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工业移动电源降温结构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工业移动电源降温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861581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27 18:3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工业移动电源降温结构;第一降温组件包括容纳电源主体的隔热壳体以及形成于隔热壳体处的散热孔,隔热壳体包括内壳体以及位于内壳体外侧的外壳体,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形成有隔热夹层,第一降温组件还包括设置于隔热夹层的第一推动块以及位于第一推动块下侧的第二推动块,第一推动块能够向上移动至内壳体的上侧,第二推动块能够向下移动至内壳体的下侧;第二降温组件包括环绕外壳体设置的降温件以及支撑降温件的支撑座,降温件具有多个,且各降温件均对应有相对设置的另一降温件,移动主体处设置有与各降温件对应的驱动件,其中,各降温件均具有由风力驱动的第一工作状态以及由驱动件驱动的第二工作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移动电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工业移动电源降温结构


技术介绍

1、工业移动电源能够在正常使用的电源出现故障时为相应的设备提供电源,且工业移动电源配备了车轮,使得工业移动电源能够在户外等环境中可以便于移动到不同的位置,因此对于一些接线较长的设备,也能够通过工业移动电源进行充电。

2、但对于工业移动电源而言,由于其使用环境通常在户外的施工区域,因此场地环境相对较差,同时工业移动电源在使用时,也会受到太阳的直射,因此在阳光照射以及工作时产生热量的作用下,工业移动电源中存储电能的电源主体处的温度便会急剧升高,不仅影响电源主体的使用寿命,也容易在使用过程中造成安全问题,而现有技术中往往采用气体流动的方式散热降温,但由于场地环境的影响,在气体流动时往往会带有灰尘等杂质,不仅会影响气体流动的效果,同时也会影响电源主体,导致电源主体处热量无法及时散出。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工业移动电源降温结构,能够与使用环境相结合,从而将灰尘等杂质用于隔热降温。

2、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一种工业移动电源降温结构,移动电源包括电源主体以及支撑电源主体和降温结构的移动主体,移动主体的底端设置有多个滚动轮,降温结构包括罩设于电源主体外侧的第一降温组件以及环绕第一降温组件设置的第二降温组件;第一降温组件包括容纳电源主体的隔热壳体以及形成于隔热壳体处的散热孔,隔热壳体包括内壳体以及位于内壳体外侧的外壳体,散热孔贯穿外壳体和内壳体,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形成有隔热夹层,第一降温组件还包括设置于隔热夹层的第一推动块以及位于第一推动块下侧的第二推动块,第一推动块能够向上移动至内壳体的上侧,第二推动块能够向下移动至内壳体的下侧;第二降温组件包括环绕外壳体设置的降温件以及支撑降温件的支撑座,降温件具有多个,且各降温件均对应有相对设置的另一降温件,移动主体处设置有与各降温件对应的驱动件,其中,各降温件均具有由风力驱动的第一工作状态以及由驱动件驱动的第二工作状态。第一降温组件位于电源主体外侧,因此不仅能够对电源主体进行保护,且由于移动电源通常是应用在外界环境,通过第一降温组件也能够对电源主体进行一定的隔绝,防止外界阳光照射导致的非使用状态下温度的提升,第二降温组件环绕第一降温组件设置,因此同样会环绕第一降温组件内电源主体设置,通过第二降温组件能够主动对电源主体进行降温处理,从而防止电源主体在工作时温度过高,以对电源主体进行保护。

4、进一步地,隔热夹层包括位于内壳体的侧部的第一夹层段以及位于内壳体上下两侧的第二夹层段,第一推动块以及第二推动块设置于第一夹层段,且均与外壳体以及内壳体抵接。第一推动块和第二推动块位于第一夹层段处,因此在移动时,能够将第一夹层段处的杂质推动至第二夹层段处,且第一推动块和第二推动块在设置时均与外壳体和内壳体抵接,因此在移动时,能够更好地将第一夹层段中的杂质进行去除并移动至第二夹层段处。

5、进一步地,第一降温组件还包括设置于隔热夹层的挡板,挡板能够借由第一推动块或第二推动块的带动下转动,以使第一推动块或第二推动块移动至内壳体的上侧或内壳体的下侧。由于第一推动块以及第二推动块能够将隔热夹层处堆积的杂质推动至内壳体的上下两侧,而为了避免推动至上下两侧的杂质再回落,通过设置挡板,能够对位于内壳体上下两侧的杂质进行阻挡,使得杂质能够更好地堆积在内壳体的上下两侧,实现更好地的隔热效果,同时挡板能够转动,当第一推动块或第二推动块移动时,便能够推动堆积的杂质一同移动,并驱使挡板转动,从而将杂质推动至内壳体的上下两侧。

6、进一步地,挡板具有竖直状态以及能够转动至与内壳体的顶壁抵接的水平状态,挡板处于水平状态下,挡板具有供第一推动块或第二推动块滑动的弧形段。挡板在常态下处于竖直状态,从而防止内壳体上侧的杂质落下,同时挡板能够转动,且转动方向为朝向内壳体的顶壁处,因此挡板不会在竖直状态下沿反方向转动,以使挡板的阻隔效果更好,同时,挡板在转动至水平状态时,挡板处具有弧形段,从而更加便于第一推动块或第二推动块移动。

7、进一步地,第一降温组件还包括设置于隔热夹层处的加湿件,加湿件位于内壳体的顶壁的上侧,且加湿件具有与内壳体的顶壁相对设置的浸润面。加湿件内存储有液体,且通过浸润面与内壳体的顶壁相对设置,因此在将杂质推动至内壳体的顶壁处时,当杂质堆积后便能够与浸润面接触,从而通过浸润面将堆积的杂质进行浸湿处理,以使灰尘等杂质能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在阳光照射的情形下,实现更好地隔热效果。

8、进一步地,散热孔包括形成于外壳体的第一散热孔以及形成于内壳体的第二散热孔,第一散热孔的内径大于第二散热孔的内径。第一散热孔既能够保证气流能够快速进入隔热夹层中,同时也能够使得灰尘进入,而第二散热孔形成在内壳体处,同时电源主体位于内壳体的内部,因此第二散热孔的内径较小,既能够使得气流能够通过,同时避免杂质沿第二散热孔进入内壳体的内部。

9、进一步地,第一散热孔与第二散热孔交错设置。能够防止外界的杂质由第二散热孔进入内壳体的内部,避免污染电源主体。

10、进一步地,外壳体具有第一侧壁以及长度小于第一侧壁的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均有两个且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顺次相连,第一侧壁的长边沿水平方向,且第一侧壁的左右两侧均向外凸出以使第一侧壁形成弧形结构,第二侧壁的长度沿竖直方向,且第二侧壁的上下两侧均向外凸出以使第二侧壁形成弧形结构。本申请中的外壳体为长方体结构,从而与内壳体以及电源主体的形状相匹配,第一侧壁即为外壳体中的长边,因此在设置降温件时,降温件对于第一侧壁两侧的部分无法实现有效覆盖,因此使第一侧壁弯折设置,从而使得吹至第一侧壁处的气流能够向外扩散,能够对第一侧壁的左右两侧进行更加全面的覆盖,实现对电源主体更好地散热,同时第二侧壁为外壳体中的短边,且第二侧壁的上下两侧同样弯折设置,因此与第二侧壁对应的降温件在吹至第二侧壁处的气流同样能够向外扩散,从而对第二侧壁的上下两侧进行更加全面的覆盖,实现对电源主体更好地散热。

11、进一步地,第一推动块和第二推动块均为弹性结构。由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均为弯折设置,因此使第一推动块和第二推动块均为弹性结构,从而使得第一推动块和第二推动块在移动时根据实际结构进行结构的调整,从而使得第一推动块和第二推动块能够顺利移动。

12、进一步地,降温件包括与各第一侧壁对应的第一降温件以及与各第二侧壁的对应的第二降温件,第一侧壁处的散热孔的数量沿第一降温件的轴线向左右两侧逐渐增加,第二侧壁处的散热孔的数量沿第二降温件的轴线向上下两侧逐渐增加。由于降温件在设置时;由于第一降温件和第二降温件在设置时,其轴线处即为固定部分,因此产生的气流相对较少,而外侧的气流则相对较大,同时第一侧壁沿左右两侧弯折设置,因此使第一侧壁处散热孔的数量沿第一降温件的轴线向左右两侧逐渐增加,以使气流能够与散热孔进行对应,使得气流能够更加快速地由第一侧壁处的散热孔进入,相应的,第二侧壁沿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工业移动电源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电源包括电源主体以及支撑所述电源主体和降温结构的移动主体,所述移动主体的底端设置有多个滚动轮,所述降温结构包括罩设于所述电源主体外侧的第一降温组件以及环绕所述第一降温组件设置的第二降温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业移动电源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夹层包括位于所述内壳体的侧部的第一夹层段以及位于所述内壳体上下两侧的第二夹层段,所述第一推动块以及所述第二推动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夹层段,且均与所述外壳体以及所述内壳体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业移动电源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降温组件还包括设置于隔热夹层的挡板,所述挡板能够借由所述第一推动块或所述第二推动块的带动下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推动块或所述第二推动块移动至所述内壳体的上侧或所述内壳体的下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工业移动电源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具有竖直状态以及能够转动至与所述内壳体的顶壁抵接的水平状态,所述挡板处于水平状态下,所述挡板具有供所述第一推动块或所述第二推动块滑动的弧形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业移动电源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降温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隔热夹层处的加湿件,所述加湿件位于所述内壳体的顶壁的上侧,且所述加湿件具有与所述内壳体的顶壁相对设置的浸润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业移动电源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孔包括形成于所述外壳体的第一散热孔以及形成于所述内壳体的第二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孔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散热孔的内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工业移动电源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孔与所述第二散热孔交错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业移动电源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具有第一侧壁以及长度小于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均有两个且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顺次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工业移动电源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动块和所述第二推动块均为弹性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工业移动电源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件包括与各所述第一侧壁对应的第一降温件以及与各所述第二侧壁的对应的第二降温件,所述第一侧壁处的所述散热孔的数量沿所述第一降温件的轴线向左右两侧逐渐增加,所述第二侧壁处的所述散热孔的数量沿所述第二降温件的轴线向上下两侧逐渐增加。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业移动电源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电源包括电源主体以及支撑所述电源主体和降温结构的移动主体,所述移动主体的底端设置有多个滚动轮,所述降温结构包括罩设于所述电源主体外侧的第一降温组件以及环绕所述第一降温组件设置的第二降温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业移动电源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夹层包括位于所述内壳体的侧部的第一夹层段以及位于所述内壳体上下两侧的第二夹层段,所述第一推动块以及所述第二推动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夹层段,且均与所述外壳体以及所述内壳体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业移动电源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降温组件还包括设置于隔热夹层的挡板,所述挡板能够借由所述第一推动块或所述第二推动块的带动下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推动块或所述第二推动块移动至所述内壳体的上侧或所述内壳体的下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工业移动电源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具有竖直状态以及能够转动至与所述内壳体的顶壁抵接的水平状态,所述挡板处于水平状态下,所述挡板具有供所述第一推动块或所述第二推动块滑动的弧形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业移动电源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降温组件还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全茂盛敏刘国强魏卓群杨灵敏李旭杰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首信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