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敖志辉专利>正文

一种用养殖贝类的网笼在海底养殖海参的装置和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03603 阅读:3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养殖贝类的网笼在海底养殖海参的装置和方法,涉及渔业海水浮筏网笼养殖,是利用现有养殖贝类的浮筏筏身、网笼等养殖器具,通过较小的调整改动养殖海参。长期大规模高密度单品种的贝类养殖,已在辽宁等部分养殖海域造成海水营养物质下降、水流不畅、病虫害频发。贝类大面积的突发性死亡,使海水贝类养殖成本提高,风险增大。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养殖贝类的网笼拉直,用线绳与竹竿或木杆等轻型材料的杆状物体固定在一起,使网笼保持撑起状态,再将网笼通过连接绳与筏身连接,组成一个装置,并使该装置中网笼的整体比重略大于海水的比重。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防治环境污染,节能、省工,大幅度增效,为贝类与海参上下立体养殖提供了新技术和发展方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渔业海水浮筏网笼养殖,是利用现有的养殖贝类的浮筏筏身、网笼等养殖器具,通过较小的调整改动,组成一种养殖海参的装置,并利用此装置在养殖贝类的海 区或其它有条件的海区养殖海参。
技术介绍
我国海域辽阔,海水养殖发展迅猛,养殖产量居世界之首,其中贝类养殖占总产量 的75%以上。长期大规模高密度单一品种的贝类养殖,已在辽宁等大部分养殖海域造成生 态失衡,这种大规模高密度的养殖网笼给以贻贝为主的污损生物提供了附着和生存条件, 导致海水营养物质下降、水流不畅、严重污染养殖海区,造成病虫害频发。贝类品质低下和 大面积的突发性死亡,使海水贝类养殖成本提高,风险增大。以我国最大的贝类养殖基地辽 宁省长海县为例,2008年l-6月海水增养殖产量同比下降了 33.8%,下半年虾夷贝养殖死 亡率超过40 % , 2009年(至10月)虾夷贝累计死亡率超过80 % ,现实的生态环境对贝类养 殖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连地区有贝类养殖台筏一百多万个,养殖网笼数以亿 计,由于连续3年养殖贝类大规模的持续死亡,目前这些台筏、网笼等贝类养殖器具和养殖 海域80%都处于闲置状态。然而,贝类浮筏养殖海域海底的泥沙中沉积着大量的各类细菌、 各种动植物尸体碎屑、贝壳碎片等污损物都是海参的极好食物,利用这些海底资源变废、变 害为宝应采用因地制宜的技术方案,首先要防止养殖器具被泥沙陷住,其次要节约资源,以 后不影响海面的浮筏贝类养殖。
技术实现思路
如何防治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因地制宜的调整养殖品种,利用现有贝类养殖器具 和海洋资源,变劣势为优势是海水养殖业面临的新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养殖贝类网笼 在海底养殖海参的装置,它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海水养殖节能、环保、省工,在可持续 发展的前提下,大幅度的增效。 本专利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养殖贝类的网笼拉直,用线绳与竹 竿或木杆等轻型材料的杆状物体固定在一起,使网笼保持撑起状态,并使网笼(包括笼内 的海参)的整体比重略大于海水的比重,再将网笼通过连接绳(吊绳)与筏身连接,组成一 个装置。该装置的主要特征是网笼的整体比重略大于海水的比重,能减轻网笼对海底的压 力,使其不易被海底的泥沙陷住。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防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省工、节能,促进养殖海域生 态平衡。实验表明,用此装置养殖海参,其成活率比其它任何方式(无饵海水海参养殖)都 高出很多,其经济效益是贝类养殖的数倍以上,产生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为今后贝类养 殖和海参养殖轮回交替发展或上下立体养殖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代表了一种新技术的发 展趋势。附图说明 图1是网笼在海底的状态示意图。(1)是竹竿(木杆)、(2)是网笼、(3)是筏身、 (4)是连接绳(吊绳)。A表示海面的位置,D表示海底的位置。 图2是图1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按图1调整浮筏筏身的长度,使其能在海面对网笼实施作业为准。 将养殖贝类的网笼拉直,用线绳与竹竿或木杆等轻型材料的杆状物体固定在一起,使网笼保持撑起状态,最好采用两根以上的竹竿并对称或均匀的分布在网笼上。使网笼(包括笼内的海参)的整体比重略大于海水的比重,比重的调整可通过竹竿的根数和粗细实现, 一般下2-3厘米的幼苗时,用两根大头直径为10毫米的竹竿即可,再将网笼通过线绳与筏身连接组成一个装置,将该装置放入海底。 对于沙泥海底,网笼不易被陷,可不必过多考虑网笼的整体比重问题,对于特别稀 松的泥底,要根据海参的生长情况定期增加竹竿的数量或采用较粗的竹竿,以调整网笼整 体比重,使之略大于海水的比重,来减轻网笼整体(包括海参)对海底的压力,使之不易陷 入泥中。 在海底筏身的长度远大于两橛子之间的距离,在潮流的作用下(贝类养殖海域都具备潮流畅通的条件),网笼在海底随筏身总是处于运动状态,网笼也不一定垂直于筏身,大部分时间做滚动运动,且每天两次改变运动方向。这种周期性的水平滚动给海参大面积的获取食物提供了条件,而且这种运动还可防止或减轻网笼被泥沙陷住。 根据养殖海参的个体大小,选择网眼适宜的网衣,使参苗不能从网眼逃出,有害天敌也不能从网眼进入网笼。 在每个网笼隔板中放置(破旧网袋)网片,便于海参附着且可阻止潮流过分直接 冲击海参。如长期养殖(养成),可定期清洗(网袋)网片上的海参排泄物。 根据海区自然环境确定养殖密度,海底有丰富饵料资源的养殖海区,养殖密度大 些,反之则小些。 一般经过长期贝类养殖的海区,海底饵料资源都比较丰富,如泥沙中的各 类细菌、各种动植物尸体碎屑、贝壳碎片等都是海参的极好食物,此类养殖海区每个台筏挂 50-60个网笼。在潮流影响下,网笼在海底移动,要防止网笼与网笼相互缠绕,连接绳(吊 绳)的长度尽可能短些。 选择不投饵为条件、海上中间育成的、体长2-3cm左右的幼参,每隔板放5-6头(15 层隔板)进行无投饵养殖。如果选择秋末下苗,可在夏季将竹竿(木杆)撑起的开口网笼 空挂在浮筏上,让网笼内外挂满附着物,给海参储备一定的天然有机饵料,但往网笼内装苗 时,要将网笼内的鱼、蟹、海星等敌害物清除,装入海参苗后,将网笼用线绳缝合,可以有效 的防止鱼、蟹和海星等海参敌害的入侵。 对较浅的,适合马尾藻、鼠尾藻生长的海域,可适当在海底养殖海参喜欢食用的马 尾藻和鼠尾藻这两种植物。 经过一个周期(2-3年)的海参养殖,使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贝类需要的营 养物质得到恢复,再将一部分台筏实施贝类养殖,在一定的海域内实现贝类与海参上下同 养,这样能在海洋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使两种养殖物健康无公害生长,达到资源和养殖器具合理利用,以促进海水浮筏网笼养殖可持续发展。实验证明,用此装置养殖海参产生的经 济效益是浮筏贝类养殖的数倍以上,特别适合中间暂养。以大连地区为例,10月中旬,下 2-3厘米的海参苗,次年5-6月可长至4-5厘米,由于没有敌害(此时间段没有幼小的敌 害生物能进入网笼对海参构成威胁),海底营养物质丰富,水温适合海参生长,成活率可达 90%-95%以上,此时(收获)可直接转至海底底播或者圈养,中间不需任何人工操作和任 何费用,操作得当每组台筏可获纯利5000元,具有养殖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收获后可重 新下苗,当年秋末还能获得基本一样的效益。如继续养成,需倒笼更换网眼较大的网笼并清 洗网笼内的(网袋)网片,在倒笼的全部过程中,特别是网笼出水过程,一定要缓慢进行、轻 拿轻放,不得过分惊动海参。海参一旦受到严重惊吓,会吐出肠子,导致日后生长缓慢。 贝类养殖网笼上污损物的防除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养成期间每年要进行 2-3次的人工倒笼和对网笼的岸上人工清洗,在清洗的全部过程中污损物会对海区造成严 重污染,船只多次往返作业需消耗大量柴油,而海参养殖则正相反,附着在网笼上的污损物 是海参极好的天然饵料,无需对网笼进行人工清洗,极大的降低了养殖成本。 此技术方案与单一的贝类浮筏网笼养殖相比,可防治环境污染,节能、增效,产生 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代表了一种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养殖贝类的网笼在海底养殖海参的装置和方法,将养殖贝类的网笼拉直,用线绳与竹竿或木杆等轻型材料的杆状物体固定在一起,使网笼保持撑起状态,并使网笼(包括笼内的海参)的整体比重略大于海水的比重,再将网笼通过线绳与筏身连接,组成一个装置,其特征是:网笼上有竹竿或木杆等轻型材料的杆状物体与之固定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用养殖贝类的网笼在海底养殖海参的装置和方法,将养殖贝类的网笼拉直,用线绳与竹竿或木杆等轻型材料的杆状物体固定在一起,使网笼保持撑起状态,并使网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敖志辉
申请(专利权)人:敖志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1[中国|大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