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应用于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应用于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743141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9 13:04
一种应用于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属于无人机领域,为解决了电力系统装置尤其容易在雨天等恶劣环境中出现问题,自主避障装置为了拥有更好的感应角度一般会放置在无人机的外侧,这导致了雨水非常容易对自主避障装置的表面进行覆盖使得自主避障装置对周围数据获取能力下降,需要将无人机飞回来进行清理非常的影响效率的问题,一种应用于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包括有无人机主体,通过设置有推动机构和滑动机构,使得在自主避障器主体向后侧进行运动时,可以将自主避障器主体上下左右和前侧的雨水清理干净,相对于现有技术,不需要将无人机飞回来进行清理,从而达到了节省时间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人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


技术介绍

1、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是指一种安装在无人机上的装置,通过使用各种传感器和算法,使无人机能够自主识别和避开遇到的障碍物,以确保其在飞行过程中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它可以大大减少人工干预的需求,提高无人机的自主性,并有效降低了事故和损坏的风险。。

2、公开号为cn209400925u的专利,属于自主避障
,尤其为一种山区复杂环境低空飞行无人机双目视觉自主避障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无人机上的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顶部开设有安装槽,现有的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安装在无人机上,保证无人机可以对人难以到达的地方对电力系统装置进行检查,电力系统装置尤其容易在雨天等恶劣环境中出现问题,自主避障装置为了拥有更好的感应角度一般会放置在无人机的外侧,这导致了雨水非常容易对自主避障装置的表面进行覆盖使得自主避障装置对周围数据获取能力下降,需要将无人机飞回来进行清理非常的影响效率。

3、为解决上述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应用于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解决了雨水非常容易对自主避障装置的表面进行覆盖使得自主避障装置对周围数据获取能力下降,需要将无人机飞回来进行清理非常的影响效率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包括有无人机主体,固定连接在无人机主体前侧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侧的自主避障器主体,外壳与自主避障器主体之间设置有推动机构,外壳的前侧内部设置有滑动机构;

3、推动机构包括有摆动组件和挤压组件,挤压组件设置在摆动组件的内侧;

4、摆动组件包括有设置在外壳后方内侧的电机,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转动螺纹杆,转动螺纹杆的两侧螺纹旋向相反,转动螺纹杆的外侧螺纹连接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与外壳的连接方式为滑动连接,第一滑块的前侧铰链连接有第一推杆,第一推杆与自主避障器主体的连接方式为铰链连接,自主避障器主体的下方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与外壳的连接方式为滑动连接,外壳的后方内壁上左右上下均开设有第一孔洞,第一孔洞的左侧连通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推板,第一推板的左右宽度小于第一凹槽的左右宽度,第一推板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导向槽,第一导向槽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导向杆,第一导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推板,第二推板与自主避障器主体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第一凹槽的下方连通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的内侧设置有第二滑块,第二滑块与第一推板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

5、优选的,第一导向槽的外观结构为波浪形,且第一导向槽与第一导向杆的配合方式为间隙配合。

6、优选的,第一滑槽的下方宽度大于第一滑槽的上方宽度,且第一滑槽的内侧面与第二滑块的上下侧面贴合,并且第一滑槽的左右宽度小于第二滑块的左右宽度。

7、优选的,第一凹槽的右侧连通有第二孔洞,挤压组件包括有设置在第二孔洞内侧的第三推板,第三推板与第一推板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第三推板的右侧设置有第一挤压板,第一挤压板的内侧设置有第五孔洞,第五孔洞的内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与第三推板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外壳的中间内侧固定有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的前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清洁软布,外壳的中间内壁上开设有第四导向槽,第四导向槽的内侧设置有第四导向杆,第四导向杆与第一挤压板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

8、优选的,第五孔洞的左侧宽度小于第五孔洞的右侧宽度,且第五孔洞的内侧面与第一连接板的内侧面贴合,且第一连接板的厚度大于第一挤压板的厚度。

9、优选的,第四导向槽的外观结构为倾斜直线形,且第四导向槽与第四导向杆的配合方式为间隙配合。

10、优选的,外壳的外侧后方开设有第三孔洞,第三孔洞与外壳的内壁连通,滑动机构包括有设置在第三孔洞内侧的连接杆,连接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四推板,第四推板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导向槽,第二导向槽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导向杆,第二导向杆与自主避障器主体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外壳的外侧前端开设有第四孔洞,第四孔洞的内侧设置有第五推板,第五推板的后侧设置有第二清洁软布,外壳的前侧内壁上连通有第三导向槽,第五推板的内侧设置有第六孔洞,第六孔洞的内侧设置有滑动板,滑动板的下方固定连接有第二挤压板,第二挤压板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三导向杆,第三导向杆设置在第三导向槽的内侧,外壳的下方内壁上连通有放置槽。

11、优选的,第三孔洞的内侧表面与连接杆的外侧表面贴合,且连接杆的外观结构为长方体,并且连接杆与第五推板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

12、优选的,第二导向槽的前侧外观结构为水平直线形,且第二导向槽的后端外观结构为倾斜直线形,并且第二导向槽与第二导向杆的配合方式为间隙配合。

13、优选的,第三导向槽的上端外观结构为圆弧形,且第三导向槽的下端外观结构为垂直直线形,并且第三导向槽与第三导向杆的配合方式为间隙配合。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5、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通过设置有推动机构和滑动机构,使得在自主避障器主体向后侧进行运动时,可以将自主避障器主体上下左右和前侧的雨水清理干净,相对于现有技术,不需要将无人机飞回来进行清理,从而达到了节省时间的目的。

16、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通过设置有推动机构和滑动机构,在自主避障器主体向后侧进行运动时可以将自主避障器主体外侧形成的冰层破开脱落,相对于现有技术,不需要将无人机飞回来进行清理,从而达到了清理过程变得简单的目的。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包括有无人机主体(1),固定连接在无人机主体(1)前侧的外壳(2),设置在外壳(2)内侧的自主避障器主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与自主避障器主体(3)之间设置有推动机构(4),所述外壳(2)的前侧内部设置有滑动机构(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槽(4109)的外观结构为波浪形,且第一导向槽(4109)与第一导向杆(4110)的配合方式为间隙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4112)的下方宽度大于第一滑槽(4112)的上方宽度,且第一滑槽(4112)的内侧面与第二滑块(4113)的上下侧面贴合,并且第一滑槽(4112)的左右宽度小于第二滑块(4113)的左右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4107)的右侧连通有第二孔洞(6),所述挤压组件(42)包括有设置在第二孔洞(6)内侧的第三推板(4201),所述第三推板(4201)与第一推板(4108)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推板(4201)的右侧设置有第一挤压板(4202),所述第一挤压板(4202)的内侧设置有第五孔洞(4203),所述第五孔洞(4203)的内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板(4204),所述第一连接板(4204)与第三推板(4201)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所述外壳(2)的中间内侧固定有第一支撑板(4205),所述第一支撑板(4205)的前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清洁软布(4206),所述外壳(2)的中间内壁上开设有第四导向槽(4207),所述第四导向槽(4207)的内侧设置有第四导向杆(4208),所述第四导向杆(4208)与第一挤压板(4202)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孔洞(4203)的左侧宽度小于第五孔洞(4203)的右侧宽度,且第五孔洞(4203)的内侧面与第一连接板(4204)的内侧面贴合,且第一连接板(4204)的厚度大于第一挤压板(4202)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导向槽(4207)的外观结构为倾斜直线形,且第四导向槽(4207)与第四导向杆(4208)的配合方式为间隙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的外侧后方开设有第三孔洞(7),所述第三孔洞(7)与外壳(2)的内壁连通,所述滑动机构(5)包括有设置在第三孔洞(7)内侧的连接杆(501),所述连接杆(50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四推板(502),所述第四推板(502)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导向槽(503),所述第二导向槽(503)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导向杆(504),所述第二导向杆(504)与自主避障器主体(3)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所述外壳(2)的外侧前端开设有第四孔洞(505),所述第四孔洞(505)的内侧设置有第五推板(506),所述第五推板(506)的后侧设置有第二清洁软布(507),所述外壳(2)的前侧内壁上连通有第三导向槽(508),所述第五推板(506)的内侧设置有第六孔洞(509),所述第六孔洞(509)的内侧设置有滑动板(510),所述滑动板(510)的下方固定连接有第二挤压板(513),所述第二挤压板(513)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三导向杆(511),所述第三导向杆(511)设置在第三导向槽(508)的内侧,所述外壳(2)的下方内壁上连通有放置槽(51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孔洞(7)的内侧表面与连接杆(501)的外侧表面贴合,且连接杆(501)的外观结构为长方体,并且连接杆(501)与第五推板(506)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槽(503)的前侧外观结构为水平直线形,且第二导向槽(503)的后端外观结构为倾斜直线形,并且第二导向槽(503)与第二导向杆(504)的配合方式为间隙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向槽(508)的上端外观结构为圆弧形,且第三导向槽(508)的下端外观结构为垂直直线形,并且第三导向槽(508)与第三导向杆(511)的配合方式为间隙配合。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包括有无人机主体(1),固定连接在无人机主体(1)前侧的外壳(2),设置在外壳(2)内侧的自主避障器主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与自主避障器主体(3)之间设置有推动机构(4),所述外壳(2)的前侧内部设置有滑动机构(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槽(4109)的外观结构为波浪形,且第一导向槽(4109)与第一导向杆(4110)的配合方式为间隙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4112)的下方宽度大于第一滑槽(4112)的上方宽度,且第一滑槽(4112)的内侧面与第二滑块(4113)的上下侧面贴合,并且第一滑槽(4112)的左右宽度小于第二滑块(4113)的左右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4107)的右侧连通有第二孔洞(6),所述挤压组件(42)包括有设置在第二孔洞(6)内侧的第三推板(4201),所述第三推板(4201)与第一推板(4108)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推板(4201)的右侧设置有第一挤压板(4202),所述第一挤压板(4202)的内侧设置有第五孔洞(4203),所述第五孔洞(4203)的内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板(4204),所述第一连接板(4204)与第三推板(4201)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所述外壳(2)的中间内侧固定有第一支撑板(4205),所述第一支撑板(4205)的前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清洁软布(4206),所述外壳(2)的中间内壁上开设有第四导向槽(4207),所述第四导向槽(4207)的内侧设置有第四导向杆(4208),所述第四导向杆(4208)与第一挤压板(4202)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力巡检无人机的自主避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孔洞(4203)的左侧宽度小于第五孔洞(4203)的右侧宽度,且第五孔洞(4203)的内侧面与第一连接板(4204)的内侧面贴合,且第一连接板(4204)的厚度大于第一挤压板(4202)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应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鹏钟志鹏黄书清黄敬峰程颖范显诸葛葳康合敏张冬荣林声凯龚炳伟陈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南平供电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