外,在炎热干扰的气候条件下,在第一软管端部连接常规的灌溉头,如喷灌、滴灌的灌溉头,均会存在灌溉水在地表被快速蒸发的问题,这对于某些地处水资源匮乏地区的偏远油气站场而言无疑是对水资源的巨大浪费。而本方案中在初始状态下,各浇灌头的引流柱的底端均位于壳体外部,此时可将浇灌头直接以平躺姿态放置在地面;当需要浇灌时,拿起该区域的浇灌头,将其竖直向下插入地面泥土内,插入过程中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首先会使得引流柱相对壳体向上滑动至第二工位,因此可在插入浇灌头的过程中自动实现从第一工位至第二工位的切换。并且,将浇灌头插入地下的方式,可使得水份以浸润方式增大土壤湿度,相较于传统的从地表浇灌的方式而言,可缓解灌溉水在地表被快速蒸发的问题,进而更加提高对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15、进一步的,所述盲孔侧壁开设沿轴向延伸的滑槽,所述引流柱侧壁设置与所述滑槽相匹配的滑块;当所述滑块滑动至滑槽底端时,所述引流柱位于所述第一工位;当所述滑块滑动至滑槽顶端时,所述引流柱位于所述第二工位。
16、本方案通过滑槽与滑块的配合,实现引流柱在壳体内部的滑动。当工作人员以竖直方式提起灌溉头时,引流柱在重力作用下下滑至行程底端,即滑块滑动至滑槽底端,此时引流柱位于第一工位,灌溉头无法出水,可方便工作人员提起灌溉头更换其位置,并在抵达需要的位置后将灌溉头平躺放置在地面即可。
17、当需要浇灌时,工作人员握持壳体向下插入地面,插入过程中首先将引流柱向上顶推,直至滑块滑动至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态修复灌溉设备,包括蓄水容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容器(1)的出水端依次连接出水管(2)、分流管(3),所述出水管(2)上设置阀门(4),所述分流管(3)上设置若干第一接头(5),所述第一接头(5)上连接第一软管(6)或堵头;所述第一软管(6)远离第一接头(5)的一端连接灌溉头(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修复灌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盲孔(710)侧壁开设沿轴向延伸的滑槽(708),所述引流柱(702)侧壁设置与所述滑槽(708)相匹配的滑块(709);当所述滑块(709)滑动至滑槽(708)底端时,所述引流柱(702)位于所述第一工位;当所述滑块(709)滑动至滑槽(708)顶端时,所述引流柱(702)位于所述第二工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修复灌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腔(703)、排液腔(704)均与所述盲孔(710)连通;所述引流流道(707)顶端连通若干进液流道(719)、所述引流流道(707)底端连通若干排液流道(720);所述进液流道(719)、排液流道(720)均延伸至引流柱(702)侧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修复灌溉设备,包括蓄水容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容器(1)的出水端依次连接出水管(2)、分流管(3),所述出水管(2)上设置阀门(4),所述分流管(3)上设置若干第一接头(5),所述第一接头(5)上连接第一软管(6)或堵头;所述第一软管(6)远离第一接头(5)的一端连接灌溉头(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修复灌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盲孔(710)侧壁开设沿轴向延伸的滑槽(708),所述引流柱(702)侧壁设置与所述滑槽(708)相匹配的滑块(709);当所述滑块(709)滑动至滑槽(708)底端时,所述引流柱(702)位于所述第一工位;当所述滑块(709)滑动至滑槽(708)顶端时,所述引流柱(702)位于所述第二工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修复灌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腔(703)、排液腔(704)均与所述盲孔(710)连通;所述引流流道(707)顶端连通若干进液流道(719)、所述引流流道(707)底端连通若干排液流道(720);所述进液流道(719)、排液流道(720)均延伸至引流柱(702)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修复灌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盲孔(710)侧壁还开设若干环形均布的弧形槽(711),所述弧形槽(711)位于引流柱(702)的上方,所述引流柱(702)顶端设置若干与所述弧形槽(711)一一对应的弹性支撑杆(712),所述弹性支撑杆(712)顶端设置与所述弧形槽(711)相匹配的弧形定位块(7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修复灌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701)底部设置上大下小的导向锥(714),所述盲孔(710)开设在导向锥(714)底面;还包括固定套设在导向锥(7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大国,雷文琪,李甜,胥品潮,肖欢,安文龙,罗正术,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石油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