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720736 阅读: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9 12:46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在高度方向上排成两排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且第一、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反向排布设置,所述第一端子和与其在高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二端子一体相连构成连体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沿前后方向将其贯穿形成的若干端子槽及将端子槽分隔成上、下两排的横向壁,每一连体端子具有将所述横向壁的上、下侧夹持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夹持臂及将所述一对夹持臂的后部相连的连接部,每一所述夹持臂在其靠近横向壁的一侧设有与所述横向壁相固持的干涉部。本技术电连接器结构稳固、制作工艺均较为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1、随着电子行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的体积更是沿着越来越轻薄、短小的趋势发展,这也就要求电子产品的零组件尺寸越来越小,而连接器行业更是首当其冲。

2、由于要求新一代usb type-c连接器的尺寸更小,这导致对机械性能要求更好,产品设计难度更高。为了面向更轻薄、更纤细的设备,并保证产品结构的可靠性,各大厂家纷纷推出相应的结构设计。

3、现有的usb type-c插头连接器在采用组装式端子时,通常会将导电端子制作成上下连体式,此时,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的定位变得较为困难,并且导电端子一旦干涉固定之后其无法再有变形空间,进而导致电路板或对接舌板的插接也变得较不顺畅,若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又会导致制程工艺复杂且成本较高。

4、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稳固、制作方便的电连接器。

2、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在高度方向上排成两排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且第一、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反向排布设置,所述第一端子和与其在高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二端子一体相连构成连体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沿前后方向将其贯穿形成的若干端子槽及将所述端子槽分隔成上、下两排的横向壁,每一所述连体端子具有将所述横向壁的上、下侧夹持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夹持臂及将所述一对夹持臂的后部相连的连接部,每一所述夹持臂在其靠近所述横向壁的一侧设有与所述横向壁相固持的干涉部。

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部分所述连体端子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接触部及相对设置的一对焊接部、另一部分所述连体端子具有一个接触部和一个焊接部。

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第二端子均包括一对接地端子和一对电源端子,所述一对接地端子分别位于第一端子或第二端子的最外侧,所述电源端子位于邻近的所述接地端子的内侧,由所述接地端子构成的所述连体端子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接触部和一对焊接部,由所述电源端子构成的所述连体端子也具有一对接触部和一对焊接部。

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地端子和电源端子中的每一根导电端子还具有自所述夹持臂向前延伸形成的弹性接触臂,所述接触臂具有朝向所述横向壁突伸以与其相抵接的抵持部。

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第二端子均还包括位于所述一对电源端子之间的至少一根信号端子,由所述信号端子构成的所述连体端子仅具有一个所述接触部和一个焊接部。

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由所述信号端子构成的同一所述连体端子中,仅有其中一根信号端子设有所述接触部和焊接部、另一根信号端子不具有接触部和焊接部。

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信号端子在高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缘与所述绝缘本体之间留有间隙。

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连体端子还具有自所述固定部向后延伸形成的一对后凸臂,所述导电端子的焊接部自所述后凸臂向后延伸形成。

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部分所述导电端子还设有自所述后凸臂向后延伸形成的尾部,所述尾部在其靠近电路板的一侧的凸设有所述焊接部、在其远离电路板的一侧凸设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向前抵挡于所述绝缘本体后侧的止挡面。

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后凸臂设有朝向所述电连接器的电路板突出形成以将所述电路板夹持的夹持部。

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电连接器通过将上、下排导电端子相连构成连体端子,在连体端子上设置将绝缘本体的横向壁的上、下侧夹持的固定部,通过固定部的夹持臂来与横向壁的上下侧进行干涉,从而实现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之间的简单组装以及可靠固定,从而使得电连接器的结构稳固且制作工艺较为简单,可降低制程和模具零件成本,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和模具稳定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在高度方向上排成两排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且第一、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反向排布设置,所述第一端子和与其在高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二端子一体相连构成连体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沿前后方向将其贯穿形成的若干端子槽及将所述端子槽分隔成上、下两排的横向壁,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连体端子具有将所述横向壁的上、下侧夹持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夹持臂及将所述一对夹持臂的后部相连的连接部,每一所述夹持臂在其靠近所述横向壁的一侧设有与所述横向壁相固持的干涉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部分所述连体端子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接触部及相对设置的一对焊接部、另一部分所述连体端子具有一个接触部和一个焊接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均包括一对接地端子和一对电源端子,所述一对接地端子分别位于第一端子或第二端子的最外侧,所述电源端子位于邻近的所述接地端子的内侧,由所述接地端子构成的所述连体端子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接触部和一对焊接部,由所述电源端子构成的所述连体端子也具有一对接触部和一对焊接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和电源端子中的每一根导电端子还具有自所述夹持臂向前延伸形成的弹性接触臂,所述接触臂具有朝向所述横向壁突伸以与其相抵接的抵持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均还包括位于所述一对电源端子之间的至少一根信号端子,由所述信号端子构成的所述连体端子仅具有一个所述接触部和一个焊接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由所述信号端子构成的同一所述连体端子中,仅有其中一根信号端子设有所述接触部和焊接部、另一根信号端子不具有接触部和焊接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端子在高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缘与所述绝缘本体之间留有间隙。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连体端子还具有自所述固定部向后延伸形成的一对后凸臂,所述导电端子的焊接部自所述后凸臂向后延伸形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部分所述导电端子还设有自所述后凸臂向后延伸形成的尾部,所述尾部在其靠近电路板的一侧的凸设有所述焊接部、在其远离电路板的一侧凸设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向前抵挡于所述绝缘本体后侧的止挡面。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后凸臂设有朝向所述电连接器的电路板突出形成以将所述电路板夹持的夹持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在高度方向上排成两排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且第一、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反向排布设置,所述第一端子和与其在高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二端子一体相连构成连体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沿前后方向将其贯穿形成的若干端子槽及将所述端子槽分隔成上、下两排的横向壁,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连体端子具有将所述横向壁的上、下侧夹持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夹持臂及将所述一对夹持臂的后部相连的连接部,每一所述夹持臂在其靠近所述横向壁的一侧设有与所述横向壁相固持的干涉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部分所述连体端子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接触部及相对设置的一对焊接部、另一部分所述连体端子具有一个接触部和一个焊接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均包括一对接地端子和一对电源端子,所述一对接地端子分别位于第一端子或第二端子的最外侧,所述电源端子位于邻近的所述接地端子的内侧,由所述接地端子构成的所述连体端子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接触部和一对焊接部,由所述电源端子构成的所述连体端子也具有一对接触部和一对焊接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和电源端子中的每一根导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茆玉龙胡兵波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