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组织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工神经-肌肉组织共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1、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是运动神经元和肌纤维之间的突触连接,运动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作用至骨骼肌,并刺激骨骼肌收缩。临床上有许多神经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杜氏肌肉营养不良、肌萎缩侧索硬化以及某些肌肉萎缩症,都与神经肌肉接头的病变有关。
2、长期以来研究nmj疾病的发生机制都是以动物模型为主。虽然动物模型的确在研究nmj发育和疾病过程的某些方面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动物模型存在建模难度大,饲养周期长,体内多基因之间相互干扰等各种问题,使得研究神经肌肉关键病理事件的发生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许多动物模型nmj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形状改变,与人类nmj的结构存在越来越明显的差异。
3、随着干细胞技术的进步以及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cells,ipsc)的出现,由细胞组成的神经肌肉体外模型成为神经肌肉疾病主要的研究工具。据报道,早期nmj体外模型是简单的利用肌细胞和运动神经元共培养,运动神经元生长出轴突与肌细胞形成功能性神经肌肉接头连接,但这种方法是单纯的二维培养,难以重现活体组织复杂的生理微环境。
4、近年来,随着器官芯片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开始利用器官芯片建立nmj模型。在当前的器官芯片nmj模型中,常采用的做法是在器官芯片的一个腔室培养成肌细胞,另一个腔室培养神经细胞或组织,神经细胞可以通过芯片中间的半透膜与肌肉细胞连接
5、为了更加准确的模拟nmj,我们设计了一种体外神经-肌肉组织共培养装置,本装置既能作为单独的体外构建组织工程人工肌肉组织的模具,又能实现类器官与人工肌肉组织的共培养。为探究人体神经肌肉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相关药物的筛选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更接近于人体真实生理微环境的nmj模型,有重大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意在提供一种人工神经-肌肉组织共培养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人工神经-肌肉组织共培养装置,包括培养装置主体,所述培养装置主体的底部设有脚柱,所述培养装置主体中部设有类器官培养腔室,所述类器官培养腔室位于培养装置主体中线处,所述类器官培养腔室的两端为圆形腔室,所述圆形腔室内设有培养基出入口,所述类器官培养腔室两侧均匀设有肌肉培养腔室,所述肌肉培养腔室与类器官培养腔室相通,相连通处设有插槽,所述插槽内插设有微柱膜,所述肌肉培养腔室内设有若干微柱。
4、优选的,所述培养装置主体以pdms为材料制作而成。
5、优选的,所述微柱膜为多孔结构。
6、优选的,所述肌肉培养腔室内微柱数量可根据实验所需均可设置为2~5根。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8、本专利技术通过设有培养装置主体、类器官培养腔室、肌肉培养腔室、微柱、微柱膜和培养基出入口:
9、1)可以同时构建两块组织工程人工肌肉;
10、2)可以同时构建多个神经肌肉结合位点;
11、3)可插入式微柱离子膜可以保证神经肌肉接头取材完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人工神经-肌肉组织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培养装置主体(1),所述培养装置主体(1)的底部设有脚柱(101),所述培养装置主体(1)中部设有类器官培养腔室(2),所述类器官培养腔室(2)位于培养装置主体(1)中线处,所述类器官培养腔室(2)的两端为圆形腔室(201),所述圆形腔室(201)内设有培养基出入口(7),所述类器官培养腔室(2)两侧均匀设有肌肉培养腔室(3),所述肌肉培养腔室(3)与类器官培养腔室(2)相通,相连通处设有插槽(5),所述插槽(5)内插设有微柱膜(6),所述肌肉培养腔室(3)内设有若干微柱(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神经-肌肉组织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装置主体(1)以PDMS为材料制作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人工神经-肌肉组织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柱膜(6)为多孔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人工神经-肌肉组织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肌肉培养腔室(3)内微柱(4)数量可根据实验所需均可设置为2~5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工神经-肌肉组织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培养装置主体(1),所述培养装置主体(1)的底部设有脚柱(101),所述培养装置主体(1)中部设有类器官培养腔室(2),所述类器官培养腔室(2)位于培养装置主体(1)中线处,所述类器官培养腔室(2)的两端为圆形腔室(201),所述圆形腔室(201)内设有培养基出入口(7),所述类器官培养腔室(2)两侧均匀设有肌肉培养腔室(3),所述肌肉培养腔室(3)与类器官培养腔室(2)相通,相连通处设有插槽(5),所述插槽(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文娟,陈彦锋,段子朋,陈旭东,
申请(专利权)人: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