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副水箱、车辆热管理系统、车辆热管理方法和车辆技术方案_技高网

副水箱、车辆热管理系统、车辆热管理方法和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903424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05 14:09
本申请提供一种副水箱、车辆热管理系统、车辆热管理方法和车辆。副水箱包括箱体、间隔板、分流件与活塞。箱体形成有加注口。间隔板设置于箱体内,以将箱体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间隔板与箱体的顶壁或侧壁之间形成供冷却液在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流通的过流道。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副水箱,可以作用于至少两个冷却循环系统,从而减少车辆的副水箱数量,节省空间,减少车辆的装配时间和成本。通过间隔板形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保证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相对独立性;间隔板与箱体的顶壁或侧壁之间形成过流道,使得其中一个腔室的冷却液液位高于一定程度时可以流到另一个腔室,便于两个冷却循环系统的互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汽车,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副水箱、车辆热管理系统、车辆热管理方法和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新能源汽车上通常设有多套冷却系统,如电池冷却系统、电机冷却系统、发动机冷却系统等,每套冷却系统需要配备一个副水箱,多个副水箱导致系统复杂,占用空间大。

2、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副水箱、车辆热管理系统、车辆热管理方法和车辆,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在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2、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副水箱,包括:

3、箱体,所述箱体形成有加注口;

4、间隔板,所述间隔板设置于所述箱体内,以将所述箱体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间隔板与所述箱体的顶壁或侧壁之间形成供冷却液在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之间流通的过流道。

5、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副水箱,可以作用于至少两个冷却循环系统,从而减少车辆的副水箱数量,节省空间,减少车辆的装配时间和成本。通过间隔板形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保证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相对独立性;间隔板与箱体的顶壁或侧壁之间形成过流道,使得其中一个腔室的冷却液液位高于一定程度时可以流到另一个腔室,便于两个冷却循环系统的互通。>

6、可选地,还包括:

7、加注口,所述加注口设置于所述箱体,用于加注冷却液;

8、分流件,所述分流件与所述加注口对应设置,用于对所述加注口加注的冷却液的分流。

9、可选地,所述分流件设置于所述箱体内,所述分流件具有加注腔室,以及开设于所述加注腔室的壁面的冷却液入口、第一冷却液出口、第二冷却液出口;其中,

10、所述冷却液入口与所述加注口相对;

11、所述第一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加注腔室与所述第一腔室;

12、所述第二冷却液出口连通所述加注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

13、可选地,沿所述箱体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冷却液出口的下边缘不高于所述副水箱的最高液位,所述第二冷却液出口的下边缘不高于所述副水箱的最高液位。

14、可选地,还包括活塞,所述活塞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加注腔室;其中,

15、当所述活塞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加注腔室通过所述第一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加注腔室通过所述第二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16、当所述活塞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活塞封堵所述第一冷却液出口、所述第二冷却液出口。

17、可选地,所述活塞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沿所述箱体的高度方向,所述活塞的顶端面不高于所述副水箱的最高液位。

18、可选地,沿所述箱体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冷却液出口的下边缘不高于所述副水箱的最高液位,所述第二冷却液出口的下边缘不高于所述副水箱的最高液位。

19、可选地,还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活塞远离所述冷却液入口的端部,所述活塞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弹性件具有朝向所述第二位置驱动所述活塞的弹性力。

20、可选地,所述分流件还设置有排液孔,所述排液孔与所述第一腔室或第二腔室连通;其中,

21、所述活塞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活塞的底端面高于所述排液孔。

22、可选地,所述间隔板连接至所述分流件的外壁面。

23、可选地,所述间隔板的顶端面与所述分流件的顶端面平齐。

24、可选地,所述间隔板的高度与所述箱体的高度的比例为0.7:1~0.85:1。

25、可选地,所述副水箱还包括:

26、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设置于所述箱体,并均位于所述间隔板的第一腔室所在的一侧,以连通所述第一腔室;

27、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设置于所述箱体,并均位于所述间隔板的第二腔室所在的一侧,以连通所述第二腔室。

28、可选地,沿所述箱体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进口高于所述第二进口。

29、可选地,所述第一进口设置于所述箱体的侧壁,所述第一进口朝向第一腔体一侧连接有进口管,所述进口管的出口端朝向所述箱体的底壁弯折,沿所述箱体的高度方向,所述进口管的出口端高于所述副水箱的最高液位;并且/或者

30、所述第二进口开设于所述箱体的侧壁,所述第二进口的中心线与所述副水箱的最低液位平齐。

31、可选地,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出口均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底壁;并且/或者,

32、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二进口设置于所述箱体的不同侧壁。

33、可选地,所述间隔板为防浪板,所述间隔板具有中空的夹层。

34、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机冷却回路、电池冷却回路和副水箱,所述电机冷却回路与所述电池冷却回路均与同一个副水箱连通,所述副水箱采用上述的副水箱。电机冷却回路、电池冷却回路共用一个副水箱。电机冷却回路用于对电机进行冷却。电池冷却回路用于对动力电池进行冷却或向动力电池提供热源。

35、可选地,所述电机冷却回路包括通过冷却管路依次连通构成循环通路的电机、散热器、第一泵,所述副水箱连接至所述电机冷却回路,所述副水箱的入口端连接至所述电机的冷却液出口端,所述副水箱的出口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泵的入口端;

36、所述电池冷却回路包括通过冷却管路依次连通构成循环通路的电池、第二泵、换热器,所述副水箱连接至所述电池冷却回路,所述副水箱的入口端连接至所述电池的冷却液出口端,所述副水箱的出口端连接至所述第二泵的入口端。

37、可选地,所述电机的冷却液出口端与所述副水箱的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电池的冷却液出口端与所述副水箱的第二腔室连通。

38、可选地,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管路与第二换热管路,所述第一换热管路接入所述电池冷却回路,所述第二换热管路接入空调系统的冷却管路,所述电池冷却回路的冷却液与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却液在所述换热器中进行换热。

39、可选地,所述第二泵的入口端连接有单向阀。

40、可选地,还包括:

41、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支路,所述第一支路的入口端连接所述第一泵的出口端,所述第一支路的出口端连接所述换热器的入口端,以使所述电机冷却回路中的冷却液能够流入所述电池冷却回路;

42、所述电机冷却回路还包括第二支路,所述第二支路的入口端连接所述电机的冷却液出口端,所述第二支路的出口端连接所述副水箱的入口端,以使所述电机的冷却液出口端的冷却液能够全部流至副水箱;

43、所述电池冷却回路还包括第三支路,所述第三支路的入口端连接所述电池的冷却液出口端,所述第三支路的出口端连接所述副水箱的入口端,以使所述电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副水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件具有加注腔室,以及开设于所述加注腔室壁面的冷却液入口、第一冷却液出口、第二冷却液出口;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箱体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冷却液出口的下边缘不高于所述副水箱的最高液位,所述第二冷却液出口的下边缘不高于所述副水箱的最高液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活塞,所述活塞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加注腔室;其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沿所述箱体的高度方向,所述活塞的顶端面不高于所述副水箱的最高液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活塞远离所述冷却液入口的端部,所述活塞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弹性件具有朝向所述第二位置驱动所述活塞的弹性力。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件还设置有排液孔,所述排液孔与所述第一腔室或第二腔室连通;其中,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板连接至所述分流件的外壁面。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板的顶端面与所述分流件的顶端面平齐。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板的高度与所述箱体的高度的比例为0.7:1~0.85:1。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水箱还包括: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箱体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进口高于所述第二进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

17.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冷却回路、电池冷却回路和副水箱,所述电机冷却回路与所述电池冷却回路均与所述副水箱连通,所述副水箱采用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副水箱。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冷却回路包括通过冷却管路依次连通构成循环通路的电机、散热器、第一泵,所述副水箱连接至所述电机冷却回路,所述副水箱的入口端连接至所述电机的冷却液出口端,所述副水箱的出口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泵的入口端;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的冷却液出口端与所述副水箱的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电池的冷却液出口端与所述副水箱的第二腔室连通。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管路与第二换热管路,所述第一换热管路接入所述电池冷却回路,所述第二换热管路接入空调系统的冷却管路,所述电池冷却回路的冷却液与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却液在所述换热器中进行换热。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泵的入口端连接有单向阀。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24.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支路,所述电机冷却回路与所述电池冷却回路均与所述第一支路连通。

25.一种车辆热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车辆热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互通指令为电机余热辅助加热电池指令。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车辆热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冷却回路和所述电池冷却回路通过所述副水箱、第一支路连通。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车辆热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到互通指令时,控制所述电机冷却回路和电池冷却回路连通,包括:

29.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车辆热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热管理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30.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车辆热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热管理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3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副水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件具有加注腔室,以及开设于所述加注腔室壁面的冷却液入口、第一冷却液出口、第二冷却液出口;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箱体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冷却液出口的下边缘不高于所述副水箱的最高液位,所述第二冷却液出口的下边缘不高于所述副水箱的最高液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活塞,所述活塞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加注腔室;其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沿所述箱体的高度方向,所述活塞的顶端面不高于所述副水箱的最高液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活塞远离所述冷却液入口的端部,所述活塞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弹性件具有朝向所述第二位置驱动所述活塞的弹性力。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件还设置有排液孔,所述排液孔与所述第一腔室或第二腔室连通;其中,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板连接至所述分流件的外壁面。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板的顶端面与所述分流件的顶端面平齐。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板的高度与所述箱体的高度的比例为0.7:1~0.85:1。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水箱还包括: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箱体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进口高于所述第二进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

17.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冷却回路、电池冷却回路和副水箱,所述电机冷却回路与所述电池冷却回路均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涛顾将邓锡酬姜灿渠明玉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