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转向管柱,具体涉及一种内溃吸能式转向管柱。
技术介绍
1、随着汽车的发展,主机厂对转向柱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要求转向柱的结构轻量化,并且结构简化,占用空间小,固有频率高。
2、转向柱需要具有碰撞保护的机构元件,一种适用于机械调节转向管柱的碰撞保护机构就尤为显得重要,目前主机厂要求转向柱具有五星碰撞的吸能要求。外溃式管柱在溃缩时转向柱会从整车管梁上脱落,溃缩性能不够稳定;且外溃式转向柱峰值力空行程较大,不能满足主机厂的要求。
3、越来越多的汽车对转向管柱固有频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增加第三轴承支撑点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能在发生碰撞时吸收冲击力的内溃吸能式转向管柱,减小驾驶员在整车碰撞中受到的冲击力。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下柱管,所述下柱管内设置有内套管;
3、下柱管,所述下柱管中空,所述下柱管外壁上设置有与下柱管内连通的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沿下柱管轴线方向设置;所述下柱管侧面设置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垂直于下柱管轴线方向设置,通过所述第一安装槽设置有倾角机构组件;所述下柱管下端设置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内设置有转向轴组件,所述转向轴组件包括用于与车身连接的轴套,所述轴套两端设置有塑料套;
4、内套管,所述内套管侧面设置有吸能组件,所述吸能组件设置于第一导向槽内,吸能组件与第一导向槽大小匹配、位置对应;所述内套管下端套有橡胶滚针
5、倾角机构组件,所述倾角机构组件包括旋转支架,所述旋转支架一侧设置有提供柱管转动空间的开口,所述旋转支架相对的两个侧面设置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槽为弧形,旋转支架另一侧面与背板连接,所述背板两侧设置有为连接车身预留的安装孔,旋转支架和背板一体设计,通过两个第二导向槽设置有手柄芯轴,旋转支架外侧的手柄芯轴上依次设置有凸轮组件、手柄、平面推力轴承和自锁螺母,凸轮组件的凸轮和旋转支架间连接有弹簧。
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吸能组件为弹性吸能板。
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8、本技术结构简单,同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增加了第三点轴承的支撑,增加转向管柱的固有频率,并且转向管柱在溃缩时,溃缩趋势是轴向移动,不会与车身脱开,溃缩性能稳定。溃缩峰值力由吸能芯轴剪切力实现,满足主机厂提出的五星碰撞吸能要求。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溃吸能式转向管柱,包括下柱管(2),所述下柱管(2)内设置有内套管(1),其特征在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溃吸能式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组件(6)为弹性吸能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溃吸能式转向管柱,包括下柱管(2),所述下柱管(2)内设置有内套管(1),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雷,张策,刘晓丹,郑德凯,
申请(专利权)人:北方重工沈阳汽车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