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连杆避震车架及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95955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10 16:44
本技术属于自行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连杆避震车架及自行车,由于后车架组件与中管底座的活动枢接,以及避震器的加入,车架的整体刚性和承重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更好地承受来自车辆重力和行驶过程中的各种外力。其中,避震器能够吸收和缓冲来自路面的振动和冲击,从而减少颠簸感和震动,更好地适应不同的路况和行驶环境,后车架组件可以相对于中管底座进行适当的调整而压缩避震器,从而保持该多连杆避震车架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另外,由于该多连杆避震车架中的中管底座、后车架组件、车架上枢接组件、车架下枢接组件和避震器之间的连接都是活动枢接,使得维修和更换部件变得更为简单和方便,从而降低了该多连杆避震车架的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自行车,尤其涉及一种多连杆避震车架及自行车


技术介绍

1、自行车,又称脚踏车或单车,通常是二轮的小型陆上车辆,可以作为环保的交通工具用来代步、出行。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将自行车作为健身器材用来骑行锻炼、自行车出游;自行车本身也是一项体育竞技运动,有公路自行车赛、山地自行车赛、场地自行车赛、特技自行车比赛等。

2、现有的车架结构往往都是采用直三脚架,利用直三脚架将车座与车体连接起来,人体坐在自行车的车座上时,由于直三脚架不具有弹性和轻微的伸缩性能,因而,车座无法上下轻微移动,在一些较为颠簸的路段,使用者会感到不舒服,且现有技术中的车架通常都是由多个部分焊接组成,不仅不能对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进行缓冲,且不能进行拆卸,影响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连杆避震车架及自行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直三脚架不具有弹性和轻微的伸缩性能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连杆避震车架,包括:

3、中管底座;

4、后车架组件,所述后车架组件设置于所述中管底座后方,同时所述后车架组件上端向前延伸而伸入所述中管底座中;

5、车架上枢接组件,所述车架上枢接组件一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中管底座中部,所述车架上枢接组件另一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后车架组件上端,以实现所述后车架组件上端与所述中管底座的活动枢接;

6、车架下枢接组件,所述车架下枢接组件一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中管底座底部,所述车架下枢接组件另一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后车架组件下端,以实现所述后车架组件下端与所述中管底座的活动枢接;

7、以及避震器,所述避震器上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中管底座中部,所述避震器下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后车架组件上端,所述后车架组件受力而压缩所述避震器。

8、可选地,所述后车架组件包括位于上侧的上叉连杆和位于下侧的下叉模块;所述上叉连杆和所述下叉模块之间呈夹角设置;所述上叉连杆的前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车架上枢接组件;所述下叉模块的前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车架下枢接组件;所述上叉连杆的后端和所述下叉模块的后端固定连接。

9、可选地,所述下叉模块包括:

10、下叉主体,所述下叉主体的前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车架下枢接组件;

11、下叉接头,所述下叉接头的前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下叉主体的后端;

12、和安装勾爪,所述安装勾爪的前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下叉接头,所述安装勾爪的后端和所述上叉连杆的后端固定连接。

13、可选地,所述车架上枢接组件包括对称设置的左旋转支杆和右旋转支杆;所述左旋转支杆和所述右旋转支杆的前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中管底座中部,所述左旋转支杆和所述右旋转支杆的后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后车架组件上端。

14、可选地,所述车架下枢接组件包括:

15、下转轴连杆模块,所述下转轴连杆模块的前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中管底座底部,所述下转轴连杆模块的后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后车架组件下端;

16、和下旋转支架,所述下旋转支架设置于所述下转轴连杆模块上方,所述下旋转支架的上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中管底座底部,所述下旋转支架的下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后车架组件下端。

17、可选地,所述下转轴连杆模块对称设置的左转轴连杆和右转轴连杆;所述左转轴连杆和所述右转轴连杆的前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中管底座底部,所述左转轴连杆和所述右转轴连杆的后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后车架组件下端。

18、可选地,所述中管底座设置有第一枢接座和第二枢接座;所述第一枢接座和所述第二枢接座上下间隔设置于所述中管底座中部;其中,所述避震器上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一枢接座;所述车架上枢接组件前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二枢接座。

19、可选地,所述中管底座的上前端设置有用于安装前叉的前叉安装部,所述前叉安装部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两端开口。

20、可选地,所述中管底座的上后端设置有用于安装座椅的座椅安装部,所述座椅安装部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上端开口。

2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多连杆避震车架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该多连杆避震车架由于后车架组件与中管底座的活动枢接,以及避震器的加入,车架的整体刚性和承重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更好地承受来自车辆重力和行驶过程中的各种外力。其中,避震器能够吸收和缓冲来自路面的振动和冲击,从而减少颠簸感和震动,更好地适应不同的路况和行驶环境,例如在崎岖不平的路面上,后车架组件可以相对于中管底座进行适当的调整而压缩避震器,从而保持该多连杆避震车架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另外,由于该多连杆避震车架中的中管底座、后车架组件、车架上枢接组件、车架下枢接组件和避震器之间的连接都是活动枢接,使得维修和更换部件变得更为简单和方便,从而降低了该多连杆避震车架的维护成本。

2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行车,包括上述的多连杆避震车架。

2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行车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多连杆避震车架的应用使得自行车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路况和行驶环境,无论是在平坦的路面还是崎岖不平的路面上,自行车可以吸收和缓冲来自路面的振动和冲击,减少颠簸感,提高骑行的舒适性,提供稳定的骑行体验。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连杆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架组件包括位于上侧的上叉连杆和位于下侧的下叉模块;所述上叉连杆和所述下叉模块之间呈夹角设置;所述上叉连杆的前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车架上枢接组件;所述下叉模块的前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车架下枢接组件;所述上叉连杆的后端和所述下叉模块的后端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连杆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叉模块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上枢接组件包括对称设置的左旋转支杆和右旋转支杆;所述左旋转支杆和所述右旋转支杆的前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中管底座中部,所述左旋转支杆和所述右旋转支杆的后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后车架组件上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下枢接组件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连杆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转轴连杆模块对称设置的左转轴连杆和右转轴连杆;所述左转轴连杆和所述右转轴连杆的前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中管底座底部,所述左转轴连杆和所述右转轴连杆的后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后车架组件下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管底座设置有第一枢接座和第二枢接座;所述第一枢接座和所述第二枢接座上下间隔设置于所述中管底座中部;其中,所述避震器上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一枢接座;所述车架上枢接组件前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二枢接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管底座的上前端设置有用于安装前叉的前叉安装部,所述前叉安装部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两端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管底座的上后端设置有用于安装座椅的座椅安装部,所述座椅安装部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上端开口。

10.一种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多连杆避震车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连杆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架组件包括位于上侧的上叉连杆和位于下侧的下叉模块;所述上叉连杆和所述下叉模块之间呈夹角设置;所述上叉连杆的前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车架上枢接组件;所述下叉模块的前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车架下枢接组件;所述上叉连杆的后端和所述下叉模块的后端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连杆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叉模块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上枢接组件包括对称设置的左旋转支杆和右旋转支杆;所述左旋转支杆和所述右旋转支杆的前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中管底座中部,所述左旋转支杆和所述右旋转支杆的后端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后车架组件上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下枢接组件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连杆避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友军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明骏车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