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立蓉专利>正文

聚风式风力发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03318 阅读:3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聚风式风力发电装置,它包括基座、聚风塔、风力涡轮机、垂直发电机、传动装置、拔风管、排风风量调节机构和泄风调节机构。其中的聚风塔包括多个喇叭形涡轮式聚风通道,多个喇叭形涡轮式聚风通道连续排列围绕在风力涡轮机的周围形成一个外大内小的锥形圆环体,各聚风通道的外侧喇叭口形成一圈进风口,各聚风通道的内侧收缩口对准风力涡轮机的涡轮叶片凹面形成排风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聚风式风力发电装置采用聚风风力驱动,使用洁净无价能源,能建成大装机容量和发电效率高的发电装置。(*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电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聚风式风力发电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近两年每年新增发电机装机容量1亿kw,其 中80%是煤电,燃煤不仅污染环境,影响人体健康,0)2的排放还使全球气候变暖,破坏生态 环境,目前我国新增C02排放量占世界新增量的60%,总排放量已超过美国。 发展清洁能源是当今世界的趋势。然而至今还没有一种清洁能源能满足人类的需 求,如目前使用的太阳能,地热能仅能满足人类一部份能源需求。生物能在人类尚未温饱情 况下发展有限,是否属清洁能源观点尚不一致。我国水力发电所占比例较高,但仍受资源影 响,也不利生态平衡。核能是一种很有前景的能源,但其发电成本太高,仍存在环境问题。 风能是全球分布最广泛、最易获得的能源,我国风能资源十分丰富,然而目前世界 广泛使用的水平轴螺旋桨风电机,其风的利用率仅10% ,提高装机容量主要依靠加长螺旋 桨长度,如3. 6丽风电机螺旋桨直径已达116m,单桨重17吨,继续增加装机容量对制造越来 越困难。水平轴风电因装机容量小,有效发电时间短,生产成本高,对风能不能控制,发电频 率不稳定难以满足并网要求,取代燃煤发电还很困难。 风能由于密度低,稳定性差,要实现大装机容量,采用聚风方法是最有效的。目前 我国一些专利多采用遮敞式聚风法,聚风装置在两平面之间,涡轮机的高度与两聚风平面间距相当。大面积聚风法无法实现涡轮机小型化、聚风效果低、形成高风速困难,仍难实现 大装机容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一种发电功率大、并且能实现全方位发电的聚 风式风力发电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聚风式风力发电装置,其包括 基座,为大型连续涡轮式框架结构; 聚风塔,安装在基座上方,包括多个喇叭形涡轮式聚风通道,多个喇叭形涡轮式聚 风通道连续排列形成一个外大内小的锥形圆环体,各聚风通道的外侧喇叭口形成一圈进风 口,各聚风通道的内侧收縮口形成一圈排风口; 风力涡轮机,为无中心轴涡轮机,设置在聚风塔内,风力涡轮机的涡轮叶片凹面对 准各聚风通道的内侧排风口; 垂直发电机,安装在基座的框架上,包括一根向上或向下伸出的垂直转轴; 传动装置,连接在垂直发电机与风力涡轮机之间; 拔风管,安装在风力涡轮机的上方,内设螺旋形导风板。 所述的传动装置包括连接在涡轮机上的主动伞齿轮、多组水平传动轴和安装在水 平传动轴两端的传动伞齿轮,以及连接在垂直发电机垂直转轴上的从动伞齿轮,涡轮机上的主动伞齿轮分别与各水平传动轴一端的传动伞齿轮传动相连,垂直发电机垂直转轴上的 从动伞齿轮分别与各水平传动轴另一端的传动伞齿轮传动相连。 所述的风力涡轮机包括与基座相连的支撑框架,在框架内设有涡轮组件,该涡轮 组件包括环形框体,框体内沿高度方向设有多层螺旋形圆环隔板,将框体内的空间分隔成 多个向外开口的圆环形腔体,各腔体内分别安装有一组涡轮叶片。 所述的风力涡轮机的底部安装有惯性轮和磁悬浮装置,周边通过轴承与支撑框架 连接。 所述的聚风塔在每个聚风通道的排风口处分别设有排风风量调节机构。 所述的聚风塔在每个聚风通道的内端顶部分别设有泄风调节机构。 所述的聚风塔为圆柱形或椭圆柱形。 风力涡轮机的功率主要取决于涡轮机的受风面积F和风速V三次方乘积(FV3)。 本技术中的风力涡轮机,是安装在连续框架的聚风塔上,因结构稳定,能处于较高的空 间,能将任何方位数万平方米的高空风速,经聚风通道对风进行加速,选择适当的进风口与 排风口面积的收縮比,获得较高的聚风风速,经涡轮形的排风通道形成巨大的龙巻风,使涡 轮机、垂直发电机的功率达到数百兆瓦。本技术的装置,能极大的增加涡轮机的受风面 积和涡轮机的直径和力矩,从而提高发电机的功率。由于涡轮机的直径加大,影响了涡轮机 的转速,本技术采用设置在涡轮机和垂直发电机转轴之间的伞齿轮传动机构来提高发 电机转速,从而解决了装机容量问题。 采用喇叭形涡轮式聚风通道,不仅能大面积聚集高空的风能,提高聚风后的风速, 还能增加涡轮机的受风面积和力矩以提高风的效率,并能获得稳定的额定转速和数百兆瓦 的装机容量,特别是能直接使用垂直水轮发电机。 聚风式风力发电的基本原理目前世界发电均采用推力,推动涡轮机旋转。聚风式 风力发电是将数万平方米的风聚集并提高风速,推动涡轮机旋转发电。当采用螺旋形涡轮 机时,推动螺旋形涡轮机后的高速风,以螺旋形式进入拔风管,而中心是低气压,在拔风管 内形成巨大的人造龙巻风。龙巻风的抽吸力进一步带动螺旋涡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 在整个发电系统中风能的损耗使风温升高,拔风管中的温差又产生温差动力。将提高龙巻 风的抽吸力,拔风管内的螺旋形导风管也加速了龙巻风的旋转和上升力,都使龙巻风抽吸 力增加。聚风后的推力和龙巻风的抽吸力,两合力大大提高了风的效率。龙巻风的抽吸效 应,使进气和排气系统完全畅通,保证了发电系统的正常运行。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聚风式风力发电装置的正视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聚风式风力发电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中的风力涡轮机、垂直发电机和传动机构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附图给出了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以下结合附图的实施例对本技术4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l,配合参见图2、图3、图4、图5,本技术的聚风式风力发电装置,包括 基座1、聚风塔2、风力涡轮机3、垂直发电机4、传动装置5和拔风管6。 基座1为大型连续涡轮式框架结构。 配合参见图2,聚风塔2为圆柱形或椭圆柱形,图2所示为椭圆柱形聚风塔的平面 结构示意图。对风向玫瑰图、风能玫瑰图正反风向、风能较一致情况下,采用椭圆柱形结构 更容易聚集风能。聚风塔2安装在基座1的上方,包括多个喇叭形涡轮式聚风通道21,多个 喇叭形涡轮式聚风通道连续排列形成一个外大内小的锥形圆环体,各聚风通道的外侧喇叭 口形成一圈进风口 22,各聚风通道的内侧收縮口形成一圈排风口 23。在每个聚风通道的排 风口 23处分别设有排风风量调节机构7。在每个聚风通道的内端顶部分别设有泄风调节机 构8。排风风量调节机构7包括垂直升降闸门71,轨道72,升降装置73,平衡锤74和自动 控制器75。泄风调节机构8包括泄风口 81,泄风门82和自动控制装置83。 配合参见图3,风力涡轮机3为无中心轴涡轮机,设置在聚风塔2内,包括与基座 相连的支撑框架31,在框架内设有涡轮组件,该涡轮组件包括环形框体32,框体内沿高度 方向设有多层螺旋形圆环隔板33,将框体内的空间分隔成多个向外开口的圆环形腔体,各 腔体内分别安装有一组涡轮叶片34,涡轮叶片凹面对准各聚风通道的内侧排风口 23。在风 力涡轮机3的底部安装有惯性轮35和磁悬浮装置36,环形框体32周边通过轴承37与支 撑框架31连接。磁悬浮装置36的结构原理与在先专利申请风力磁浮发电装置(申请号 为200810037772. 7)中的轴向磁浮定位机构基本相同。它包括两组成对对应设置的磁浮组 件,两组成对对应的磁浮组件非接触相互插入,并按磁平衡原则排列。磁悬浮装置36的设 置,可使风力涡轮机3在磁浮状态下转动,极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聚风式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为大型连续涡轮式框架结构;聚风塔,安装在基座上方,包括多个喇叭形涡轮式聚风通道,多个喇叭形涡轮式聚风通道连续排列形成一个外大内小的锥形圆环体,各聚风通道的外侧喇叭口形成一圈进风口,各聚风通道的内侧收缩口形成一圈排风口;风力涡轮机,为无中心轴涡轮机,设置在聚风塔内,风力涡轮机的涡轮叶片凹面对准各聚风通道的内侧排风口;垂直发电机,安装在基座的框架上,包括一根向上或向下伸出的垂直转轴;传动装置,连接在垂直发电机与风力涡轮机之间;拔风管,安装在风力涡轮机的上方,内设螺旋形导风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聚风式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为大型连续涡轮式框架结构;聚风塔,安装在基座上方,包括多个喇叭形涡轮式聚风通道,多个喇叭形涡轮式聚风通道连续排列形成一个外大内小的锥形圆环体,各聚风通道的外侧喇叭口形成一圈进风口,各聚风通道的内侧收缩口形成一圈排风口;风力涡轮机,为无中心轴涡轮机,设置在聚风塔内,风力涡轮机的涡轮叶片凹面对准各聚风通道的内侧排风口;垂直发电机,安装在基座的框架上,包括一根向上或向下伸出的垂直转轴;传动装置,连接在垂直发电机与风力涡轮机之间;拔风管,安装在风力涡轮机的上方,内设螺旋形导风板。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风式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装置包括连 接在涡轮机上的主动伞齿轮、多组水平传动轴和安装在水平传动轴两端的传动伞齿轮,以 及连接在垂直发电机垂直转轴上的从动伞齿轮,涡轮机上的主动伞齿轮分别与各水平传动 轴一端的传动伞齿轮传动相连,垂直发电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立蓉孙昀
申请(专利权)人:孙立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