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结构及轮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782716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21 21:59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减振结构及轮椅,减振结构包括车架、驱动件、车轮和弹性件,所述驱动件的旋转运动端与所述车轮固定连接,以驱动所述车轮转动,所述驱动件的固定端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相对所述车架转动的转动轴和所述车轮的转动轴相互平行,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车架和所述驱动件的固定端之间。本技术提供的减振结构及轮椅,在弹性件伸缩减振时,驱动件同时相对车架转动,从而使得弹性件的弹力变大,大部分的机械振动能量被弹性件吸收,减振效果更好,而且本技术提供的减振结构,直接安装在驱动件和车架之间,不需要额外设置安装结构和安装空间,因此不会增大轮椅的体积,轮椅的重量变化也较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减振,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减振结构及轮椅


技术介绍

1、轮椅是用于伤员、病员、残疾人居家康复、周转运输、就诊、外出活动的重要移动工具。轮椅不仅满足肢体伤残者和行动不便人士的代步需求,更重要的是方便家属移动和照顾病员,使病员借助于轮椅进行身体锻炼和参与社会活动。由于轮椅的使用者均是伤残人员或者年迈人士,所以轮椅的舒适性非常重要,减振性能不好的轮椅在使用时还容易加重伤残人员的病情。

2、目前,减振性能较好的轮椅由于其减振结构、安装结构均较为复杂,价格也较高,所需要的安装空间也较大,导致轮椅本身的质量和体积也较大,小巧轻便的轮椅往往其减振效果也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振结构及轮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轮椅减振效果越好,其质量和体积越大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减振结构,包括车架、驱动件、车轮和弹性件,所述驱动件的旋转运动端与所述车轮固定连接,以驱动所述车轮转动,所述驱动件的固定端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相对所述车架转动的转动轴和所述车轮的转动轴相互平行,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车架和所述驱动件的固定端之间。

3、可选地,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外壳,所述驱动外壳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

4、可选地,所述车架具有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

5、可选地,所述车架还具有用于止挡所述驱动外壳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相对两侧。

6、可选地,所述车架包括自低向高延伸的减振安装段,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均连接于所述减振安装段上,且所述第四连接部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位置。

7、可选地,所述弹性件的伸缩方向与竖直方向呈夹角设置。

8、可选地,所述驱动件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具有用于抵接所述弹性件的抵接面,所述抵接面与竖直方向呈夹角设置。

9、可选地,与所述车轮的转动轴相互垂直的平面为参考平面,所述车轮的转动轴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点,所述驱动件相对所述车架转动的转动轴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点,所述驱动件由所述弹性件施加弹力的受力点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三投影点,所述参考平面具有经过第一投影点且与竖直方向平行的参考垂线,所述第二投影点和所述第三投影点分别位于所述参考垂线的相对两侧。

10、可选地,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伸缩件和第二伸缩件,所述第一伸缩件的伸缩方向为水平方向,所述第二伸缩件的伸缩方向为竖直方向。

1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轮椅,包括上述的减振结构。

12、可选地,所述减振结构的车轮为后轮。

13、可选地,所述减振结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减振结构并排设置,且两个所述减振结构的车架固定连接。

14、本技术提供的减振结构及轮椅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减振结构包括车架、驱动件、车轮和弹性件,驱动件用于驱动车轮旋转,且驱动件能够相对车架旋转,车架和驱动件的固定端之间设置有用于减振的弹性件。在遇到颠簸路段时,弹性件随着地面的凹凸不平产生对应的压缩和伸长,从而使驱动件相对车架转动,进而对车轮产生减振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减振结构中,在弹性件伸缩减振时,驱动件同时相对车架转动,从而使得弹性件的弹力变大,大部分的机械振动能量被弹性件吸收,减振效果更好,而且本技术提供的减振结构,直接安装在驱动件和车架之间,不需要额外设置安装结构和安装空间,因此不会增大轮椅的体积,轮椅的重量变化也较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驱动件、车轮和弹性件,所述驱动件的旋转运动端与所述车轮固定连接,以驱动所述车轮转动,所述驱动件的固定端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相对所述车架转动的转动轴和所述车轮的转动轴相互平行,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车架和所述驱动件的固定端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外壳,所述驱动外壳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具有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还具有用于止挡所述驱动外壳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相对两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自低向高延伸的减振安装段,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均连接于所述减振安装段上,且所述第四连接部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的伸缩方向与竖直方向呈夹角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具有用于抵接所述弹性件的抵接面,所述抵接面与竖直方向呈夹角设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与所述车轮的转动轴相互垂直的平面为参考平面,所述车轮的转动轴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点,所述驱动件相对所述车架转动的转动轴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点,所述驱动件由所述弹性件施加弹力的受力点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三投影点,所述参考平面具有经过第一投影点且与竖直方向平行的参考垂线,所述第二投影点和所述第三投影点分别位于所述参考垂线的相对两侧。

9.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伸缩件和第二伸缩件,所述第一伸缩件的伸缩方向为水平方向,所述第二伸缩件的伸缩方向为竖直方向。

10.轮椅,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减振结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结构的车轮为后轮。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结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减振结构并排设置,且两个所述减振结构的车架固定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驱动件、车轮和弹性件,所述驱动件的旋转运动端与所述车轮固定连接,以驱动所述车轮转动,所述驱动件的固定端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相对所述车架转动的转动轴和所述车轮的转动轴相互平行,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车架和所述驱动件的固定端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外壳,所述驱动外壳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具有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还具有用于止挡所述驱动外壳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相对两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自低向高延伸的减振安装段,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均连接于所述减振安装段上,且所述第四连接部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千山钟思超张呈昆谭欢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优必选智慧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