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潮间带膜海绵幼虫人工收集培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842 阅读:4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潮间带膜海绵在实验室条件下人工收集培育其有性生殖幼虫的方法,将含有成熟胚胎海绵在潮间带采集后,带回实验室,用海水清洗后固定在载体上,放入培养器培育,投喂饵料藻类作为主体食物。母体海绵在人工营造的环境下能够释放幼虫,幼虫经历浮游期后附着在选择性附着基上,在适宜食物和温度条件下能够发育成小海绵。本发明专利技术为海绵人工养殖的种源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为解决海绵药物开发的“药源供给不足问题”提出一种新途径,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洋生物,是在实验室内采用人工方法诱导含有胚胎海绵 释放海绵幼虫,收集并培育幼虫的技术,具体地说是建立一种在实验室内 人工收集培育海绵幼虫的方法,是一种用于潮间带膜海绵幼虫人工收集培 育方法。
技术介绍
海绵被认为是海洋中最具有开发潜力的药源生物,从海绵提取出来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抗肿瘤、抗真菌、甚至抗HIV的活性,因此海绵药物开发 成为近年来海洋药物开发的热点。但是海绵药物在开发过程中遇到了药源 供给不足的瓶颈,即无足够的海绵量来提取一定数量的活性物质供药物深 入研究之用,使得一些药物仅停留在临床实验阶段无法继续下去。人们尝 试用多种方法去解决这一问题但都有难解决的关键技术,例如海绵细胞培 养技术,目前还没有建立可以连续传代的细胞系;化学合成价格昂贵、步 骤复杂、实际可行性太低;目前普遍认为海绵工厂化人工养殖被认为是可 解决药源供给不足问题的较有希望的方式之一。但是工厂化养殖目前 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生物量增殖较小,而且不能达到人工可控条件下海绵 外植体的连续传代培养,培养的种源始终需要向海洋要海绵,即采集野外 自然海域海绵外植体人工培养,不断地采集会造成海绵资源的枯竭和生态 环境的破坏。海洋无脊椎动物的有性生殖是个体数量迅猛增加的最理想的 方式,野外条件下由于被捕食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使幼体存活率很低。目前国内对于海绵幼虫的研究还没有,国外对于海绵幼虫的研究很多, 但大多都是关于幼虫形态、行为、组织学、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幼虫在实 验室内的收集和培育也有少量报道,幼虫附着成活率低,生长没有具体的 数据,对于海绵幼虫人工收集、培育的系统性方法还未有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针对潮间带海绵有性生殖幼虫的收集和培育方法,在实验室 内人工可控条件下培养少量带胚胎海绵组织块,人工诱导海绵释放幼虫, 然后培育幼虫发育成小海绵。减少幼虫死亡率,收获大量幼体。然后以小 海绵为种源,进行人工养殖,为实现海绵人工养殖的育种问题打下基础。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套有效且操作简单,可对潮间带膜海绵幼虫进 行人工可控条件下收集培育的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潮间带膜海绵幼虫人工收集培育方法,在实验室人工营造的环 境下培育潮间带含有胚胎海绵,收集并培育海绵幼虫;将在潮间带秋季采集的、含有成熟胚胎的海绵(称为母体海绵)带回实验室,用天然清洁海水清 洗,然后固定在载体上,放入培养器中培养,投喂藻类饵料,幼虫开始释 放后,放入附着基,让幼虫附着,改变营养条件下进行幼虫培养,幼虫发 育为幼海绵。所述载体可为玻璃片、塑料板、石块、珊瑚焦石或陶瓷,海绵选择细线固定;母体海绵在培育过程中光照强度为0—5000k;母体海绵在培育过 程中温度条件为12—25°C,通气量为0. 2-1. 5升空气/每升海水 分钟;附 着基材质可为玻璃、塑料、石头或珊瑚砂;海绵培养密度2-15%。 m/v,培 养水体溶氧浓度5-9mg/L,保持培养水体内的NH/浓度低于lmg/L;投喂 饵料藻类食物时浓度2X 104—2X 105 CdlS/ml;藻类为叉鞭金藻、新月菱形 藻、亚心形扁藻、小球藻、角毛藻或盐藻;在幼虫释放完成后,幼虫附着 后的培育营养条件为,培养海水中金藻0.2-1 X 104个/ml,光合细菌 0.1-100ppm,硅0.1-60taiol/L, Fe3+0.1-5taiol/L。方法原理海绵具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特点,利用海绵有性生殖产 生幼虫的特点在野外海绵生殖季节采集海绵组织块,在人工营造的适宜条 件下培育母体海绵,诱导幼虫释放,收集幼虫,并培育幼虫发育成小海绵。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 技术相对完整。本专利技术首次对潮间带膜海绵幼虫在可控条件下收集 和培育给出一套相对完整方法;是一种在实验室中对含有胚胎的潮间带膜 海绵进行人工诱导释放、收集和培育幼虫的新技术。2. 简单易操作。本专利技术母体海绵选择、温度控制、光照控制、附着基 选择等均非常简单,容易达到要求。3. 应用广泛。本专利技术可用于人工可控条件下收集培育海绵有性生殖幼 虫;为解决海绵人工养殖的种源问题提供基础,为海绵研究的国际难点一 一海绵细胞培养,研究细胞分化增殖提供借鉴。总之,本专利技术可提供人工条件下培育潮间带膜海绵含有胚胎外植体,收 集培育幼虫的方法。技术相对较完整、操作简便,在室内可控培育海绵幼 虫,为解决海绵工厂化养殖的种源问题提供了初步方法,从而为解决海绵 药物开发的药源供给不足问题提出一种新途径,具有广泛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繁茂膜海绵幼虫形态图,A浮游阶段肉眼形态图,B附着后发 育成小海绵显微镜下形态图;图2为繁茂膜海绵幼虫显微镜下形态图;图3为繁茂膜海绵幼虫附着l天内显微镜下形态图;图4为母体海绵在22C通气培养,光照和暗培养幼虫释放情况图;图5为母体海绵在不同温度通气培养条件下释放幼虫情况图;图6为幼虫附着在珊瑚砂(A)和石块上(B)图。具体实施方式4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与结果进行说明,本专利技术使用购买 深海水作为养殖海水,用于母体海绵、海绵幼虫和幼虫附着后幼海绵的培 养及饵料藻类的培养;肉眼每天观察计数释放幼虫数量,计算平均每克湿 重海绵释放幼虫数量;幼虫尺寸小时用显微镜下标尺计算,大时采用标尺 对比照相方式获得。一种用于潮间带膜海绵幼虫收集培育方法,实验室人工营造海绵生长 的环境,在适宜条件下诱导幼虫释放,收集并培育幼虫。具体步骤,将生 长在潮间带的膜海绵采集后,立即放入盛海水的小桶里,带回实验室用干 净海水清洗,然后将海绵固定于载体上,放入培养器中通气培养,控温、 控光培养,投喂饵料藻类作为食物,肉眼见幼虫释放后,在培养器底部放 置附着基让幼虫附着,密度合适时将附着基取出,适宜温度营养条件下培育具体操作过程为1) 海边潮间带采集母体海绵时间应选择海绵胚胎成熟时期,颜色鲜艳, 表面相对干净的海绵,采集后在基底层肉眼可见胚胎,采集后立即将海绵 置于盛海水的小桶里;2) 海绵带回实验室后,用天然清洁海水清洗1-3次,至海水内无颜色及可见胚胎既可,然后将海绵固定于载体上,置于培养器内,通气培养;3) 母体海绵培养过程中需要水流,水流不能太强,影响幼虫释放后在 水体内的行为;4) 母体海绵培育过程中,光照强度范围可控制在0-50001x以内;5) 母体海绵培育过程中,培育温度需要控制在15-25C范围内;6) 母体海绵培育过程中,随时观察是否有幼虫释放, 一旦发现幼虫释 放后,立即放入附着基,待附着密度合适时,及时取出,适宜条件下培养;7) 幼虫在附着基上附着后,在温度范围为15-25。C条件下,营养为金藻 0.2-1 X10Vml,光合细菌O.l-lOOppm,硅0.1-60Pmol/L,铁0.1-5taiol/L的 条件下培育,幼虫发育为小海绵。实施例1大连地区繁茂膜海绵在秋季9-10月份体内胚胎成熟,2006年9月份采 集带胚胎繁茂膜海绵组织块,实验室内清洗固定于玻璃载体上,12L玻璃缸 暂养1天,然后置于1L玻璃缸内,气石通气培养,培养水温22士0.5。C, 分别设置光照50001x和暗培养2种条件,投喂金藻,浓度2X107ml。每 天换水一次,早晚投喂2次。培养第一天即观潮到幼虫释放,鲜艳桔黄色 幼虫脱离母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潮间带膜海绵幼虫人工收集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在潮间带秋季采集的、含有成熟胚胎的海绵带回,用天然清洁海水清洗,然后固定在载体上,放入培养器中培养,投喂藻类饵料,幼虫开始释放后,放入附着基,让幼虫附着,改变营养条件下进行幼虫培养,幼虫发育为幼海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潮间带膜海绵幼虫人工收集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在潮间带秋季采集的、含有成熟胚胎的海绵带回,用天然清洁海水清洗,然后固定在载体上,放入培养器中培养,投喂藻类饵料,幼虫开始释放后,放入附着基,让幼虫附着,改变营养条件下进行幼虫培养,幼虫发育为幼海绵。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可为玻璃片、 塑料板、石块、珊瑚焦石或陶瓷,海绵选择细线固定。3.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母体海绵在培育过程中光照强度为0—50001x;母体海绵在培育过程中温度条件为12—25,通气 量为0. 2-1. 5升空气/每升海水 分钟。4.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卫薛凌云张喜昌孙黎明曲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1[中国|大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