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782389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21 21:58
本技术公开了换热器,属于热交换技术领域,解决了换热管束无法兼具高耐蚀性能和高换热效率的问题,本技术的换热器,包括:壳体,壳体内部形成有换热腔,壳体上设有分别连通换热腔的换热液入口和换热液出口;换热管束,设置在换热腔内部,换热管束的两端固定连接有花盘,换热器还包括束管单元,束管单元设置有多个且位于换热腔内部,换热管束连接到多个束管单元上而被束管单元所支撑;多个束管单元沿换热管束的周向间隔分布,且在两个花盘的设置方向上,至少两个束管单元位于不同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尤其涉及换热器


技术介绍

0、
技术介绍

1、流体换热器是一种用于对流体进行换热的装置,包括具有换热腔的壳体和贯穿壳体的换热管束,换热腔内供换热液经过,换热管束供流体经过,使流体与换热液间隔换热管束进行解除而得以进行热交换。换热管束由多根换热管组成,换热管束的端部连接花盘,花盘上对应多个换热管设置通孔,流体可通过花盘上的通孔进入到多根换热管中。

2、为了提高换热效率,换热管束通常设置成螺旋状,提高换热管束在换热腔内的长度,如此设计可在流体流速不变的前提下提高流体在换热腔内停留的时长,以延长流体与换热液的热交换时长,为了将换热管束保持为螺旋状,换热管束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但金属材料容易出现腐蚀、结垢的问题,而若换热管束采用耐腐蚀塑料等材质时,换热管束较为柔软而难以定型成螺旋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出换热器,解决了换热管束无法兼具高耐蚀性能和高换热效率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换热器,包括:

4、壳体,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换热腔,所述壳体上设有分别连通所述换热腔的换热液入口和换热液出口;

5、换热管束,设置在所述换热腔内部,所述换热管束的两端固定连接有花盘,

6、换热器还包括束管单元,所述束管单元设置有多个且位于换热腔内部,所述换热管束连接到所述多个束管单元上而被束管单元所支撑;

7、多个所述束管单元沿所述换热管束的周向间隔分布,且在两个所述花盘的设置方向上,至少两个所述束管单元位于不同的位置。

8、本技术公开的换热器,其壳体形成供换热管束经过的换热腔,花盘对换热管束具有固定作用,热交换的过程中,流体穿过花盘后进入至换热管束内,并通过换热管束而经过换热腔,换热液通过换热液入口进入到换热腔内并接触到换热管束以与换热管束内的流体进行热交换,经过热交换的换热液通过换热液出口排出换热腔。

9、束管单元设置在换热腔,能够定位换热腔内的换热管束,限制换热管束的位置变化,通过设置多个束管单元可对换热腔内的整段换热管束进行定位,如此不仅能够对换热管束进行定位,还能够使换热管束保持为特定的形状,在束管单元对换热管束的定位作用下,换热管束在流动的换热液中可保持稳定,从而换热管束可采用具有耐蚀性能但是结构强度相对较低的材料,通过束管单元对换热管束的支撑作用,从而可避免换热管束由于自重以及内部流体作用下使换热管束变形而聚集在换热腔的下侧,导致的换热管束出现分布不均匀等情况,进而影响换热管束的换热;并且束管单元对换热管束的限位,能够确保换热管束在换热液的流动冲刷下不容易出现晃动、扭转、弯曲,影响等情况,还可降低换热管束的晃动频率、扭转角度以及弯曲程度等,从而确保换热管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便于换热的进行以及避免换热管束结构在晃动、扭转、弯曲的过程中出现损坏,使换热管束具备高耐蚀性能、高换热效率的优点。本申请中,多个束管单元分布在换热管束的周向方向、两个花盘的设置方向上,在换热管束的周向方向的束管单元可使换热管束环形缠绕设置,以延长换热管束在换热腔内的长度,从而在流体流速不变的前提下延长流体在换热腔内停留的时长,以延长流体与换热液热交换的时长,使流体进行充分的热交换,提高了换热效率,也提高了换热液的利用率。

10、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两个所述花盘的设置方向上,所述多个束管单元均位于不同的位置以使所述多个束管单元沿螺旋路径分布,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束管单元之间的夹角相等。在两个花盘的设置方向上,通过将多个束管单元设置在不同的位置而能够使多个束管单元沿螺旋路径分布,换热管束连接到多个束管单元上后可呈螺旋状,且在束管单元的定位作用下,换热管束可保持为螺旋状,且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束管单元之间的夹角相等,实现束管单元保持均匀的螺旋分布结构,更有利于对换热效率的提高。

11、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换热管束包括多根换热管,所述束管单元包括折流板和彼此间隔地设于所述折流板上的多个通孔,每根所述换热管分别贯穿一个通孔。通孔的内壁对换热管具有定位作用,从而能够保持对换热管束的定位,一股换热管束的每根换热管均与一个通孔配合,可使每根换热管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而便于换热液流动,以提高换热效率。且通过通孔对换热管进行定位,可减小换热管束与折流板之间的接触面积,换热管束能够更加充分地与换热液接触。

12、此外,束管单元还可以包括折流板以及通槽,通槽的两侧开设有对称的凹槽,可将管束插入至通槽内部,并且卡入对称的凹槽之间,以实现对于管束进行固定。又或者,束管单元还可以是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管道,通过在相邻的管道之间设置有对称的凹槽,以实现将管束卡入相邻的管道之间,并且两侧被对称的凹槽所固定,以实现对于管束进行固定。又或者,束管单元由多个条形板或者条形杆组成,多个条形板或者条形杆之间相互固定,以实现条形板或条形杆之间形成有使得管束穿过的空隙,以实现对于管束进行支撑

13、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相邻两个所述通孔的中心距离不小于所述换热管直径的1.5倍。如此设计可确保换热管之间具有足够的间距,避免换热管之间相互贴合,换热管的外周均能够与换热液充分接触而保证换热效率。

14、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包括多个支架,所述束管单元固定在支架上。安装架用于布置束管单元,以保持束管单元的位置稳定,从而可以更好的对换热管束进行定位。

15、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束管单元顶端和/或底端与支架之间设置有通槽,所述通槽贯穿支架以使支架两侧的换热液体相互流通。设置通槽后可使换热液能够穿过支架,换热液能够更好地流通,安装架周围的换热液可均匀分布,避免温差过大而影响换热效率。

16、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多个支架沿所述换热管束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多个支架朝向所述换热管束轴心线的一端彼此连接形成固定部,所述换热管束环绕在所述固定部外,所述固定部上设有开槽。沿换热管束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支架,可使多个束管单元可沿换热管束的周向布置,多个支架之间彼此相连,以提高安装架的稳定性。多个支架彼此相连可形成被换热管束环绕在内的固定部,固定部具有开槽以使换热液可经过开槽而贯穿固定部,以便于换热液流通,保证换热效率。

17、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固定部分别连接所述多个支架的两端,所述安装架的底端具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布置且连接换热腔底壁的支撑脚,所述安装架上的换热管束在换热腔底壁的投影位于多个支撑脚围成的区域内。固定部可与多个支架的两端连接而提高多个支架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安装架的稳定性,支撑脚可支撑安装架,使安装架的底端与换热腔的底壁保持间距以便于换热液的流动。支撑脚的安装位置相较于换热管束更靠近安装架的外侧边缘,以提高安装架的稳定性。

18、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换热腔的内壁上设有沿所述换热液入口周缘设置的分液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换热器,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两个所述花盘的设置方向上,所述多个束管单元均位于不同的位置以使所述多个束管单元沿螺旋路径分布,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束管单元之间的夹角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束包括多根换热管,所述束管单元包括折流板和彼此间隔地设于所述折流板上的多个通孔,每根所述换热管分别贯穿一个通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通孔的中心距离不小于所述换热管直径的1.5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包括多个支架,所述束管单元固定在支架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管单元顶端和/或底端与支架之间设置有通槽,所述通槽贯穿支架以使支架两侧的换热液体相互流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支架沿所述换热管束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多个支架朝向所述换热管束轴心线的一端彼此连接形成固定部,所述换热管束环绕在所述固定部外,所述固定部上设有开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分别连接所述多个支架的两端,所述安装架的底端具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布置且连接换热腔底壁的支撑脚,所述安装架上的换热管束在换热腔底壁的投影位于多个支撑脚围成的区域内。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腔的内壁上设有沿所述换热液入口周缘设置的分液管,所述分液管管壁上间隔设置多个分液孔,所述安装架靠近换热液入口的一端与壳体之间设置形成有分液腔,所述分液孔的高度均低于分液腔的高度。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支架沿所述换热管束的周向均匀分布,且所述支架的数量为3~5个。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筒状构件和设于所述筒状构件两端的端盖,所述换热液入口设于底部的端盖上,所述换热液出口设于顶部的端盖上,所述换热液入口和所述换热液出口在其中一个端盖上的投影彼此间隔。

...

【技术特征摘要】

1.换热器,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两个所述花盘的设置方向上,所述多个束管单元均位于不同的位置以使所述多个束管单元沿螺旋路径分布,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束管单元之间的夹角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束包括多根换热管,所述束管单元包括折流板和彼此间隔地设于所述折流板上的多个通孔,每根所述换热管分别贯穿一个通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通孔的中心距离不小于所述换热管直径的1.5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包括多个支架,所述束管单元固定在支架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管单元顶端和/或底端与支架之间设置有通槽,所述通槽贯穿支架以使支架两侧的换热液体相互流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支架沿所述换热管束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多个支架朝向所述换热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竹荣王志飞钟明强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氟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