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扶梯梯级链及梯级整体安装方法及工装技术

技术编号:4185321 阅读:20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扶梯梯级链及梯级整体安装方法,将工装安装到合适的位置上,用卷扬机驱动牵引带拉动梯级链沿固定导轨、过渡导轨进入自动扶梯桁架内的去路导轨,并在此过程中将梯级链及梯级装配成整体,然后利用自动扶梯上部链轮转向使梯级链及梯级布满桁架内的回路导轨,最后拆卸相应的部件。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用于所述方法的工装设备,包括工装基座、链条箱、阻车器、固定导轨、控制开关、梯级定位器、第一过渡导轨和具有PLC的电气控制箱等。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实施时安全可靠,省时省力,降低了操作危险性和劳动强度,节约了人力成本和操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工厂内安装自动扶梯梯级链及梯级的方法。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用于该方法的工艺装备。
技术介绍
当前自动扶梯梯级链及梯级的安装,只要梯级链上已预先装配了梯级轴,均需使用行车吊运梯级链将其平铺在自动扶梯桁架内去路导轨上,待梯级链连接成完整的环状后才能从自动扶梯中下部或尾部装入梯级。此时若自动扶梯立在装配架上,施工人员需要弯腰将梯级定位并紧固;若自动扶梯平卧在地上,施工人员需要站立在倾斜的尾部底板上或蹲在同样倾斜的中部桁架角钢上将梯级定位并紧固。无论以上哪种安装方法,均会增加施工人员的体力消耗,在短时间内产生疲劳感,而且存在潜在的人身伤害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扶梯梯级链及梯级整体安装方法,不仅能够有效縮短安装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施工人员的体力消耗,而且能够保证质量和安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自动扶梯梯级链及梯级整体安装方法的技术方案是 步骤一、将预装配的梯级链及梯级轴整齐排放于链条箱内; 步骤二、将工装基座与自动扶梯的桁架尾部对齐,临时拆下自动扶梯导轨尾部转向板,根据桁架尾部高度调节第一过渡导轨,及第二过渡导轨的角度,使第一过渡导轨的一端与工装基座上的固定导轨连接,另一端和第二过渡导轨相连接后与桁架内去路导轨对齐联接,平缓过渡; 步骤三、将巻扬机的牵引带滚筒与巻扬机变速箱脱离,将牵引带从牵引带滚筒内拉出;牵引带从自动扶梯尾部下侧进入自动扶梯的桁架,经架设在自动扶梯尾部桁架上的尾部转向轮,及合抱在自动扶梯上部链轮主轴上的头部转向轮,从自动扶梯尾部上侧伸出桁架,包络在第一过渡导轨及固定导轨的外侧,并延伸至链条箱的上方,然后联接巻扬机的滚筒与变速箱; 步骤四、将链条箱推入工装基座下方,并将其定位在工装基座右侧下方的容置空间内,将梯级轴与牵引带联接; 步骤五、控制巻扬机由牵引带拉动梯级轴沿固定导轨运行至离地面高度950mm处,梯级定位器被梯级轴触发后将信号传给PLC,切断巻扬机电源,刹车抱闸;将一只梯级放在固定导轨上,使梯级卡紧梯级轴,拧紧梯级自带的紧固螺栓即可; 步骤六、继续控制巻扬机在牵引带带动下拖动梯级轴向前运行,直至下一根梯级轴再次触发梯级定位器后停在安装位置,安装梯级。 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所述方法的工装设备,包括 —工装基座,用管材焊接成的一立体的矩形框架,右侧中下部设有一容置空间; —链条箱,用管材焊接成的一矩形箱体,其箱体的底部平面上设有梯级轴搁架;链条箱以不可移动的方式被定位在工装基座的容置空间内; 两组固定导轨,左右对称设置在工装基座的左侧端的两内侧;每一组固定导轨由高低错开的两根导轨组成,其中,一根圆弧导轨是梯级链滚轮的导轨,另一根直导轨是梯级滚轮的导轨,圆弧导轨高于直导轨上下平行设置; —梯级定位器,安装在工装基座的左前侧且位于任意一组固定导轨中直导轨的前端下方,当梯级定位器的触头被梯级轴触动时会发送一个触点信号传送给PLC, PLC控制梯级轴立即停止运动; 用于调节链条高度的第一过渡导轨; 用于调节链条角度的第二过渡导轨; 第一过渡导轨的一端与固定导轨相接触,另一端与第二过渡导轨连接,第二过渡导轨与自动扶梯尾部桁架内去路导轨连接; —尾部转向轮,安装在自动扶梯尾部桁架上; —头部转向轮,安装在自动扶梯的上部链轮主轴上; —巻扬机设置在工装基座与自动扶梯的桁架之间。 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方法,能够大大节约人力成本和操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另外,由于工作中除了吊运桁架外没有用到行车,可有效节约行车资源,避免与车间内其他使用行车的工作冲突。对于操作者而言,整个安装过程中攀爬及登高作业极少,也不存在倾斜站立及弯腰工作的姿态,危险性及劳动强度都大大降低。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及采用的工装示意图; 图2是链条箱的示意图; 图3是阻车器示意图;其中图3(b)是图3(a)的俯视图。 图4是固定导轨的示意图; 图5是第一过渡导轨的示意图; 图6是第二过渡导轨的示意图; 图7是尾部转向轮的示意图; 图8是头部转向轮的示意图; 图9是工装基座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见图1至9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使用的工艺装备包括 —工装基座12 (结合图9所示),用于安装链条箱1、阻车器2、固定导轨3、控制开关4、梯级定位器5、第一过渡导轨6和具有PLC的电气控制箱36。所述工装基座12用方管焊接成立体的矩形框架结构,其左侧内端用方管焊接成阶梯形,右侧中下部预留一容置空间37,电气部分均有效接地。 链条箱1(结合图2所示),是以方管焊接成的一矩形箱体,其箱体的底部平面上设有梯级轴搁架13,用于整齐地排放预装配的梯级链14及梯级轴15。链条箱1的底部安装有滚轮,该滚轮为万向双刹轮,使链条箱1可以方便地移动、锁定。链条箱1以不可移动的方式被定位设置在工装基座12的容置空间37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采用阻车器2限制链条箱1的移动,对其进行定位。 阻车器2 (结合图3所示),包括两个圆管16,每根圆管16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定位板17,该定位板17上具有一与其垂直的挡板38。定位板17在圆管16上可以移动调节并能锁紧定位。定位板17的外侧设有将阻车器2固定在工装基座12的容置空间37侧端的方管上的锁紧装置39。按链条箱1的宽度和工作位置调节好定位板17间距后,使定位板17限制住链条箱1的左右移动,定位板17的挡板38挡住链条箱1的前进方向,然后锁紧定位板17,并刹住链条箱1底部的滚轮,就可以精确定位链条箱l,在以后的使用中不需再调整,使用完毕后松开链条箱1的滚轮刹车即可使链条箱1轻松退出。 固定导轨3(参见图4),共有两组,左右对称设置在工装基座12的左侧的两内侧。两组固定导轨3采用角钢制作,结构完全相同(图示是一组的固定导轨)。 每一组固定导轨3由高低错开的两根导轨组成。其中一根为圆弧导轨18,它具有一直线段19,沿直线段19左侧端向下延伸倾斜形成的倾斜段20,直线段19与倾斜段20的夹角为钝角,沿倾斜段20向下延伸形成的圆弧段21,沿圆弧段21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二倾斜段22,斜线段20与第二倾斜段22上下平行,沿第二倾斜段22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二直线段23,直线段19与第二直线段23上下平行。 另一根为直导轨24,它具有一第三直线段25,沿第三直线段25左侧端向下延伸倾斜形成的第三倾斜段26,第三直线段25与第三倾斜段26的夹角为钝角。 圆弧导轨18高于直导轨24上下平行设置。圆弧导轨18是梯级链滚轮的导轨,直导轨24是梯级滚轮的导轨。固定导轨3的作用是将梯级链14从链条箱1内引出并送至第一过渡导轨6和第二过渡导轨7,梯级与梯级轴15的装配在固定导轨3离地面高度约950mm处完成。 控制开关4,设置在工装基座12上,用于控制巻扬机11的运转状态,包括控制巻扬机11转动、停止、点动和急停。 梯级定位器5,是一种安全限位开关(例如可以采用欧姆龙公司的D4NA安全限位开关,触点为速动型),安装在工装基座12的左前侧(参见图1、9所示)且位于任意一组固定导轨3中直导轨24的第三倾斜段26前端下方(经过大量试验表明,定位器装在此处可使梯级安装高度与一名中等身高男子站姿工作高度相当)。当梯级定位器5的触头被梯级轴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扶梯梯级链及梯级整体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预装配的梯级链及梯级轴整齐排放于链条箱内;  步骤二、将工装基座与自动扶梯的桁架尾部对齐,临时拆下自动扶梯导轨尾部转向板,根据桁架尾部高度调节第一过渡导轨,及第二过渡导轨的角度,使第一过渡导轨的一端与工装基座上的固定导轨连接,另一端和第二过渡导轨相连接后与桁架内去路导轨对齐联接,平缓过渡;  步骤三、将卷扬机的牵引带滚筒与卷扬机变速箱脱离,将牵引带从牵引带滚筒内拉出;牵引带从自动扶梯尾部下侧进入自动扶梯的桁架,经架设在自动扶梯尾部桁架上的尾部转向轮,及合抱在自动扶梯上部链轮主轴上的头部转向轮,从自动扶梯尾部上侧伸出桁架,包络在第一过渡导轨及固定导轨的外侧,并延伸至链条箱的上方,然后联接卷扬机的滚筒与变速箱;  步骤四、将链条箱推入工装基座下方,并将其定位在工装基座右侧下方的容置空间内,将梯级轴与牵引带联接;  步骤五、控制卷扬机由牵引带拉动梯级轴沿固定导轨运行至离地面高度950mm处,梯级定位器被梯级轴触发后将信号传给PLC,切断卷扬机电源,刹车抱闸;将一只梯级放在固定导轨上,使梯级卡紧梯级轴,拧紧梯级自带的紧固螺栓即可;  步骤六、继续控制卷扬机在牵引带带动下拖动梯级轴向前运行,直至下一根梯级轴再次触发梯级定位器后停在安装位置,安装梯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国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