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雾发生装置的雾化芯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748433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21 21:33
本技术涉及雾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气雾发生装置的雾化芯。包括雾化座部件、加热部件、陶瓷导油部件、柔性导油部件、不锈钢片和柔性顶盖;雾化座部件开设有相互连通的安装腔和出气腔;不锈钢片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导油孔;加热部件、陶瓷导油部件、柔性导油部件和不锈钢片均置于安装腔内,且沿从出气腔至安装腔的方向依次层叠排布;柔性顶盖连接于雾化座部件,柔性顶盖开设有进油孔,在安装腔的底壁与柔性顶盖的夹持作用下,加热部件、陶瓷导油部件、柔性导油部件和不锈钢片相邻两者相互紧贴。通过这样设置,以解决陶瓷导油部件较薄,容易漏油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雾化,特别是涉及一种气雾发生装置的雾化芯


技术介绍

1、气雾发生装置又名虚拟香烟、电子烟,蒸汽烟等,主要供戒烟或替代香烟使用。气雾发生装置对烟油进行加热,使得烟油雾化;雾化后的烟油能够随气流流出吸嘴并供客户使用。

2、相关技术中,气雾发生装置大多包括雾化芯,气雾发生装置内开设有储油腔和雾化腔,储油腔用于储存液态烟油,雾化腔用于供气流与雾化后的烟油混合;雾化芯设置于储油腔与雾化腔之间,雾化芯包括导油部件和加热部件,部分情况下,导油件为多孔陶瓷,储油腔内液态的烟油流经导油件后能够均匀地流动至加热部件,加热部件对液态的烟油加热,使得烟油雾化。

3、然而,由于陶瓷材料的导油部件通过烧结工艺制得,导致导油部件的表面平整度较低,当导油部件的厚度较薄时,导油部件上的部分孔较大,容易产生漏油。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气雾发生装置的雾化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油部件的厚度较薄时,导油部件上的部分孔较大,容易产生漏油的技术问题。

2、本技术实施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提供一种气雾发生装置的雾化芯,包括:

4、雾化座部件,所述雾化座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雾化座部件上开设有相互连通的安装腔和出气腔,所述安装腔贯穿所述第一端面,所述出气腔贯穿所述第二端面;

5、加热部件;

6、陶瓷导油部件;

7、柔性导油部件;

8、不锈钢片,所述不锈钢片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导油孔;所述加热部件、所述陶瓷导油部件、所述柔性导油部件和所述不锈钢片均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且沿从所述出气腔至所述安装腔的方向依次层叠排布;

9、柔性顶盖,所述柔性顶盖连接于所述雾化座部件,所述柔性顶盖上开设有进油孔,所述柔性顶盖抵靠所述不锈钢片,所述安装腔的底壁抵靠所述加热部件,在所述安装腔的底壁与所述柔性顶盖的夹持作用下,所述加热部件、所述陶瓷导油部件、所述柔性导油部件和所述不锈钢片相邻两者相互紧贴。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座部件上还开设有两个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与所述安装腔连通且贯穿所述第二端面;所述加热部件包括发热网、第一电极连接部和第二电极连接部,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发热网的一边,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发热网的另一相对边;所述发热网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经其中一个所述固定槽伸出所述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经另一个所述固定槽伸出所述第二端面。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折弯段和第二折弯段,所述第一折弯段连接于所述发热网的一边,所述第一折弯段置于所述固定槽内,所述第二折弯段伸出所述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折弯段和第四折弯段,所述第三折弯段连接于所述发热网的另一相对边,所述第三折弯段置于所述固定槽内,所述第四折弯段伸出所述第二端面;所述发热网紧贴所述安装腔的底壁,所述第二折弯段和所述第四折弯段均紧贴所述第二端面。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陶瓷导油部件上开设有容纳槽;在垂直于所述第一端面的方向上,所述容纳槽的深度小于所述发热网的高度,所述发热网部分置于所述容纳槽内。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腔包括第一换气通道,所述第一换气通道形成于所述陶瓷导油部件与所述安装腔的侧壁之间;所述固定槽包括第二换气通道,所述第二换气通道形成于所述第一折弯段与所述固定槽的侧壁之间,所述第一换气通道与所述第二换气通道连通。

1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至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的方向上,所述固定槽的相对两侧壁夹持所述第一折弯段,使得所述加热部件相对于所述雾化座部件固定;在垂直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至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的方向上,所述固定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折弯段的宽度,使得所述第二换气通道形成于所述第一折弯段与所述固定槽的另一侧壁之间;所述陶瓷导油部件包括第一侧面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换气通道形成于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安装腔的侧壁之间;所述安装腔的侧壁同时与两个所述第二侧面紧贴,并夹持所述陶瓷导油部件,使得在垂直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至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的方向上,所述陶瓷导油部件相对于所述雾化座部件固定。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槽的一个侧壁与所述安装腔的一个侧壁共面,所述第二折弯段和所述发热网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折弯段的两侧,所述第四折弯段和所述发热网分别设于所述第三折弯段的两侧。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陶瓷导油部件上开设有第二导油孔;

17、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不锈钢片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陶瓷导油部件的厚度与所述柔性导油部件的厚度之和,所述柔性导油部件部分装设于所述第二导油孔内。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不锈钢片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进油孔与所述限位槽连通;所述柔性顶盖包括凸起部,所述进油孔贯穿所述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置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安装腔的侧壁沿所述不锈钢片的外侧壁夹紧所述不锈钢片,所述限位槽的侧壁沿所述凸起部的外侧壁夹紧所述凸起部。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座部件上开设有开槽,所述开槽开设于所述第二端面上并与所述出气腔连通;所述开槽包括两组,其中一组所述开槽贯穿所述雾化座部件的一个外侧壁,另一组所述开槽贯穿所述雾化座部件的另一个相对的外侧壁;在垂直于所述第二端面的方向上,所述开槽的深度等于所述出气腔的深度。

20、与现有技术相比,在雾化座部件与柔性顶盖的夹持作用下,加热部件与不锈钢片能够夹持陶瓷导油部件和柔性导油部件,使得陶瓷导油部件与柔性导油部件紧贴且层叠设置,进而烟油在流经柔性导油部件的过程中得到缓冲,烟油由柔性导油部件流动至陶瓷导油部件内时流速更慢;即使陶瓷导油部件的厚度薄且表面粗糙,导致部分陶瓷导油部件内部分导油孔的截面积较大,烟油也能够均匀地分布于陶瓷导油部件内的导油孔的孔壁,进而加热部件能够使烟油更大程度地雾化。最终本实施例中的雾化芯能够使得陶瓷导油部件厚度较薄时,降低陶瓷导油部件漏油的可能性。

21、另外,陶瓷导油部件、柔性导油部件和不锈钢片依次层叠设置,进而陶瓷导油部件和不锈钢片能够通过柔性导油部件的两个相对端面夹持柔性导油部件;从而能够实现在进油孔的截面积尽可能大的情况下,柔性导油部件能够更加紧密且均匀地与陶瓷导油部件紧贴,使得烟油能够尽可能快地沿进油孔流入安装腔内,且柔性导油部件内的烟油能够更加均匀地流入各个陶瓷导油部件内的导油孔,提高雾化芯整体的雾化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雾发生装置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座部件上还开设有两个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与所述安装腔连通且贯穿所述第二端面;所述加热部件包括发热网、第一电极连接部和第二电极连接部,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发热网的一边,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发热网的另一相对边;所述发热网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经其中一个所述固定槽伸出所述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经另一个所述固定槽伸出所述第二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折弯段和第二折弯段,所述第一折弯段连接于所述发热网的一边,所述第一折弯段置于所述固定槽内,所述第二折弯段伸出所述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折弯段和第四折弯段,所述第三折弯段连接于所述发热网的另一相对边,所述第三折弯段置于所述固定槽内,所述第四折弯段伸出所述第二端面;所述发热网紧贴所述安装腔的底壁,所述第二折弯段和所述第四折弯段均紧贴所述第二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导油部件上开设有容纳槽;在垂直于所述第一端面的方向上,所述容纳槽的深度小于所述发热网的高度,所述发热网部分置于所述容纳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包括第一换气通道,所述第一换气通道形成于所述陶瓷导油部件与所述安装腔的侧壁之间;所述固定槽包括第二换气通道,所述第二换气通道形成于所述第一折弯段与所述固定槽的侧壁之间,所述第一换气通道与所述第二换气通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至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的方向上,所述固定槽的相对两侧壁夹持所述第一折弯段,使得所述加热部件相对于所述雾化座部件固定;在垂直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至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的方向上,所述固定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折弯段的宽度,使得所述第二换气通道形成于所述第一折弯段与所述固定槽的另一侧壁之间;所述陶瓷导油部件包括第一侧面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换气通道形成于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安装腔的侧壁之间;所述安装腔的侧壁同时与两个所述第二侧面紧贴,并夹持所述陶瓷导油部件,使得在垂直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至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的方向上,所述陶瓷导油部件相对于所述雾化座部件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的一个侧壁与所述安装腔的一个侧壁共面,所述第二折弯段和所述发热网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折弯段的两侧,所述第四折弯段和所述发热网分别设于所述第三折弯段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导油部件上开设有第二导油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锈钢片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进油孔与所述限位槽连通;所述柔性顶盖包括凸起部,所述进油孔贯穿所述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置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安装腔的侧壁沿所述不锈钢片的外侧壁夹紧所述不锈钢片,所述限位槽的侧壁沿所述凸起部的外侧壁夹紧所述凸起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座部件上开设有开槽,所述开槽开设于所述第二端面上并与所述出气腔连通;所述开槽包括两组,其中一组所述开槽贯穿所述雾化座部件的一个外侧壁,另一组所述开槽贯穿所述雾化座部件的另一个相对的外侧壁;在垂直于所述第二端面的方向上,所述开槽的深度等于所述出气腔的深度。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雾发生装置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座部件上还开设有两个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与所述安装腔连通且贯穿所述第二端面;所述加热部件包括发热网、第一电极连接部和第二电极连接部,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发热网的一边,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发热网的另一相对边;所述发热网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经其中一个所述固定槽伸出所述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经另一个所述固定槽伸出所述第二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折弯段和第二折弯段,所述第一折弯段连接于所述发热网的一边,所述第一折弯段置于所述固定槽内,所述第二折弯段伸出所述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折弯段和第四折弯段,所述第三折弯段连接于所述发热网的另一相对边,所述第三折弯段置于所述固定槽内,所述第四折弯段伸出所述第二端面;所述发热网紧贴所述安装腔的底壁,所述第二折弯段和所述第四折弯段均紧贴所述第二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导油部件上开设有容纳槽;在垂直于所述第一端面的方向上,所述容纳槽的深度小于所述发热网的高度,所述发热网部分置于所述容纳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包括第一换气通道,所述第一换气通道形成于所述陶瓷导油部件与所述安装腔的侧壁之间;所述固定槽包括第二换气通道,所述第二换气通道形成于所述第一折弯段与所述固定槽的侧壁之间,所述第一换气通道与所述第二换气通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至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家太周胜文匡情恩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赛尔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