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静侧触头组件及隔离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720473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9 12:46
本技术涉及高压开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静侧触头组件及隔离开关。静侧触头组件包括静主触头和设置在静主触头的插接腔一侧的第一屏蔽,第一屏蔽上设有屏蔽引弧头,屏蔽引弧头的内径大于待穿过动侧触头组件的外径而使动侧触头组件在穿过第一屏蔽时与屏蔽引弧头之间形成间隙,屏蔽引弧头与动侧触头组件的最小间距不大于第一屏蔽与动侧触头组件的最小间距,屏蔽引弧头具有在动侧触头组件分合闸过程中对其进行引弧的引弧面。在动侧触头组件分合闸过程中,动侧触头组件始终不会与静侧触头组件的屏蔽引弧头发生接触,屏蔽引弧头不会对动侧触头组件的运动造成任何阻力,因此可以大大减小操作机构的操作功,有效降低成本,提高隔离开关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高压开关,尤其涉及一种静侧触头组件及隔离开关


技术介绍

1、随着gis设备在电力系统的大量应用,隔离开关分合空载母线等操作时触头间隙会发生多次击穿而形成快速瞬态过电压(vfto)。vfto上升陡度大,幅值高,可达到3p.u,特别是在超特高压的800/1100kv电压等级中,高的过电压必然对绝缘性能要求更高,使绝缘设计难度及成本大大提高,同时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特高压gis中必须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来抑制vfto。

2、授权公告号为cn101154530b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抑制高压隔离开关瞬态过电压的触头装置,该触头装置包括静主触头、静侧支架、电阻器、上屏蔽罩和下屏蔽罩等部件,静侧支架固定在下屏蔽罩上,与静主触头构成隔离开关主回路,电阻器连接在上、下屏蔽罩之间,上屏蔽罩上连接有电阻触头,电阻触头、上屏蔽罩、电阻器、下屏蔽罩以及静侧支架构成电阻回路。隔离开关合闸过程中动主触头向下运动,动侧部件和静侧支架之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值时动主触头和电阻触头发生击穿,击穿瞬间电流通过电阻回路,由于存在电阻器,降低了击穿时产生的瞬态过电压,当动主触头继续向下运动至与电阻触头接触后,电位差为零,电弧熄灭,继续向下运动,插入静主触头,完成合闸动作;分闸过程中动主触头向上运动,动主触头首先与静主触头分离,在没有与电阻触头分离之前电位差为零,当动主触头与电阻触头分离时,动侧部件和静侧支架之间存在电位差,产生电弧击穿,击穿瞬间电流通过电阻回路,由于存在电阻器,降低了击穿时产生的瞬态过电压,动主触头继续向上运动,当动主触头和静主触头达到足够的绝缘距离后不再产生电弧击穿,动主触头到达分闸位置后完成分闸操作。

3、现有隔离开关的触头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动主触头与静侧的电阻触头为接触式导通,合闸过程中动主触头在运动一段距离后就会与电阻触头接触导通,接触后动主触头继续向下运动直至到达合闸位置,该过程中动主触头始终与电阻触头接触摩擦,分闸过程中动主触头在开始一段行程内都与电阻触头保持接触摩擦状态,在后面一段行程内才与电阻触头分离,也就是说,分合闸过程中动主触头都会有一段行程是与电阻触头保持接触摩擦的,电阻触头会对动主触头的运动造成一定阻力,而动主触头是由操作机构带动进行运动,这就导致操作机构需要输出更大的操作功,从而导致成本增加,而且动主触头运动过程中与电阻触头摩擦,不可避免会产生异物,进而影响隔离开关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静侧触头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隔离开关分合闸时静侧触头装置的电阻触头对动主触头运动造成摩擦阻力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隔离开关,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隔离开关分合闸时静侧触头装置的电阻触头与动主触头发生摩擦而导致操作机构的输出功增大且影响开关可靠性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静侧触头组件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静侧触头组件,包括静主触头和设置在静主触头的插接腔一侧的第一屏蔽,第一屏蔽上设有可供动侧触头组件穿过的屏蔽引弧头,屏蔽引弧头的内径大于待穿过动侧触头组件的外径而使动侧触头组件在穿过第一屏蔽时与屏蔽引弧头之间形成间隙,屏蔽引弧头与动侧触头组件的最小间距不大于第一屏蔽与动侧触头组件的最小间距,屏蔽引弧头具有在动侧触头组件分合闸过程中对其进行引弧的引弧面。

4、有益效果: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静侧触头组件,通过在静主触头的插接腔一侧的第一屏蔽上设置可供动侧触头组件穿过的屏蔽引弧头,使屏蔽引弧头的内径大于待穿过动侧触头组件的外径而使动侧触头组件在穿过第一屏蔽时与屏蔽引弧头之间形成间隙,动侧触头组件由操作机构带动运动,在动侧触头组件分合闸过程中,动侧触头组件始终不会与静侧触头组件的屏蔽引弧头发生接触,屏蔽引弧头不会对动侧触头组件的运动造成任何阻力,因此可以大大减小操作机构的操作功,有效降低成本;由于屏蔽引弧头与动侧触头组件的最小间距不大于第一屏蔽与动侧触头组件的最小间距,因此能够保证在动侧触头组件分合闸过程中动侧触头组件对第一屏蔽上的屏蔽引弧头放电而不会对第一屏蔽放电,对第一屏蔽起到一定保护作用;此外,由于动侧触头组件运动过程中不会与静侧触头组件的屏蔽引弧头发生接触摩擦,避免了摩擦产生异物,因此提高了隔离开关可靠性。

5、进一步地,所述屏蔽引弧头为不锈钢引弧头。

6、有益效果:不锈钢引弧头的耐烧蚀性能较好,能够满足引弧需求,保证可靠性。

7、进一步地,第一屏蔽上设有沉台,屏蔽引弧头固定安装在沉台上,屏蔽引弧头的背向沉台的一侧端面凸出于第一屏蔽的表面,屏蔽引弧头的背向沉台的一侧端面构成所述引弧面。

8、有益效果:屏蔽引弧头在装配时需要尽可能保证其与动侧触头组件的对中性,才能保证动侧触头组件在运动过程中不会与屏蔽引弧头发生接触,在第一屏蔽上设置沉台,将屏蔽引弧头固定安装在沉台上,沉台能够对屏蔽引弧头的安装位置起到一定定位作用,避免屏蔽引弧头位置偏离过多,将屏蔽引弧头放置在沉台上后只需要对屏蔽引弧头的位置进行微调即可完成固定装配,这样装配后的装配误差在允许误差范围内,能够保证屏蔽引弧头与动侧触头组件的对中性满足使用要求,而且使屏蔽引弧头装配更方便;屏蔽引弧头的背向沉台的一侧端面凸出于第一屏蔽的表面而构成引弧面,使得屏蔽引弧头结构简单,引弧可靠。

9、进一步地,屏蔽引弧头与沉台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屏蔽引弧头上设有螺纹盲孔,螺栓穿过沉台的一端螺纹连接在螺纹盲孔内。

10、有益效果:屏蔽引弧头与沉台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装配方便,连接可靠,且便于屏蔽引弧头更换;螺栓穿过沉台的一端螺纹连接在螺纹盲孔内,能够避免螺栓端部露出屏蔽引弧头而形成尖端部位,进一步提高屏蔽效果。

11、进一步地,第一屏蔽的内侧设有第三屏蔽,第三屏蔽与屏蔽引弧头和/或第一屏蔽导电固连,所述螺栓的头部处于第三屏蔽的内侧,屏蔽引弧头与动侧触头组件的最小间距不大于第三屏蔽与动侧触头组件的最小间距。

12、有益效果:通过在第一屏蔽的内侧设置第三屏蔽,且使第三屏蔽与屏蔽引弧头和/或第一屏蔽导电固连而将第三屏蔽、屏蔽引弧头、第一屏蔽三者电性导通,同时使屏蔽引弧头与动侧触头组件的最小间距不大于第三屏蔽与动侧触头组件的最小间距,由此保证在动侧触头组件分合闸过程中动侧触头组件对屏蔽引弧头放电而不会对第三屏蔽放电,通过第三屏蔽将螺栓的头部罩设在内,进一步提高屏蔽效果。

13、进一步地,屏蔽引弧头的朝向沉台的一端设有安装面,第三屏蔽安装在该安装面上且与屏蔽引弧头导电固连。

14、有益效果:屏蔽引弧头的安装面能够对第三屏蔽的安装位置起到一定定位作用,使第三屏蔽与屏蔽引弧头具有较好的对中性,进而保证第三屏蔽与动侧触头组件的对中性,使动侧触头组件运动过程中不与第三屏蔽发生接触摩擦,避免第三屏蔽对动侧触头组件运动造成阻力。

15、进一步地,第三屏蔽与屏蔽引弧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三屏蔽将螺栓的头部罩设在内部。...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静侧触头组件,包括静主触头(101)和设置在静主触头(101)的插接腔一侧的第一屏蔽(106),第一屏蔽(106)上设有可供动侧触头组件(3)穿过的屏蔽引弧头(107),其特征在于:屏蔽引弧头(107)的内径大于待穿过动侧触头组件(3)的外径而使动侧触头组件(3)在穿过第一屏蔽(106)时与屏蔽引弧头(107)之间形成间隙,屏蔽引弧头(107)与动侧触头组件(3)的最小间距不大于第一屏蔽(106)与动侧触头组件(3)的最小间距,屏蔽引弧头(107)具有在动侧触头组件(3)分合闸过程中对其进行引弧的引弧面(10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侧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引弧头(107)为不锈钢引弧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侧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屏蔽(106)上设有沉台(110),屏蔽引弧头(107)固定安装在沉台(110)上,屏蔽引弧头(107)的背向沉台(110)的一侧端面凸出于第一屏蔽(106)的表面,屏蔽引弧头(107)的背向沉台的一侧端面构成所述引弧面(10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侧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屏蔽引弧头(107)与沉台(110)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屏蔽引弧头(107)上设有螺纹盲孔,螺栓穿过沉台(110)的一端螺纹连接在螺纹盲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静侧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屏蔽(106)的内侧设有第三屏蔽(108),第三屏蔽(108)与屏蔽引弧头(107)和/或第一屏蔽(106)导电固连,所述螺栓的头部处于第三屏蔽(108)的内侧,屏蔽引弧头(107)与动侧触头组件(3)的最小间距不大于第三屏蔽(108)与动侧触头组件(3)的最小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静侧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屏蔽引弧头(107)的朝向沉台(110)的一端具有安装面(111),第三屏蔽(108)安装在该安装面(111)上且与屏蔽引弧头(107)导电固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静侧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三屏蔽(108)与屏蔽引弧头(107)通过螺栓(112)固定连接,第三屏蔽(108)将螺栓(112)的头部罩设在内部。

8.隔离开关,包括壳体(5)和安装在壳体(5)内的动侧触头组件(3)、静侧触头组件(1),其特征在于:静侧触头组件为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静侧触头组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静侧触头组件,包括静主触头(101)和设置在静主触头(101)的插接腔一侧的第一屏蔽(106),第一屏蔽(106)上设有可供动侧触头组件(3)穿过的屏蔽引弧头(107),其特征在于:屏蔽引弧头(107)的内径大于待穿过动侧触头组件(3)的外径而使动侧触头组件(3)在穿过第一屏蔽(106)时与屏蔽引弧头(107)之间形成间隙,屏蔽引弧头(107)与动侧触头组件(3)的最小间距不大于第一屏蔽(106)与动侧触头组件(3)的最小间距,屏蔽引弧头(107)具有在动侧触头组件(3)分合闸过程中对其进行引弧的引弧面(10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侧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引弧头(107)为不锈钢引弧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侧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屏蔽(106)上设有沉台(110),屏蔽引弧头(107)固定安装在沉台(110)上,屏蔽引弧头(107)的背向沉台(110)的一侧端面凸出于第一屏蔽(106)的表面,屏蔽引弧头(107)的背向沉台的一侧端面构成所述引弧面(10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侧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屏蔽引弧头(107)与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启刘旭卢鹏杨春月王丽娟王磊刘斯腾随祥旭王保刚张锐常克歌王志彪张建周徐凯刘佳春司惟朱秉哲彭壮壮聂广浩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