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扫风框架及天花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89267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02 00:50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扫风框架及天花机,所述扫风框架包括框体,所述框体的中间形成过风孔,所述框体设置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过风孔的外周侧,所述出风口的端部部分凹陷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从下至上沿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向外扩张以形成第一导向斜面。本技术所述扫风框架在调整出风角度的同时能够避免在出风口的端部产生凝露,使出风气流的流速整体均匀,送风距离远且运行噪音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扫风框架及天花机


技术介绍

1、天花机,又称天井机或吸顶式、嵌入式空调,安装后只漏出出风口而看不到内机,外形美观大方且调温效果良好,已逐渐成为大户型和别墅的首选。由于现有的天花机受出风口尺寸及单一出风导风方式的限制,通常仅出风口正对的区域有明显风感,而在水平方向上的其他区域则少有风感,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空间温度分布不均、热感效果不佳等情况,用户体验较差。

2、为此能够扩大送风面积的扫风框架被开发出来,考虑到加工难度和外形美观度,通常天花机相关的出风口结构均为长方形,但此时在出风口的端部位置风速变小容易导致出风不均匀;另外,若出风结构不合理会严重影响天花机整体的风阻和噪音,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3、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降低扫风框架的风阻和噪音使整个天花机的出风更顺畅。

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扫风框架,包括框体,所述框体的中间形成过风孔,所述框体设置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过风孔的外周侧,所述出风口的端部部分凹陷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从下至上沿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向外扩张以形成第一导向斜面。

3、该设置能够对出风气流向出风口的中心位置进行引导,从而有效避免出风气流与第一凹槽的周边发生碰撞而产生凝露;确保出风气流全部经出风口排出,避免扫风过程中因风压变化而导致部分出风气流进入扫风框架与主体之间的间隙,进而防止造成进风气流紊乱,整体运行噪音小。

<p>4、优选的,所述出风口沿长度方向的侧壁设置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中间且远离所述过风孔设置,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一凹槽之间形成第二凹槽。该设置提升出风口的中间位置流速,从而对第二凹槽位置的出风气流形成引导作用,出风阻力小且能够进一步增加送风距离。

5、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有两个且对称的设在所述第一凸台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凹槽在远离所述过风孔一侧的侧壁自下而上向所述第二凹槽一侧倾斜并形成第二导向斜面。该设置能够对出风口端部的气流进行引导,使出风更顺畅;同时出风口在第一凹槽处的宽度较窄使其对应区域的出风气流流速适当提高,从而有利于实现出风口处整体流速分布的均匀化。

6、优选的,所述出风口在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一凸台对应的出风区域分别为第一区域a1、第二区域a2、第三区域a3,所述第一区域a1、第二区域a2、第三区域a3的长度分别为l3、l1、l2,所述第一区域a1、第二区域a2、第三区域a3的宽度分别为l6、l4、l5,其中l3:l1:l2=(1-2):(4-6):(8-12),l6:l4:l5=(7-9):(12-14):(10-12)。

7、该设置使相邻的第一区域a1、第三区域a3、第二区域a2的宽度逐渐增加,也就是说所述出风口自中间位置向两端的宽度先增加后减小,从而使出风口的气流流速整体较为均匀,同时确保出风口中间区域的风速相对更快,从而提高出风气流的送风距离。

8、优选的,所述出风口上端的最大长度为l7,所述出风口的高度为h,其中l7:(l2+2*l1+2*l3)=(1.05-1.1):1,l7:h=5.5-7:1。该设置可有效防止出风气流紊乱,送风效果更好。优选的,所述第一导向斜面距离所述框体上端面的距离为m1,其中m1=(0.4-0.6)*h。该设置能够尽可能的使出风气流进入出风口内,并通过第一导向斜面、第二导向斜面使出风气流向出风口的中间区域汇集,出风更加顺畅。

9、优选的,所述出风口内设置扫风组件,所述扫风组件包括装配板、叶片,所述叶片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三叶片,所述第三叶片固定安装在所述装配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1内,所述第三叶片的倾斜方向与相邻的第一导向斜面的倾斜方向相同。

10、该设置使位于出风口端部的出风气流向的中心位置引导,从而与第一导向斜面配合以避免叶片转动改变气流流向后与出风口的长度方向的周围发生碰撞而产生凝露。同时第三叶片与所述第一导向斜面配合以实现渐变效果,逐渐改变气流的流向,运行阻力小。

11、优选的,所述第三叶片有两个且对称的设在所述第一凸台的左右两侧。该设置结构简单,能够使出风口两端的气流向中间部位汇集,导风效果好。

12、优选的,所述扫风组件包括驱动装置,所述叶片、驱动装置分别位于所述装配板两侧,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曲柄的一端连接,所述曲柄的另一端通过连杆与所述叶片连接。该设置结构简单,传动稳定可靠,便于生产加工。

13、优选的,所述出风口在靠近所述过风孔一侧的侧壁设置限位槽,所述装配板部分的嵌入所述限位槽设置。该设置能够对扫风组件在出风口的装配位置进行约束,装配精度高;同时使出风口靠近过风孔一侧的侧壁表面平整,不会对出风气流形成干涉。

14、优选的,所述装配板上设置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位于所述装配板远离所述驱动装置的一侧,所述第一凸台上设置配合槽,所述连接杆的自由端限位装配至所述配合槽内。该设置结构简单,使扫风组件与框体贴合紧密,避免出风气流进入二者之间的间隙而产生噪音。

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扫风框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通过对出风口结构进行改进优化能够避免在出风口的端部产生凝露,同时进一步提高出风口的中间区域的气流流速,加大出风口的送风距离;2)使出风气流全部通过出风口排出,防止其进入扫风框架与主体之间的间隙而造成进风气流紊乱,运行噪音小;3)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加工。

16、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天花机,包括上述扫风框架,还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主体和装饰面板,所述扫风框架位于所述主体和装饰面板之间,所述扫风框架的一侧与所述主体可拆卸连接,所述扫风框架的另一侧与所述装饰面板可拆卸连接。所述天花机具有与所述扫风框架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进行赘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扫风框架,包括框体(26),所述框体(26)的中间形成过风孔(28),所述框体(26)设置出风口(21),所述出风口(21)位于所述过风孔(28)的外周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21)的端部部分凹陷形成第一凹槽(212),所述第一凹槽(212)的侧壁从下至上沿所述出风口(21)的长度方向向外扩张以形成第一导向斜面(21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风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21)沿长度方向的侧壁设置第一凸台(211),所述第一凸台(211)位于所述出风口(21)的中间且远离所述过风孔(28)设置,所述第一凸台(211)与所述第一凹槽(212)之间形成第二凹槽(2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扫风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212)有两个且对称的设在所述第一凸台(21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凹槽(212)在远离所述过风孔(28)一侧的侧壁自下而上向所述第二凹槽(213)一侧倾斜并形成第二导向斜面(21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扫风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21)在所述第一凹槽(212)、第二凹槽(213)、第一凸台(211)对应的出风区域分别为第一区域a1、第二区域a2、第三区域a3,所述第一区域a1、第二区域a2、第三区域a3的长度分别为L3、L1、L2,所述第一区域a1、第二区域a2、第三区域a3的宽度分别为L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扫风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21)上端的最大长度为L7,所述出风口(21)的高度为H,其中L7: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扫风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21)内设置扫风组件(22),所述扫风组件(22)包括装配板(221)、叶片(224),所述叶片(224)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三叶片(2243),所述第三叶片(2243)固定安装在S所述装配板(221)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内,所述第三叶片(2243)的倾斜方向与相邻的第一导向斜面(2121)的倾斜方向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扫风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叶片(2243)有两个且对称的设在所述第一凸台(211)的左右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扫风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扫风组件(22)包括驱动装置(222),所述叶片(224)、驱动装置(222)分别位于所述装配板(221)两侧,所述驱动装置(222)的输出端与曲柄(226)的一端连接,所述曲柄(226)的另一端通过连杆(225)与所述叶片(224)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扫风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21)在靠近所述过风孔(28)一侧的侧壁设置限位槽(262),所述装配板(221)部分的嵌入所述限位槽(262)设置。

10.一种天花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扫风框架(2),还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主体(1)和装饰面板(3),所述扫风框架(2)位于所述主体(1)和装饰面板(3)之间,所述扫风框架(2)的一侧与所述主体(1)可拆卸连接,所述扫风框架(2)的另一侧与所述装饰面板(3)可拆卸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扫风框架,包括框体(26),所述框体(26)的中间形成过风孔(28),所述框体(26)设置出风口(21),所述出风口(21)位于所述过风孔(28)的外周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21)的端部部分凹陷形成第一凹槽(212),所述第一凹槽(212)的侧壁从下至上沿所述出风口(21)的长度方向向外扩张以形成第一导向斜面(21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风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21)沿长度方向的侧壁设置第一凸台(211),所述第一凸台(211)位于所述出风口(21)的中间且远离所述过风孔(28)设置,所述第一凸台(211)与所述第一凹槽(212)之间形成第二凹槽(2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扫风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212)有两个且对称的设在所述第一凸台(21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凹槽(212)在远离所述过风孔(28)一侧的侧壁自下而上向所述第二凹槽(213)一侧倾斜并形成第二导向斜面(21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扫风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21)在所述第一凹槽(212)、第二凹槽(213)、第一凸台(211)对应的出风区域分别为第一区域a1、第二区域a2、第三区域a3,所述第一区域a1、第二区域a2、第三区域a3的长度分别为l3、l1、l2,所述第一区域a1、第二区域a2、第三区域a3的宽度分别为l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扫风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21)上端的最大长度为l7,所述出风口(2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颖颖杜伟柯得军吴涛涛王玉琦李智王春雨胡文杰李创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