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均热板及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均热板及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91873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05 14: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散热元件,尤其涉及一种均热板,包括用于热接触热源的蒸发板(1)、冷凝板(2)以及设置在所述蒸发板(1)和所述冷凝板(2)之间的导热组件,所述导热组件用于将所述蒸发板(1)上的热量向所述冷凝板(2)传递,且所述冷凝板(2)的平面投影面积大于所述蒸发板(1)的平面投影面积,以使所述冷凝板(2)完全覆盖所述蒸发板(1)。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散热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均热板的冷凝板面积能够满足鳍片组的要求,能够不需要热管直接连接鳍片,避免使用热管,降低散热装置整体重量,减少了界面热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散热元件,具体地,涉及一种均热板。进一步地,涉及一种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1、随着电子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央处理器等电子元件的运行速度和整体性能不断提升,发热量越来越大,若不及时排除,将使热量累计,造成温度失控,影响电子元件的正常运行,因此业界对散热装置的性能具有较高的要求。

2、均热板一般包括面积相同蒸发板和冷凝板,均热板与热源热接触,冷凝板与后续散热元件热接触,蒸发板和冷凝板之间为设置有毛细结构的近真空腔体,工作液体(工质)注入内部,均热板通过工作介质的相变传递热量,将集中的热量快速分布到冷凝板上。由于均热板一般应用于具有高热流密度热源的环境中(否则仅热管配合金属块即可解决散热导热问题),因此在一般的散热器的设计中,要实现完整的散热效果还需要搭配额外的热管和鳍片组一起使用,以进一步将热量扩大到更大的散热面积上,最终实现散热导热的效果。现有技术的均热板的冷凝板、蒸发板和吸液芯的材质一般均为铜,导致散热装置的整体重量较重,并且由于蒸发板的面积与热源面积相适应,冷凝板和蒸发板的面积相同,导致冷凝板的面积受到热源面积限制,从而应用在具有高热流密度热源等对散热要求较高的环境中时,现有技术的均热板无法将热源热量发布到足够大的平面上,进而现有技术通常需要搭配热管以增加散热面积,而热管会进一步增加散热装置的整体重量,此外,传统的均热板与热管以及热管和鳍片组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导致均热板和热管以及热管和鳍片组之间必然存在界面热阻,界面热阻的存在对散热是不利的。实际应用在散热器的设计中时,热量的路径为:热源—均热板—热管—鳍片组,其中均热板到热管以及均热板到鳍片均存在界面热阻,这两层界面热阻严重影响了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3、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需要提供一种能够克服上述问题的均热板。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均热板,该均热板的冷凝板面积能够满足鳍片组的要求,能够不需要热管直接连接鳍片。

2、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的均热板的冷凝面积能够满足鳍片组的要求,而不需要热管,使得散热装置的重量较轻,散热效率较高。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均热板,该均热板包括用于热接触热源的蒸发板、冷凝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蒸发板和所述冷凝板之间的导热组件,所述导热组件用于将所述蒸发板上的热量向所述冷凝板传递,且所述冷凝板的平面投影面积大于所述蒸发板的平面投影面积,以使所述冷凝板完全覆盖所述蒸发板。

4、具体地,所述蒸发板和所述冷凝板配合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导热组件的腔体,且所述蒸发板背向所述冷凝板的一侧凸起,以形成用于热接触所述热源的凸台。

5、具体地,所述导热组件包括用于接收所述蒸发板热量的第一吸液芯和用于将热量传递该所述冷凝板的第二吸液芯,所述第一吸液芯和所述第二吸液芯配合形成中空腔体,所述第一吸液芯和所述第二吸液芯分别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毛细结构和第二毛细结构,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和/或所述第二毛细结构充有工质。

6、优选地,所述中空腔体设置有支撑于所述第一吸液芯和所述第二吸液芯之间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设置有第三毛细结构,所述第一毛细结构通过所述第三毛细结构连接所述第二毛细结构。

7、优选地,所述支撑柱外层刻蚀微结构流道。

8、优选地,所述第一吸液芯、所述第二吸液芯和所述支撑柱的空隙率范围为40%~60%,所述第一毛细结构、所述第二毛细结构和所述支撑柱的工质的充液率范围为40%~60%。

9、优选地,所述蒸发板边缘形成有平整裙边面,所述蒸发板通过所述平整裙边面与所述冷凝板连接。

10、优选地,所述蒸发板形成有向远离所述凸台的方向延伸的外延部,所述外延部和所述冷凝板之间设置有所述导热组件。

11、优选地,所述冷凝板采用高横向导热系数材料制成。

12、优选地,所述高横向导热系数材料为石墨铝。

13、在上述均热板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均热板。

14、优选地,所述散热装置包括鳍片,所述均热板的所述冷凝板连接所述鳍片。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冷凝板的平面投影面积大于蒸发板的平面投影面积,且冷凝板采用高横向导热系数材料制成,冷凝板与蒸发板对应的部分记为对应部分,而冷凝板超出蒸发板的部分记为超出部分,从而导热组件能够将蒸发板接收到的热源的热量传递给对应部分,冷凝板依靠自身的高横向导热传递能力,将对应部分受到的热量向超出部分传递,由于冷凝板采用高横向导热系数材料,从而冷凝板的具有较强的均热能力,进而本专利技术的冷凝板能够将热量快速分布到较大的面积上,并且由于热量被分布到较大的面积上,在本申请的均热板在应用于具有高热流密度热源的环境中时,可以免于和热管配合,而是直接将冷凝板和鳍片组合使用,从而减少了热管到均热板以及热管到鳍片的界面热阻,仅存在均热板到鳍片的界面热阻,相较于需要搭配热管使用的现有技术的均热板,减少了一层界面热阻,提高了散热效果。

16、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均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热接触热源的蒸发板(1)、冷凝板(2)以及设置在所述蒸发板(1)和所述冷凝板(2)之间的导热组件,所述导热组件用于将所述蒸发板(1)上的热量向所述冷凝板(2)传递,且所述冷凝板(2)的平面投影面积大于所述蒸发板(1)的平面投影面积,以使所述冷凝板(2)完全覆盖所述蒸发板(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板(1)和所述冷凝板(2)配合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导热组件的腔体,且所述蒸发板(1)背向所述冷凝板(2)的一侧凸起,以形成用于热接触所述热源的凸台(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组件包括用于接收所述蒸发板(1)热量的第一吸液芯(4)和用于将热量传递该所述冷凝板(2)的第二吸液芯(5),所述第一吸液芯(4)和所述第二吸液芯(5)配合形成中空腔体(6),所述第一吸液芯(4)和所述第二吸液芯(5)分别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毛细结构和第二毛细结构,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和/或所述第二毛细结构充有工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腔体(6)设置有支撑于所述第一吸液芯(4)和所述第二吸液芯(5)之间的支撑柱(7),所述支撑柱(7)设置有第三毛细结构,所述第一毛细结构通过所述第三毛细结构连接所述第二毛细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7)外层刻蚀微结构流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液芯(4)、所述第二吸液芯(5)和所述支撑柱(7)的空隙率范围为40%~60%,所述第一毛细结构、所述第二毛细结构和所述支撑柱(7)的工质的充液率范围为40%~6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板(1)边缘形成有平整裙边面(8),所述蒸发板(1)通过所述平整裙边面(8)与所述冷凝板(2)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板(1)形成有向远离所述凸台(3)的方向延伸的外延部(9),所述外延部(9)和所述冷凝板(2)之间设置有所述导热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板(2)采用高横向导热系数材料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横向导热系数材料为石墨铝。

1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均热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鳍片,所述均热板的所述冷凝板(2)连接所述鳍片。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均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热接触热源的蒸发板(1)、冷凝板(2)以及设置在所述蒸发板(1)和所述冷凝板(2)之间的导热组件,所述导热组件用于将所述蒸发板(1)上的热量向所述冷凝板(2)传递,且所述冷凝板(2)的平面投影面积大于所述蒸发板(1)的平面投影面积,以使所述冷凝板(2)完全覆盖所述蒸发板(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板(1)和所述冷凝板(2)配合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导热组件的腔体,且所述蒸发板(1)背向所述冷凝板(2)的一侧凸起,以形成用于热接触所述热源的凸台(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组件包括用于接收所述蒸发板(1)热量的第一吸液芯(4)和用于将热量传递该所述冷凝板(2)的第二吸液芯(5),所述第一吸液芯(4)和所述第二吸液芯(5)配合形成中空腔体(6),所述第一吸液芯(4)和所述第二吸液芯(5)分别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毛细结构和第二毛细结构,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和/或所述第二毛细结构充有工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腔体(6)设置有支撑于所述第一吸液芯(4)和所述第二吸液芯(5)之间的支撑柱(7),所述支撑柱(7)设置有第三毛细结构,所述第一毛细结构通过所述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琦宋新新黄桃青王海琪张玉柱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