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车门结构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车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825538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24 20: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车门结构,包括车身中部钣金结构和侧围中部钣金结构,所述车身中部钣金结构包括顶盖前横梁总成和前地板总成,所述侧围中部钣金结构包括第一侧围加强件总成、第二侧围加强件总成、第一门槛总成和第二门槛总成,所述第二侧围加强件总成、第一门槛总成、第二门槛总成、顶盖前横梁总成和前地板总成形成环形支撑结构,所述环形支撑结构上固定设置有环状管梁加强结构。其目的是:用来满足最新版本的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对侧面碰撞性能要求的同时,做到性能、重量、成本等多项指标的平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具体涉及一种车门结构


技术介绍

1、对汽车来说,众多指标中,碰撞性能是衡量一个汽车舒适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车门是汽车的重要结构部件,也是保证成员的使用、安全和逃生的关键部件。

2、汽车侧碰性能是汽车碰撞性能中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2024版cncap要求的提高,侧面碰撞壁障加重,速度加大,新增farside考察;其中壁障x向尺寸由原来的1685mm增加到1800mm,随着壁障x向尺寸的加大,汽车的前后门均在碰撞的全区范围,车门的防撞性能成为侧碰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使得车门区域结构的防撞、吸能、布置的优化尤为重要。

3、因此,亟待寻找一种车门结构,具有良好的防撞性能,以满足2024版cncap侧面碰撞性能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车门结构,具有良好的防撞性能,增强车身的安全性能,使用户的安全性得到可靠保障。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车门结构,包括车门内板总成、车门外板总成和防撞横梁组件,所述防撞横梁组件固定安装于车门内板总成上,并位于所述车门内板总成和车门外板总成之间,所述防撞横梁组件包括上部横梁总成和至少一根下部横梁总成,所述下部横梁总成包括下部横梁内板和下部横梁外板,所述下部横梁内板与下部横梁外板固定连接形成腔体,所述下部横梁内板的强度高于下部横梁外板的强度。

4、通过设置上述结构,下部横梁总成承受侧碰能量时,通过强度较弱的下部横梁外板的形变吸收侧碰能量,再通过强度较高的下部横梁内板将未吸收的侧碰能量传递到车门其余结构上进行侧碰能量的二次吸收,通过侧碰能量的多级吸收,提高侧碰的能量吸收和传递效果,增强车门的侧面碰撞性能。

5、进一步,所述上部横梁总成的两端与车门内板总成之间均设置有第一溃缩结构,所述下部横梁总成的两端与车门内板总成之间均设置有第二溃缩结构。

6、通过设置上述结构,上部横梁总成可将侧碰能量传递至第一溃缩结构上,下部横梁内板可将侧碰能量传递至第二溃缩结构上,通过第一溃缩结构和第二溃缩结构的形变对侧碰能量进行二次吸收,进一步增强车门的侧面碰撞性能,且能够减少侧碰能量对车门其余结构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对车门其余结构进行保护。

7、进一步,所述第一溃缩结构包括第一上部支撑件和第二上部支撑件,所述第一上部支撑件和第二上部支撑件分别固定连接在上部横梁总成的两端。

8、进一步,所述第二溃缩结构包括第一下部支撑件和第二下部支撑件,所述第一下部支撑件和第二下部支撑件分别固定连接在下部横梁总成的两端。

9、进一步,所述下部横梁总成设置有两根,所述上部横梁总成与两根下部横梁总成呈“z”字形布置。

10、通过设置上述结构,使防撞横梁组件对侧碰壁障区域(侧碰时,试验壁障与车门的碰撞区域)进行覆盖,可有效的分散侧碰的碰撞能量,合理进行传力,提高车门的碰撞性能。

11、进一步,所述下部横梁外板为低碳钢,所述下部横梁内板为抗拉强度不低于1000mpa热成型材料。

12、进一步,所述上部横梁总成上设置有附件安装槽。

13、通过设置上述结构,便于布置外开拉手、内外夹条等相关附件。

14、进一步,所述上部横梁总成包括上部横梁内板和上部横梁外板,所述上部横梁内板与车门内板总成固定连接,所述上部横梁内板与上部横梁外板固定连接,所述上部横梁内板与上部横梁外板之间形成腔体。

15、通过设置上述结构,使得上部横梁总成在侧碰过程中吸能总量增加,可有效减少传递到其他结构上的侧碰能量,提高车门的侧碰性能。

16、进一步,所述上部横梁内板和上部横梁外板均为抗拉强度不低于1000mpa热成型材料。

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18、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上部横梁总成和下部横梁总成,下部横梁总成承受侧碰能量时,通过强度较弱的下部横梁外板的形变吸收侧碰能量,再通过强度较高的下部横梁内板将未吸收的侧碰能量传递到车门其余结构上进行侧碰能量的二次吸收,通过侧碰能量的多级吸收,提高侧碰的能量吸收和传递效果,增强车门的侧面碰撞性能。

19、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溃缩结构和第二溃缩结构,上部横梁总成可将侧碰能量传递至第一溃缩结构上,下部横梁内板可将侧碰能量传递至第二溃缩结构上,通过第一溃缩结构和第二溃缩结构的形变对侧碰能量进行二次吸收,进一步增强车门的侧面碰撞性能,且能够减少侧碰能量对车门其余结构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对车门其余结构进行保护。

20、3、本专利技术通过将上部横梁总成与两根下部横梁总成呈“z”字形布置,使防撞横梁组件对侧碰壁障区域进行覆盖,可有效的分散侧碰的碰撞能量,合理进行传力,提高车门的碰撞性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门结构,包括车门内板总成(5)、车门外板总成(1)和防撞横梁组件,所述防撞横梁组件固定安装于车门内板总成(5)上,并位于所述车门内板总成(5)和车门外板总成(1)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横梁组件包括上部横梁总成(4)和至少一根下部横梁总成,所述下部横梁总成包括下部横梁内板(61)和下部横梁外板(62),所述下部横梁内板(61)与下部横梁外板(62)固定连接形成腔体,所述下部横梁内板(61)的强度高于下部横梁外板(62)的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横梁总成(4)的两端与车门内板总成(5)之间均设置有第一溃缩结构,所述下部横梁总成的两端与车门内板总成(5)之间均设置有第二溃缩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溃缩结构包括第一上部支撑件(44)和第二上部支撑件(45),所述第一上部支撑件(44)和第二上部支撑件(45)分别固定连接在上部横梁总成(4)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溃缩结构包括第一下部支撑件(63)和第二下部支撑件(64),所述第一下部支撑件(63)和第二下部支撑件(64)分别固定连接在下部横梁总成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横梁总成设置有两根,所述上部横梁总成(4)与两根下部横梁总成呈“Z”字形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横梁外板(62)为低碳钢,所述下部横梁内板(61)为抗拉强度不低于1000Mpa热成型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横梁总成(4)上设置有附件安装槽(43)。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横梁总成(4)包括上部横梁内板(41)和上部横梁外板(42),所述上部横梁内板(41)与车门内板总成(5)固定连接,所述上部横梁内板(41)与上部横梁外板(42)固定连接,所述上部横梁内板(41)与上部横梁外板(42)之间形成腔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横梁内板(41)和上部横梁外板(42)均为抗拉强度不低于1000Mpa热成型材料。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门结构,包括车门内板总成(5)、车门外板总成(1)和防撞横梁组件,所述防撞横梁组件固定安装于车门内板总成(5)上,并位于所述车门内板总成(5)和车门外板总成(1)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横梁组件包括上部横梁总成(4)和至少一根下部横梁总成,所述下部横梁总成包括下部横梁内板(61)和下部横梁外板(62),所述下部横梁内板(61)与下部横梁外板(62)固定连接形成腔体,所述下部横梁内板(61)的强度高于下部横梁外板(62)的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横梁总成(4)的两端与车门内板总成(5)之间均设置有第一溃缩结构,所述下部横梁总成的两端与车门内板总成(5)之间均设置有第二溃缩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溃缩结构包括第一上部支撑件(44)和第二上部支撑件(45),所述第一上部支撑件(44)和第二上部支撑件(45)分别固定连接在上部横梁总成(4)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溃缩结构包括第一下部支撑件(63)和第二下部支撑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绍勇王正伟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