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原工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高效循环式瓦斯抽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782452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21 21:58
本新型一种高效循环式瓦斯抽采装置,包括承载机架、抽采管、注入增压管、硬质隔热板、增压泵、抽采泵、密封端盖及驱动电路,注入增压管包覆在抽采管外,注入增压管上端面与密封端盖连接,抽采管、注入增压管间通过若干硬质隔热板连接,承载机架包覆在注入增压管上半部外并与注入增压管同轴分布,增压泵、抽采泵均与承载机架外侧面连接,驱动电路与承载机架外侧面连接。本新型一方面可有效满足多种孔径、深度钻孔进行瓦斯气抽采作业的需;另一方面可在进行抽采过程中同步进行钻孔压裂造缝作业的需要,从而有效的提高瓦斯气抽采效率,延长钻孔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高效循环式瓦斯抽采装置,属瓦斯抽采设备。


技术介绍

1、目前在进行瓦斯抽采作业中,在利用瓦斯抽采管进行抽采作业的同时,由于长期抽采后导致钻孔内瓦斯其浓度下降,或钻孔壁形变、崩塌等导致钻孔壁透气性下降等因素,极易导致钻孔瓦斯气产量下降,针对这一问题,当前主要是通过利用增压设备等对钻孔进行增透作业,以提高瓦斯产量,虽然可以满足使用的需要,但在实际使用中,当前的钻孔增透设备往往与钻孔抽采设备间均独立设置并独立运行,从而导致瓦斯抽采作业的工作效率和日常管理及维护工作均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瓦斯抽采作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本。

2、同时,当前的抽采设备及钻孔增透设备在运行时,往往均是依靠钻孔的封堵机构对抽采管进行支撑定位,从而造成当前的瓦斯抽采管运行时的承载定位能力相对较弱,同时也造成设备回收能力相对不足。

3、因此,针对这一现状,需要开发一种全新的瓦斯抽采装置,以克服当前的不足,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上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效循环式瓦斯抽采装置,该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且通用性好,一方面可有效满足多种孔径、深度钻孔进行瓦斯气抽采作业的需要,并具有良好的承载定位能力;另一方面在抽采作业中,可在进行抽采过程中同步进行钻孔压裂造缝作业的需要,从而有效的提高瓦斯气抽采效率,延长钻孔使用寿命,并有效降低钻孔管理及瓦斯气抽采作业的难度及成本。

2、一种高效循环式瓦斯抽采装置,包括承载机架、抽采管、注入增压管、隔热保温层、硬质隔热板、增压泵、抽采泵、连接管头、密封端盖及驱动电路,承载机架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框架结构,抽采管和注入增压管均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空心管状结构,注入增压管包覆在抽采管外并与抽采管同轴分布,其中抽采管上端面超出注入增压管上端面外至少50厘米并与一个连接管头连接,注入增压管上端面与密封端盖连接,并通过密封端盖与至少一个连接管头连接,注入增压管前端面超出抽采管前端面至少1米,且注入增压管内径为抽采管外径的至少2倍,隔热保温层分别包覆在抽采管、注入增压管外表面,且抽采管、注入增压管间通过若干硬质隔热板连接,硬质隔热板环绕抽采管轴线均布,所述承载机架包覆在注入增压管上半部外并与注入增压管同轴分布,增压泵、抽采泵均与承载机架外侧面连接,其中增压泵通过导流管与注入增压管设置的连接管头连通,抽采泵通过导流管与抽采管设置的连接管头连通,驱动电路与承载机架外侧面连接,并分别与增压泵、抽采泵电气连接。

3、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机架包括承载基体、托板、弹性铰链、弹性垫块、调节螺杆,其中所述承载基体为圆柱体框架结构,包覆在注入增压管外并与注入增压管同轴分布,且承载基体内侧面与注入增压管外侧面通过滑槽滑动连接,所述承载基体前端面通过弹性铰链与至少三条托板铰接,所述托板为横断面呈圆弧状的板状结构,其长度不小于10厘米,且托板轴线与承载基体轴线呈0°—60°夹角,所述托板上端面均布若干沿其轴线均布的弹性垫块,并通过弹性垫块与注入增压管相抵,所述弹性铰链对应的承载基体侧壁设收纳槽,所述弹性铰链嵌于收纳槽内,与收纳槽同轴分布并滑动连接,同时收纳槽长度为承载基体长度的50%—90%,同时收纳槽槽底对应的承载基体设一条与其同轴分布的调节螺孔,所述调节螺杆嵌于调节螺孔内并于调节螺孔同轴分布,所述调节螺杆前端面与弹性铰链后端面连接,后端面位于承载基体外,且调节螺杆轴线与承载基体轴线平行分布。

4、进一步的,所述的注入增压管上端面与密封端盖上设2—6个连接管头,连接管头轴线与注入增压管轴线呈30°—60°夹角,同时各连接管头均布在以注入增压管轴线为中心的曲线上,且连接管头轴线与注入增压管上端面呈15°—60°。

5、进一步的,所述的硬质隔热板为横断面呈矩形的板状结构,各硬质隔热板环绕抽采管轴线呈螺旋状结构分布,且硬质隔热板板面与抽采管轴线呈15°—60°夹角,各硬质隔热板的螺距沿抽采管轴线从前向后递增,同时硬质隔热板板面与抽采管轴线夹角沿抽采管轴线从前向后递减,此外,位于抽采管最前端位置的硬质隔热板板面与注入增压管设置的连接管头轴线平行分布。

6、进一步的,所述的注入增压管超出抽采管前端面外的管壁上均布若干孔径不大于1毫米的透孔。

7、进一步的,所述的抽采管包括管体、引流罩、回流槽、过滤网,所述管体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空心管状结构,其一端与连接管头连接,并通过连接管头与抽采泵连通,另一端与引流罩连通并与引流罩同轴分布,所述引流罩为圆台形管状结构,其后端面与管体连接并与管体直径相同,前端面管径为后端面管径的至少2.5倍,所述引流罩与注入增压管内侧面间间距不小于3毫米,同时引流罩前端面通过至少三条弹片与注入增压管内侧面连接,所述引流罩前端面设一个与其同轴分布过滤网,同时所述管体内侧面设至少一条回流槽,所述回流槽环绕管体轴线呈螺旋状结构分布。

8、进一步的,所述的抽采管所连接的抽采管与注入增压管所设置的连接管头间通过导流支管连通,所述导流支管与各连接管头间通过三通阀连通,所述三通阀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电路为以工业计算机为基础的电路系统,且驱动电路另设通讯端口电路。

10、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且通用性好,一方面可有效满足多种孔径、深度钻孔进行瓦斯气抽采作业的需要,并具有良好的承载定位能力;另一方面在抽采作业中,可在进行抽采过程中同步进行钻孔压裂造缝作业的需要,从而有效的提高瓦斯气抽采效率,延长钻孔使用寿命,并有效降低钻孔管理及瓦斯气抽采作业的难度及成本。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循环式瓦斯抽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效循环式瓦斯抽采装置包括承载机架、抽采管、注入增压管、隔热保温层、硬质隔热板、增压泵、抽采泵、连接管头、密封端盖及驱动电路,所述承载机架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框架结构,所述抽采管和注入增压管均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空心管状结构,所述注入增压管包覆在抽采管外并与抽采管同轴分布,其中所述抽采管上端面超出注入增压管上端面外至少50厘米并与一个连接管头连接,所述注入增压管上端面与密封端盖连接,并通过密封端盖与至少一个连接管头连接,所述注入增压管前端面超出抽采管前端面至少1米,且注入增压管内径为抽采管外径的至少2倍,所述隔热保温层分别包覆在抽采管、注入增压管外表面,且所述抽采管、注入增压管间通过若干硬质隔热板连接,所述硬质隔热板环绕抽采管轴线均布,所述承载机架包覆在注入增压管上半部外并与注入增压管同轴分布,所述增压泵、抽采泵均与承载机架外侧面连接,其中增压泵通过导流管与注入增压管设置的连接管头连通,抽采泵通过导流管与抽采管设置的连接管头连通,所述驱动电路与承载机架外侧面连接,并分别与增压泵、抽采泵电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循环式瓦斯抽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载机架包括承载基体、托板、弹性铰链、弹性垫块、调节螺杆,其中所述承载基体为圆柱体框架结构,包覆在注入增压管外并与注入增压管同轴分布,且承载基体内侧面与注入增压管外侧面通过滑槽滑动连接,所述承载基体前端面通过弹性铰链与至少三条托板铰接,所述托板为横断面呈圆弧状的板状结构,其长度不小于10厘米,且托板轴线与承载基体轴线呈0°—60°夹角,所述托板上端面均布若干沿其轴线均布的弹性垫块,并通过弹性垫块与注入增压管相抵,所述弹性铰链对应的承载基体侧壁设收纳槽,所述弹性铰链嵌于收纳槽内,与收纳槽同轴分布并滑动连接,同时收纳槽长度为承载基体长度的50%—90%,同时收纳槽槽底对应的承载基体设一条与其同轴分布的调节螺孔,所述调节螺杆嵌于调节螺孔内并于调节螺孔同轴分布,所述调节螺杆前端面与弹性铰链后端面连接,后端面位于承载基体外,且调节螺杆轴线与承载基体轴线平行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循环式瓦斯抽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注入增压管上端面与密封端盖上设2—6个连接管头,连接管头轴线与注入增压管轴线呈30°—60°夹角,同时各连接管头均布在以注入增压管轴线为中心的曲线上,且连接管头轴线与注入增压管上端面呈15°—6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循环式瓦斯抽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硬质隔热板为横断面呈矩形的板状结构,各硬质隔热板环绕抽采管轴线呈螺旋状结构分布,且硬质隔热板板面与抽采管轴线呈15°—60°夹角,各硬质隔热板的螺距沿抽采管轴线从前向后递增,同时硬质隔热板板面与抽采管轴线夹角沿抽采管轴线从前向后递减,此外,位于抽采管最前端位置的硬质隔热板板面与注入增压管设置的连接管头轴线平行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循环式瓦斯抽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注入增压管超出抽采管前端面外的管壁上均布若干孔径不大于1毫米的透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循环式瓦斯抽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抽采管包括管体、引流罩、回流槽、过滤网,所述管体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空心管状结构,其一端与连接管头连接,并通过连接管头与抽采泵连通,另一端与引流罩连通并与引流罩同轴分布,所述引流罩为圆台形管状结构,其后端面与管体连接并与管体直径相同,前端面管径为后端面管径的至少2.5倍,所述引流罩与注入增压管内侧面间间距不小于3毫米,同时引流罩前端面通过至少三条弹片与注入增压管内侧面连接,所述引流罩前端面设一个与其同轴分布过滤网,同时所述管体内侧面设至少一条回流槽,所述回流槽环绕管体轴线呈螺旋状结构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种高效循环式瓦斯抽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抽采管所连接的抽采管与注入增压管所设置的连接管头间通过导流支管连通,所述导流支管与各连接管头间通过三通阀连通,所述三通阀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种高效循环式瓦斯抽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为以工业计算机为基础的电路系统,且驱动电路另设通讯端口电路。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循环式瓦斯抽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效循环式瓦斯抽采装置包括承载机架、抽采管、注入增压管、隔热保温层、硬质隔热板、增压泵、抽采泵、连接管头、密封端盖及驱动电路,所述承载机架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框架结构,所述抽采管和注入增压管均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空心管状结构,所述注入增压管包覆在抽采管外并与抽采管同轴分布,其中所述抽采管上端面超出注入增压管上端面外至少50厘米并与一个连接管头连接,所述注入增压管上端面与密封端盖连接,并通过密封端盖与至少一个连接管头连接,所述注入增压管前端面超出抽采管前端面至少1米,且注入增压管内径为抽采管外径的至少2倍,所述隔热保温层分别包覆在抽采管、注入增压管外表面,且所述抽采管、注入增压管间通过若干硬质隔热板连接,所述硬质隔热板环绕抽采管轴线均布,所述承载机架包覆在注入增压管上半部外并与注入增压管同轴分布,所述增压泵、抽采泵均与承载机架外侧面连接,其中增压泵通过导流管与注入增压管设置的连接管头连通,抽采泵通过导流管与抽采管设置的连接管头连通,所述驱动电路与承载机架外侧面连接,并分别与增压泵、抽采泵电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循环式瓦斯抽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载机架包括承载基体、托板、弹性铰链、弹性垫块、调节螺杆,其中所述承载基体为圆柱体框架结构,包覆在注入增压管外并与注入增压管同轴分布,且承载基体内侧面与注入增压管外侧面通过滑槽滑动连接,所述承载基体前端面通过弹性铰链与至少三条托板铰接,所述托板为横断面呈圆弧状的板状结构,其长度不小于10厘米,且托板轴线与承载基体轴线呈0°—60°夹角,所述托板上端面均布若干沿其轴线均布的弹性垫块,并通过弹性垫块与注入增压管相抵,所述弹性铰链对应的承载基体侧壁设收纳槽,所述弹性铰链嵌于收纳槽内,与收纳槽同轴分布并滑动连接,同时收纳槽长度为承载基体长度的50%—90%,同时收纳槽槽底对应的承载基体设一条与其同轴分布的调节螺孔,所述调节螺杆嵌于调节螺孔内并于调节螺孔同轴分布,所述调节螺杆前端面与弹性铰链后端面连接,后端面位于承载基体外,且调节螺杆轴线与承载基体轴线平行分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钧祥江延玲郭军杰刘琦冯国栋李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原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