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大梁带成型预缠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大梁带成型预缠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725556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9 1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梁带成型预缠绕装置,包括:底板,其顶端面上由一侧向另一侧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平面、倾斜面和第二平面,第一平面上靠近倾斜面低端的位置设有第一主定位基准衬套,第二平面上设置有用于缠绕并固定预浸布一端的第一缠绕芯柱,第一平面、倾斜面、第二平面上以第一主定位基准衬套的中心为起点依次印刻有多个坐标刻度线;第一下芯模块,其套设在第一主定位基准衬套上;第一上压块,其可拆卸连接在第一下芯模块的顶端面上;压紧盘,压紧盘活动设置在第二平面上靠近倾斜面高端的位置处,且压紧盘的外圆面为侧向定位基准面。该装置能够模拟出大梁带各层预浸布在模具中的真实位置和状态,为大梁带在桨叶制作中提供理论设计依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飞机制造,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大梁带成型预缠绕装置


技术介绍

1、复合材料螺旋桨桨叶在模压成型过程中内部填充材料的尺寸非常重要,大梁带作为螺旋桨桨叶内部的主要承力零部件,其长度尺寸直接影响叶片能承受的拉力强度和叶片外观。大梁带由若干层预浸布300经过裁剪并缠绕后放入模具中模压成型,而大梁带传统的裁剪方式是通过计算大梁带每层材料的理论长度进行预裁剪,但实际受缠绕拉力和模具型腔挤压的影响,大梁带材料会有一定程度变形,因此,大梁带在模具中缠绕后的实际长度与理论长度并不一致,进而使得大梁带在模具中弯曲压缩产生褶皱变形之后造成总长度缩短,使得大梁带实际上无法延伸到叶尖理论位置,进而降低了桨叶的机械性能。

2、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以模拟大梁带在模具中的受力情况并裁剪长度,并可模拟大梁带在模具中的实际缠绕状态,使得大梁带能够实际上延伸到叶尖理论位置,保证桨叶的机械性能,同时具有定位、观察大梁带各层预浸布截断位置功能,以能够模拟出大梁带各层预浸布在模具中的真实位置和状态,为大梁带在桨叶制作中提供理论设计依据的大梁带成型预缠绕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以模拟大梁带在模具中的受力情况并裁剪长度,并可模拟大梁带在模具中的实际缠绕状态,使得大梁带能够实际上延伸到叶尖理论位置,保证桨叶的机械性能,同时具有定位、观察大梁带各层预浸布截断位置功能,以能够模拟出大梁带各层预浸布在模具中的真实位置和状态,为大梁带在桨叶制作中提供理论设计依据的大梁带成型预缠绕装置。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大梁带成型预缠绕装置,包括:

4、底板,所述底板顶端面上由一侧向另一侧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平面、与模具内腔形状适配且斜向上倾斜的倾斜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上靠近所述倾斜面低端的位置设有第一主定位基准衬套,所述第二平面上设置有用于缠绕并固定预浸布一端的第一缠绕芯柱,所述第一平面、所述倾斜面、所述第二平面上以所述第一主定位基准衬套的中心为起点依次印刻有多个用于表示各层预浸布截断位置的坐标刻度线,各层预浸布另一端分别延伸至对应的所述坐标刻度线位置处;

5、第一下芯模块,所述第一下芯模块底端面适配且贴合在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倾斜面上,所述第一下芯模块上开设有套孔,所述套孔套设在所述第一主定位基准衬套上,第一下芯模块的形状与第一大梁带的第一回绕段形状适配,各层预浸布均回绕于所述第一下芯模块上;

6、第一上压块,所述第一上压块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一下芯模块的顶端面上,且与预浸布顶端面压接;

7、压紧盘,所述压紧盘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平面上靠近所述倾斜面高端的位置处,且所述压紧盘的外圆面为侧向定位基准面,所述侧向定位基准面与预浸布一侧压接。

8、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公开提供了一种大梁带成型预缠绕装置,使用时,将第一层预浸布的一端固定在第一缠绕芯柱上,然后将第一层预浸布的另一端绕过第一下芯模块并转回第一缠绕芯柱方向,然后调整压紧盘的位置,使其上的侧向定位基准面推动第一层预浸布,使第一层预浸布压在第一上压块的下方,进而使第一层预浸布在第一下芯模块位置处的形状与第一回绕段的形状相同,这样便于第一层预浸布在第一上压块的压力下能够压缩产生褶皱变形,更能模拟第一层预浸布在模具中受模具腔对其弯曲压缩力而产生褶皱变形之后的状态,然后将第一层预浸布的另一端手动拉紧或者固定到另一个第一缠绕芯柱上,然后根据第一层预浸布需要到达的预定位置即某个坐标刻度线位置处,根据该刻度将第一层预浸布截断;之后将第二层预浸布置于第一层预浸布的外侧,并将第二层预浸布的一端固定在第一缠绕芯柱上,然后将第二层预浸布的另一端绕过第一下芯模块并转回第一缠绕芯柱方向,然后调整压紧盘的位置,使其上的侧向定位基准面推动第二层预浸布,使第二层预浸布压在第一上压块的下方,进而使第二层预浸布在第一下芯模块位置处的形状与第一回绕段的形状相同,这样便于第二层预浸布在第一上压块的压力下能够压缩产生褶皱变形,更能模拟第二层预浸布在模具中受模具腔对其弯曲压缩力而产生褶皱变形之后的状态,之后将第二层预浸布的另一端手动拉紧或者固定到另一个第一缠绕芯柱上,然后根据第二层预浸布需要到达的预定位置即某个坐标刻度线位置处,根据该刻度将第二层预浸布截断;重复上述操作,即可将多层预浸布缠绕在该装置上。因此,该装置可以模拟大梁带在模具中的受力情况并裁剪长度,并可模拟大梁带在模具中的实际缠绕状态,使得大梁带能够实际上延伸到叶尖理论位置,保证桨叶的机械性能,同时具有定位、观察大梁带各层预浸布截断位置功能,以能够模拟出大梁带各层预浸布在模具中的真实位置和状态,为大梁带在桨叶制作中提供理论设计依据。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平面上靠近所述倾斜面低端的位置开设有主定位基准孔,所述第一主定位基准衬套底端插接在所述主定位基准孔上。

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易于第一主定位基准衬套在底板上的拆装。

11、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紧固螺钉,所述第一上压块上开设有螺钉穿设孔,所述第一紧固螺钉穿设所述螺钉穿设孔、所述第一主定位基准衬套与所述主定位基准孔螺接固定。

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一紧固螺钉,易于第一上压块的快速拆装。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定位基准衬套顶端露出所述套孔,所述第一上压块底端面上开设有与所述螺钉穿设孔同轴布置的定位圆形槽,所述定位圆形槽插接在所述第一主定位基准衬套顶端上。

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安装第一上压块时,定位圆形槽插接在第一主定位基准衬套顶端,这样便于第一上压块的预定位安装,然后在上紧第一紧固螺钉即可,这样便于第一上压块的快速定位安装。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平面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缠绕芯柱底端与所述安装孔插接或螺纹连接。

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利于第一缠绕芯柱的拆装。

1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缠绕芯柱包括:

18、安装柱,所述安装柱底端与所述安装孔插接或螺纹连接;

19、缠绕柱,所述缠绕柱底端与所述安装柱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缠绕柱顶端开设有用于固定预浸布一端的开槽。

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预浸布一端夹在开槽内,然后在缠绕柱外周缠绕2-3圈即可将预浸布的一端稳固在第一缠绕芯柱上。

2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平面上靠近所述倾斜面高端的位置分别开设有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钉孔,所述压紧盘上开设有定位孔和弧形导向孔,所述定位孔位于所述弧形导向孔的内凹侧,且靠近所述压紧盘的外缘设置;还包括定位螺钉和导向螺钉,所述定位螺钉穿设所述定位孔与所述第一螺纹孔螺接固定,所述导向螺钉穿设所述弧形导向孔与所述第二螺钉孔螺接固定。

2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便于压紧盘只能沿着弧形导向孔移动,使得压紧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梁带成型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梁带成型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11)上靠近所述倾斜面(12)低端的位置开设有主定位基准孔(111),所述第一主定位基准衬套(2)底端插接在所述主定位基准孔(11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梁带成型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紧固螺钉(7),所述第一上压块(5)上开设有螺钉穿设孔(51),所述第一紧固螺钉(7)穿设所述螺钉穿设孔(51)、所述第一主定位基准衬套(2)与所述主定位基准孔(111)螺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大梁带成型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定位基准衬套(2)顶端露出所述套孔(41),所述第一上压块(5)底端面上开设有与所述螺钉穿设孔(51)同轴布置的定位圆形槽(52),所述定位圆形槽(52)插接在所述第一主定位基准衬套(2)顶端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大梁带成型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面(13)上开设有安装孔(131),所述第一缠绕芯柱(3)底端与所述安装孔(131)插接或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大梁带成型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缠绕芯柱(3)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1-4、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大梁带成型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面(13)上靠近所述倾斜面(12)高端的位置分别开设有第一螺纹孔(132)和第二螺钉孔(133),所述压紧盘(6)上开设有定位孔(62)和弧形导向孔(63),所述定位孔(62)位于所述弧形导向孔(63)的内凹侧,且靠近所述压紧盘(6)的外缘设置;还包括定位螺钉(8)和导向螺钉(9),所述定位螺钉(8)穿设所述定位孔(62)与所述第一螺纹孔(132)螺接固定,所述导向螺钉(9)穿设所述弧形导向孔(63)与所述第二螺钉孔(133)螺接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4、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大梁带成型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面(13)上刻印有与所述第一大梁带(100)形状相同的理论外形刻线(134),所述理论外形刻线(134)的起始点与所述第一下芯模块(4)的前端衔接,所述理论外形刻线(134)的终点与相应的所述坐标刻度线(101)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1-4、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大梁带成型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坐标刻度线(101)的范围为Z0-Z459.7,所述坐标刻度线(101)的Z0-Z80之间的区域与模具的上、下蒙皮曲线形状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4、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大梁带成型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主定位基准衬套(2)形状形同的第二主定位基准衬套(10)、与第二大梁带(200)的第二回绕段(2001)形状适配的第二下芯模块(14)、第二上压块(15)、与所述第一缠绕芯柱(3)形状相同的第二缠绕芯柱(16),所述第二主定位基准衬套(10)设置在所述第一平面(11)上靠近所述倾斜面(12)低端的位置,且位于第一主定位基准衬套(2)的一侧,所述第二下芯模块(14)套设在所述第二主定位基准衬套(10)上,所述第二上压块(15)通过第二紧固螺钉(17)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二下芯模块(14)的顶端面上,所述第二缠绕芯柱(16)设置在所述第二平面(13)上且位于所述第一缠绕芯柱(3)的一侧。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梁带成型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梁带成型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11)上靠近所述倾斜面(12)低端的位置开设有主定位基准孔(111),所述第一主定位基准衬套(2)底端插接在所述主定位基准孔(11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梁带成型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紧固螺钉(7),所述第一上压块(5)上开设有螺钉穿设孔(51),所述第一紧固螺钉(7)穿设所述螺钉穿设孔(51)、所述第一主定位基准衬套(2)与所述主定位基准孔(111)螺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大梁带成型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定位基准衬套(2)顶端露出所述套孔(41),所述第一上压块(5)底端面上开设有与所述螺钉穿设孔(51)同轴布置的定位圆形槽(52),所述定位圆形槽(52)插接在所述第一主定位基准衬套(2)顶端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大梁带成型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面(13)上开设有安装孔(131),所述第一缠绕芯柱(3)底端与所述安装孔(131)插接或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大梁带成型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缠绕芯柱(3)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1-4、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大梁带成型预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面(13)上靠近所述倾斜面(12)高端的位置分别开设有第一螺纹孔(132)和第二螺钉孔(133),所述压紧盘(6)上开设有定位孔(62)和弧形导向孔(63),所述定位孔(62)位于所述弧形导向孔(63)的内凹侧,且靠近所述压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杰徐桐裴珊珊韩东华马新伟张凤蔚李志忠张梦晓单丽萍
申请(专利权)人:惠阳航空螺旋桨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