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载荷引入系统和用于制造载荷引入系统的方法技术方案_技高网

载荷引入系统和用于制造载荷引入系统的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738444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9 12: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载荷引入系统,该载荷引入系统包括空气动力学部件和附接单元。附接单元包括第一附接元件和第二附接元件,第一附接元件和第二附接元件中的每一个具有将附接单元安装至空气动力学部件的蒙皮区段和突出部的安装接口。第一附接元件和第二附接元件经由相应的接触表面彼此接触,并且两个附接元件均具有用于接纳基部单元的联接机构的第一开口。这些第一开口彼此同轴对齐并协作地接纳该联接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进一步涉及一种用于制造载荷引入系统的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空气动力学结构的改进的附接及载荷传递构思。特别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载荷引入系统和一种用于制造载荷引入系统的方法。


技术介绍

1、空气动力学系统的部件之间的载荷传递是此类系统的设计过程期间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例如,强度要求、低的制造/组装成本以及可靠且稳定的制造/组装过程是设计过程期间必须应对的重要方面。在设计对应的部件时,可以分析和优化经过这些部件的载荷路径,以避免部件结构内的某些区域中的载荷峰值。此类载荷峰值经常出现在将部件彼此联接的紧固元件(如螺栓)处。特别地,当将部件彼此联接时,螺栓内部可能会出现高拉伸力。

2、ep 3 575 206a1描述了一种用于在缩回位置与伸出位置之间驱动襟翼布置的系统、一种具有这种系统的机翼、以及一种飞行器。

3、ep 2 578 489a2描述了一种用于具有后缘襟翼的飞行器机翼的襟翼支撑结构。襟翼支撑结构包括襟翼支撑梁和驱动单元,该襟翼支撑梁包括空气动力学整流罩,该驱动单元包括通用支撑结构,该通用支撑结构可旋转地接纳连接至驱动臂的驱动轴,以用于移动后缘襟翼。通用支撑结构还形成襟翼支撑梁的一部分并支撑该空气动力学整流罩。


技术实现思路

1、可以将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视为改进用于空气动力学结构的附接单元内的载荷传递。

2、提供了根据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所述的系统和方法。根据从属权利要求和以下描述,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实施例是清楚的。

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载荷引入系统。该载荷引入系统包括空气动力学部件,该空气动力学部件具有带有空气动力学外表面的蒙皮区段和从蒙皮区段的空气动力学外表面延伸的突出部。该载荷引入系统进一步包括附接单元,该附接单元用于将空气动力学部件可移动地联接到基部单元。附接单元包括第一附接元件和第二附接元件,第一附接元件和第二附接元件中的每一个具有安装接口,该安装接口被配置成将附接单元安装到空气动力学部件的蒙皮区段和突出部。此外,第一附接元件和第二附接元件中的每一个具有接触表面,其中第一附接元件的接触表面和第二附接元件的接触表面在附接单元的组装状态下彼此接触、例如彼此压靠。第一附接元件和第二附接元件中的每一个均具有用于接纳基部单元的联接机构的第一开口。在附接单元的组装状态下,第一附接元件的第一开口和第二附接元件的第一开口彼此同轴对齐,使得第一附接元件的第一开口和第二附接元件的第一开口元件协作地接纳基部单元的联接机构。

4、本专利技术的载荷引入系统提供了空气动力学部件到基部系统的附接,同时通过这种附接来提供两个独立的载荷路径。特别地,实现了延伸穿过附接单元的载荷路径的加倍,从而改进了空气动力学部件与基部系统之间的载荷传递的冗余度。对于本专利技术构思,空气动力学部件与基部系统之间的第一载荷路径将延伸穿过第一附接元件,并且空气动力学部件与基部系统之间的第二载荷路径将延伸穿过第二附接元件。

5、在示例中,这两个载荷路径彼此独立并且不互相影响,使得经过第一附接元件并且在空气动力学部件与基部系统之间的载荷传递将不会影响第二附接元件内的载荷传递。

6、本专利技术的载荷引入系统可以是飞行器系统的一部分。例如,载荷引入系统是机械装置,该机械装置被配置成将空气动力学部件、特别是可移动件(如襟翼、缝翼、前缘高升力装置、副翼、扰流板、襟副翼、竖直安定面和水平安定面、升降舵、方向舵或门)安装至对应的基部系统。

7、在下文中,载荷引入系统将主要被描述为用于将飞行器襟翼附接到并且将其载荷传递到飞行器机翼。然而,应当理解,载荷引入系统还可以用于其他技术应用或用于附接任何其他的上述示例性空气动力学部件。

8、空气动力学部件可以包括一体制造的单件结构。例如,空气动力学部件可以包括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材料或由其组成。特别地,如果空气动力学部件是襟翼部件,则其可以被设计成形成多单元襟翼设计。如下文将解释的,用于空气动力学部件的这种襟翼设计可以附加地包括从空气动力学部件的外表面延伸的一个或多个载荷引入突出部,例如翅片状突出部。此类突出部还可以由cfrp材料制成和/或可以充当空气动力学部件上的至少部分地接收来自附接单元的载荷传递的载荷引入特征。

9、在组装状态下包括安装至彼此的第一附接元件和第二附接元件的附接单元可以是支架或支架状结构。特别地,附接单元可以在一个或多个连接区域处安装到空气动力学部件的外表面上。

10、第一附接元件具有其自己的安装接口,该安装接口将第一附接元件安装至空气动力学部件、特别是安装至空气动力学部件的蒙皮区段和突出部。该安装接口可以包括附加的紧固元件(如铆钉、螺钉或螺栓),以将第一附接元件安装到空气动力学部件的外表面和突出部。类似地,第二附接元件具有其自己的安装接口,该安装接口将第二附接元件安装至空气动力学部件、特别是安装至空气动力学部件的蒙皮区段和突出部。该安装接口可以包括附加的紧固元件(如铆钉、螺钉或螺栓),以将第二附接元件安装到空气动力学部件的外表面和突出部。可能的是,第一附接元件和第二附接元件的安装接口各自包括形状配合连接或材料结合(如焊接接头或粘合接头等),以将相应的附接元件联接至空气动力学部件。

11、第一附接元件具有可以以完全平坦表面的形式存在的接触表面。类似地,第二附接元件具有也可以以完全平坦表面的形式存在的接触表面。当附接单元处于组装状态下时,这两个接触表面例如以其整个平坦表面彼此接触。特别地,可以使用紧固元件将这两个附接元件彼此紧固,从而将相应的接触表面彼此压靠。

12、第一附接元件和第二附接元件可以是彼此组装的铣削部分。例如,附接元件可以是金属部分。然而,附接元件可以包括其他材料或由其他材料构成,如例如纤维增强材料等。

13、第一附接元件和第二附接元件均具有第一开口(本文中也称为凸耳),该第一开口用于接纳基部单元的联接机构。第一附接元件的第一开口可以是延伸穿过第一附接元件的洞或孔。在示例中,第一附接元件的第一开口可以延伸穿过第一附接元件的接触表面。第二附接单元的第一开口也可以是延伸穿过第二附接元件的洞或孔。在示例中,第二附接单元的第一开口可以延伸穿过第二附接元件的接触表面。

14、在附接单元的组装状态下,两个第一开口彼此同轴对齐。另外,这两个开口在组装状态下布置成彼此直接相邻,即彼此没有轴向距离。由于这些第一开口可以具有相同的尺寸、特别是相同的直径,因此它们呈现为用于接纳基部单元的联接机构的单一开口或凸耳,但相应的开口分别在不同的元件内(即,在第一附接元件和第二附接元件内)延伸。

15、经过第一附接元件的主载荷传递可以发生在第一附接元件的位于第一附接元件的第一开口与安装接口之间的结构内。经过第二附接元件的主载荷传递可以发生在第二附接元件的位于第二附接元件的第一开口与安装接口之间的结构内。因此,载荷传递可以经由这些附接元件的安装接口传递并传递到蒙皮区段和突出部中,因为两个附接元件均经由相应的安装接口被安装至蒙皮区段和突出部。

16、根据实施例,第一附接元件和第二附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载荷引入系统(1),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14.一种飞行器(100),所述飞行器包括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15.一种用于制造载荷引入系统(1)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载荷引入系统(1),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载荷引入系统(1),

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奥利弗·塞亚克卡特林·施图贝
申请(专利权)人:空中客车德国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