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前机舱总成及汽车制造技术_技高网

前机舱总成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75362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21 21: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前机舱总成及汽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前机舱总成包括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前减震塔,连接在各侧所述前减震塔前部的前机舱纵梁,以及与两侧所述前机舱纵梁的前端连接的前防撞梁,还包括连接在两侧所述前减震塔底部之间的前副车架,分设在左右两侧的与所述前副车架前部连接的副车架纵梁,以及与两侧所述副车架纵梁的前端连接的副车架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两侧的所述前机舱纵梁,以及两侧的所述前减震塔连接形成沿整车前后方向布置的上传力通道,所述副车架防撞梁、两侧的所述副车架纵梁,以及所述前副车架连接形成沿整车前后方向布置的下传力通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前机舱总成,能够提高对汽车碰撞力的传递能力,而有助于提升整车碰撞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身,特别涉及一种前机舱总成。本专利技术还涉及设有上述前机舱总成的汽车。


技术介绍

1、前机舱是汽车前部的主体结构,其不仅作为车身前部的骨架,支撑起汽车前部的外形,同时,前机舱结构也是前悬架,以及在汽车为前驱车型时为动力总成等的承载基础。此外,在发生汽车碰撞,特别是发生正碰时,前机舱作为率先与碰撞物体接触的部分,其也在碰撞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现有的前机舱结构,依然存在汽车正碰时碰撞力传递能力不足,从而不利于整车碰撞安全性的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前机舱总成,以能够提高对汽车碰撞力的传递能力,有助于提升整车碰撞安全性。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前机舱总成,包括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前减震塔,连接在各侧所述前减震塔前部的前机舱纵梁,以及与两侧所述前机舱纵梁的前端连接的前防撞梁,还包括连接在两侧所述前减震塔底部之间的前副车架,分设在左右两侧的与所述前副车架前部连接的副车架纵梁,以及与两侧所述副车架纵梁的前端连接的副车架防撞梁;

4、所述前防撞梁、两侧的所述前机舱纵梁,以及两侧的所述前减震塔连接形成沿整车前后方向布置的上传力通道,所述副车架防撞梁、两侧的所述副车架纵梁,以及所述前副车架连接形成沿整车前后方向布置的下传力通道。

5、进一步的,各侧所述前减震塔均包括压铸成型的减震塔本体,所述减震塔本体呈向上拱出的拱形,且所述减震塔本体的顶部设有前减震器安装座,所述减震塔本体的后部设有连接前围的第一前围连接部。

6、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塔本体具有前支腿、后座体,以及连接所述前支腿和所述后座体之间的上连接部;

7、所述前减震器安装座位于所述后座体的顶部,所述前机舱纵梁连接在所述前支腿的前部,所述第一前围连接部位于所述后座体上,所述前支腿和所述后座体的底部均与所述前副车架连接。

8、进一步的,由所述前支腿的顶部至底部,所述前支腿逐渐向汽车前方倾斜;和/或,

9、所述前支腿前端面上设有连接槽,以及位于所述连接槽的槽壁上的纵梁固定孔,所述纵梁固定孔贯穿所述前支腿设置,所述前机舱纵梁的后端连接在所述连接槽中。

10、进一步的,所述后座体的后部设有向后延伸的搭接板,以及与所述搭接板的顶部相连的搭接臂,所述搭接板和所述搭接臂上设有搭接在所述前围上的搭接面a;和/或,

11、所述后座体面向车内的一侧设有向后倾斜延伸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减震塔本体一体压铸成型,且所述支撑板的后端设有与所述前围连接的第二前围连接部。

12、进一步的,所述前支腿的面向车内的一侧设有横梁连接座,且两侧的所述横梁连接座之间连接有前机舱横梁;和/或,

13、所述前减震器安装座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减震塔本体上。

14、进一步的,所述前副车架包括压铸成型的副车架本体,所述副车架本体呈板状,并具有前横梁、后横梁,以及分设在左右两侧的纵连接板;

15、各侧所述前减震塔连接在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之间,且两侧所述纵连接板均呈沿指向所述后横梁的方向宽度渐大的三角形。

16、进一步的,所述前横梁与所述后横梁至少其一上设有沿整车左右方向延伸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呈“x”型的第一加强筋;和/或,

17、两侧所述纵连接板之间连接有加强横梁,所述加强横梁和所述前横梁之间,以及所述加强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之间均设有呈“x”型的第二加强筋。

18、进一步的,沿指向所述后横梁的方向,两侧所述纵连接板靠近车内一侧的边缘之间的距离渐小设置;

19、所述前横梁的前侧端面上设有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副车架纵梁连接座,各所述副车架纵梁连接座用于连接同侧的所述副车架纵梁,且各所述副车架纵梁连接座与同侧所述纵连接板的前端在整车前后方向上正对设置。

20、进一步的,两侧所述纵连接板上均设有多个纵连接板减重孔,且两侧的所述纵连接板减重孔中均有至少部分为与同侧所述纵连接板靠近车内一侧的边缘平行的长条孔。

21、进一步的,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两端均设有连接平台,所述连接平台在整车上下方向上高于所述纵连接板设置,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均通过两端的所述连接平台与所述前减震塔连接。

22、进一步的,在整车前后方向上,所述前防撞梁和所述副车架防撞梁错开布置,且所述前防撞梁位于所述副车架防撞梁的前方,并在所述前防撞梁和所述副车架防撞梁之间连接有连接支架。

2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24、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前机舱总成,通过使得前防撞梁、两侧的前机舱纵梁,以及两侧的前减震塔连接形成沿整车前后方向布置的上传力通道,同时,副车架防撞梁、两侧的副车架纵梁,以及前副车架连接形成沿整车前后方向布置的下传力通道。由此,可利用上下双传力通道的设计,极大地增加前机舱总成结构对汽车正碰碰撞力的传递能力,有利于碰撞通过前机舱结构的传递分散,从而有助于提升整车碰撞安全性。

25、此外,使得减震塔本体压铸成型,能够利用压铸成型工艺的特点,便于前减震塔的制备,降低制备成本,并且也能够利用压铸结构以及拱形结构强度大的特点,保证前减震塔的结构强度,提升整车前部的扭转刚度。减震塔本体由前支腿、后座体以及上连接部组成,可利于实现减震塔本体的拱形结构,前支腿与后座体的底部均与前副车架连接,能够保证前减震塔和前副车架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前支腿倾斜设置,有助于提升减震塔本体的强度,同时也能够提高前减震塔应对汽车正碰的能力。通过设置在前支腿上的连接槽,以及位于连接槽槽壁上的纵梁固定孔和前机舱纵梁连接,不仅可便于与前机舱纵梁之间的连接,同时也能够提高与前机舱纵梁之间的连接效果。

26、其次,搭接板和搭接臂的设置,并使得两者通过搭接面搭接在前围上,能够增加与前围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助于汽车碰撞受力在前围处的分散,可提高碰撞安全性。通过设置向后倾斜延伸,并与前围连接的支撑板,能够使得汽车正碰碰撞力向整车内侧分散,提高碰撞力的分散传递效果,有助于提升碰撞安全性。支撑板与减震塔本体一体压铸成型,也便于支撑板的制备,同时也能够保证支撑板和减震塔本体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横梁连接座的设置,可通过在两侧前减震塔之间连接前机舱横梁,提高前机舱位置的扭转刚度,提升整车稳定性。前减震器安装座可拆卸连接,可通过变更不同的前减震器安装座满足不同车型的设计需求,有助于实现减震塔本体的平台化通用,而能够降低设计及制造成本。

27、另外,使前副车架压铸成型,可利用压铸成型工艺的特点,便于前副车架的制备,能够降低制备成本,同时也能够利用压铸结构强度大的特点,保证前副车架的结构强度,有助于提升车身前部的扭转刚度。使得两侧纵连接板呈沿指向后横梁的方向宽度渐大的三角形,一方面能够利用三角形结构强度大特点,进一步提高前副车架结构强度,另一方面也可利用纵连接板的宽度渐大,使得纵连接板具备逐级吸能能力,如此能够提升纵连接板的吸能效果,有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13.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机舱总成,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机舱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超宾崔东亮李卫钊梁兴贺冯喜洋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