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泥石流沟道内的截流消能槛的引导消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81092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24 20:29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泥石流沟道内的截流消能槛的引导消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引导消能结构包括位于截流消能槛的泄流缺口上游端两侧的泥石流沟道内的两个消能导流墙,两个消能导流墙对应设置于截流消能槛的泄流缺口两端的槛体前方且呈向上游端向外张开的八字形。该引导消能结构可以更好地保护截流消能槛不被破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泥石流治理,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泥石流沟道内的截流消能槛的引导消能结构


技术介绍

1、泥石流是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2、为了更好地防治泥石流,申请人考虑设计了一种泥石流分段式治理方式,该治理方式的思路是,按泥石流的流动路径,将其顺流动方向划分出物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然后在物源区泥石流沟道两侧坡面进行植树造林,对形成泥石流的坡体物源物质进行稳固截拦;在流通区和/或堆积区对泥石流中夹杂的大直径物体进行阻拦截留;再在堆积区尾部对泥石流剩余流体进行消能处理,引导泥石流流体快速完成堆积。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对泥石流的治理,降低泥石流危害。

3、但其中,如何在堆积区尾部更加快速高效地实现对泥石流的消能,以卸去泥石流能量,促使其快速完成堆积,降低其对两侧护岸以及建筑物的冲击和危害,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待考虑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够更加快速高效地完成对泥石流的消能处理,卸去泥石流能量,使其快速完成堆积的泥石流消能槛结构,更好地降低其对两侧护岸以及建筑物的冲击和危害。还提供了一种能够保护截流消能槛的用于泥石流沟道内的截流消能槛的引导消能结构。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泥石流消能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宽度方向设置在泥石流堆积区尾部的泥石流沟道内的截流消能槛,截流消能槛两侧和泥石流沟道两侧岸坡固定,截流消能槛中部设置有泄流缺口,泄流缺口下方的泥石流沟道内还设置有撞击消能结构。

4、这样,泥石流流经泥石流消能槛结构时,先和截流消能槛接触撞击实现初步截流消能,同时截流消能槛会迫使泥石流从中间位置的泄流缺口位置集中向下泄流,从泄流缺口流出的流体向下和撞击消能结构进一步撞击消能,卸去能量,减少危害。

5、进一步地,截流消能槛的泄流缺口和泥石流沟道底部齐平设置。

6、这样可以更加利于引导泥石流从泄流缺口处集中向下泄流并撞击下发的消能结构实现消能。

7、进一步地,截流消能槛埋设到泥石流沟道底部下方的地基部分上设置有滤水孔。这样可以方便平时沟道内的地下水通过截流消能槛向下流淌。

8、进一步地,截流消能槛的泄流缺口上游端还设置有引导消能结构,引导消能结构包括位于截流消能槛的泄流缺口上游端两侧的泥石流沟道内的两个消能导流墙,两个消能导流墙对应设置于截流消能槛的泄流缺口两端的槛体前方且呈向上游端向外张开的八字形。

9、这样,两个消能导流墙能够更好地将泥石流流体往截流消能槛中部位置的泄流缺口处引导,使其集中从泄流缺口处向下泄出和下游的撞击消能结构相互撞击消能。同时消能导流墙自身能够完成对所引导的这部分流体的斜向撞击摩擦,实现初步消能,能够将这部分正对流消能槛两侧槛体的流体引导至泄流缺口处,避免其直接撞击流消能槛两侧的槛体,减缓截流消能槛受泥石流流体的冲击力,提高其结构稳定性。

10、进一步地,消能导流墙下端地基埋设在泥石流沟道底面下方,地基上侧水平固定连接设置有一个位于泥石流沟道底面的导流墙连接板。

11、这样,消能导流墙下端地基深埋并在地基上方水平设置连接板将两侧的消能导流墙及地基固连为一体,该结构自身便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抗倾覆能力。同时泥石流比重较大,具有碾压的特征,故在泥石流袭来时,泥石流流体在冲击消能导流墙的同时会直接压在连接板上方,其压力能够很好地防止消能导流墙向后倾翻。同时消能导流墙呈八字形设计,其内侧斜面受泥石流的冲击力能够被转换为对消能导流墙水平向外的推力并被连接板所抵消平衡,保证两侧消能导流墙不会受冲击而被向外推移。故上述结构能够从多个角度提高消能导流墙的抗倾覆性能和稳定性,保证了其结构在受泥石流冲击过程中的可靠性。

12、进一步地,导流墙连接板中部具有向前延伸的凸起。这样提高连接板的面积,使其遭受泥石流时能够更好地被压住,更好地提高消能导流墙的稳定性。

13、进一步地,消能导流墙上半部分还间隔地向上开设有多个消能导流槽。

14、这样,当泥石流流量较大的情形下,淹没至消能导流墙上半部分后,部分流体能够透过消能导流槽流动,减缓消能导流墙所遭受的冲击,更好地保障消能导流墙结构的稳定性。

15、进一步地,消能导流槽的前后两端均斜向前开口,且中部呈向消能导流墙长度方向的下游端弯曲的弧形。

16、这样,因为消能导流墙自身呈八字形布置,故消能导流墙内侧的流体是呈受挤压状态,再结合消能导流槽自身的弧形结构,这样就能够引导泥石流流体从消能导流槽前侧进入到槽内,然后经槽体弧形结构转向后从消能导流墙后侧向前流出,和消能导流墙后侧外方下流的流体相互撞击实现消能。故该结构在泥石流较大的情形,既能够使得部分流体可以透过消能导流墙以减缓墙体自身遭受的冲击程度,提高其稳定性,还能够利用这部分透过的流体撞击消耗掉部分消能导流墙外侧的泥石流的能量,避免截流消能槛两侧槛体遭受过大的冲击而失稳。同时保证了消能导流墙和截流消能槛两者在遭受大流量泥石流冲击情况下的稳定性。

17、进一步地,所述撞击消能结构,包括位于泥石流沟道中间(正对泄流缺口的下方)位置设置的分流消能槛,分流消能槛呈中部往上游端凸起的弧形且两端和泥石流沟道两侧岸坡相隔,分流消能槛两端下方的泥石流沟道中正对分流消能槛两端端部方向分别设置有两个撞击消能槛。

18、这样(从泄流缺口流出的)泥石流流体沿沟道中部向下撞击到弧形的分流消能槛上,实现(再次)撞击消能,然后再被分流到两侧并撞击到两侧下方的撞击消能槛上,实现重复撞击消能。这样泥石流流体经过反复多次碰撞消能,卸去泥石流的能量,使其在堆积区尾部快速完成堆积,避免对两侧建筑物的危害。

19、进一步地,分流消能槛后侧中部竖向设置有支撑墙。

20、这样,支撑墙对分流消能槛中部正对冲击的位置起到支撑加强作用,提高结构的稳固性。

21、进一步地,分流消能槛下端具有埋设在泥石流沟道底面下方的地基,分流消能槛下部地基上方还固定连接有水平向前的消能槛压板,消能槛压板上表面和泥石流沟道底面齐平。

22、这样,分流消能槛靠地基深埋提高其稳固性,同时下端设置向前的压板,这样泥石流撞击到分流消能槛之前,会先压到压板上方,泥石流重力较大会对压板施加一个较大的碾压力,更好地避免了分流消能槛向后倾翻。极大地提高了分流消能槛结构的稳定性。

23、进一步地,分流消能槛两端下方的两个撞击消能槛下部之间还水平固定连接设置有一个位于泥石流沟道底面的消能槛连接板。

24、这样,两个撞击消能槛靠消能槛连接板固连为一体,使得两个撞击消能槛遭受分流消能槛两端流出流体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泥石流沟道内的截流消能槛的引导消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引导消能结构包括位于截流消能槛的泄流缺口上游端两侧的泥石流沟道内的两个消能导流墙,两个消能导流墙对应设置于截流消能槛的泄流缺口两端的槛体前方且呈向上游端向外张开的八字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泥石流沟道内的截流消能槛的引导消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消能导流墙下端地基埋设在泥石流沟道底面下方,地基上侧水平固定连接设置有一个位于泥石流沟道底面的导流墙连接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泥石流沟道内的截流消能槛的引导消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导流墙连接板中部具有向前延伸的凸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泥石流沟道内的截流消能槛的引导消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消能导流墙上半部分还间隔地向上开设有多个消能导流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泥石流沟道内的截流消能槛的引导消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消能导流槽的前后两端均斜向前开口,且中部呈向消能导流墙长度方向的下游端弯曲的弧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泥石流沟道内的截流消能槛的引导消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引导消能结构包括位于截流消能槛的泄流缺口上游端两侧的泥石流沟道内的两个消能导流墙,两个消能导流墙对应设置于截流消能槛的泄流缺口两端的槛体前方且呈向上游端向外张开的八字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泥石流沟道内的截流消能槛的引导消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消能导流墙下端地基埋设在泥石流沟道底面下方,地基上侧水平固定连接设置有一个位于泥石流沟道底面的导流墙连接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运兴史向阳黄永庭周自强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