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升降自动变形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711307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9 12:40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升降自动变形座椅,包括座椅组件和剪叉梁组件,座椅组件包括坐垫板、座椅框架、靠背支撑板和靠背本体,座椅框架上设有与其铰接的腰板,腰板上设有靠背支撑板,腰板与靠背本体之间设有第一角度调节组件;剪叉梁组件包括前剪叉梁和后剪叉梁,前剪叉梁和后剪叉梁之间设有电动推杆,座椅框架的侧面设有控制组件;后剪叉梁的末端与座椅框架的前端铰接,后剪叉梁的底部设有与其枢接的后轮组件;前剪叉梁和后剪叉梁之间设有中心轴,前剪叉梁的底部设有前轮组件;前剪叉梁上设有分别设有水平轴和角度轴,水平轴与座椅框架滑动连接,角度轴与靠背支撑板滑动连接。本技术同时具备升降和折叠功能,结构稳定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升降座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升降自动变形座椅


技术介绍

1、维修椅通常用于汽车、飞机等机械维修,主要功能是维修人员由站立到平躺的过程中的姿态转换,以及位置移动的便利性,避免人员在维修过程中频繁的躺下与起立,降低人员在作业过程中的劳动强度。一般现有的维修椅往往只具备升降功能,操作者座在维修椅上能进行不同水平高度的升降作业。但是现有维修椅的靠背往往不能折叠,这样操作者就能平躺或者下蹲作业,作业过程较为费力。同时,当维修椅从低处往高处上升时,作业者往往处于平躺状态,直接从平躺状态到站立状态,往往需要借助腰部力量,这样使用起来不够方便。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可升降自动变形座椅。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可升降自动变形座椅,本技术通过剪叉梁组件控制坐垫板的升降,通过前剪叉梁与靠背支撑板滑动连接,这样在前剪叉梁转动的同时带动靠背支撑板相对坐垫板转动,从而推动靠背本体转动,同时具备升降和折叠功能,结构稳定可靠。

2、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可升降自动变形座椅,包括座椅组件和剪叉梁组件,所述座椅组件包括坐垫板、座椅框架、靠背支撑板和靠背本体,所述座椅框架上设有与其铰接的腰板,所述腰板上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靠背支撑板,所述腰板与靠背本体之间设有铰接两者的第一角度调节组件;所述剪叉梁组件包括前剪叉梁和后剪叉梁,所述前剪叉梁和后剪叉梁之间设有横向设置的电动推杆,所述座椅框架的侧面设有控制电动推杆伸缩的控制组件;所述后剪叉梁的末端与座椅框架的前端铰接,所述后剪叉梁的底部设有与其枢接的后轮组件;所述前剪叉梁和后剪叉梁之间设有铰接两者的中心轴,所述前剪叉梁的底部设有与其枢接的前轮组件;所述前剪叉梁上设有分别设有水平轴和角度轴,所述水平轴与座椅框架滑动连接,所述角度轴与靠背支撑板滑动连接。

3、作为优选,所述前剪叉梁上设有第一连接轴,所述电动推杆的前端与第一连接轴铰接;所述后剪叉梁上设有第二连接轴,所述电动推杆的后端与第二连接轴铰接。

4、通过电动推杆的伸缩,从而控制前剪叉梁和后剪叉梁的展开角度,从而方便控制坐垫板和座椅框架的水平高度。

5、作为优选,所述前剪叉梁和后剪叉梁之间设有铰接两者的中心轴,所述前剪叉梁与中心轴之间设有用于传动的无油衬套,所述后剪叉梁与中心轴之间也设有用于传动的无油衬套。

6、通过设置中心轴,这样前剪叉梁和后剪叉梁就能相对转动;同时通过在前剪叉梁、后剪叉梁与中心轴之间设置无油衬套,这样有很好的耐磨性,前剪叉梁和后剪叉梁相对中心轴转动时更加稳定可靠。

7、作为优选,所述座椅框架上设有成对设置的第一导向条形孔,所述水平轴的两端穿插在第一导向条形孔内;所述水平轴的末端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座椅框架的侧壁贴合设置。

8、通过设置第一导向条形孔,那么前剪叉梁相对后剪叉梁展开和折叠时前剪叉梁就会带动水平轴沿着第一导向条形孔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座椅框架始终处于水平状态。通过设置限位件,避免水平轴脱离第一导向条形孔。

9、作为优选,所述水平轴的外层套设安装有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所述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均套设安装在水平轴外层;所述第一轴套设置在座椅框架的侧壁与前剪叉梁之间,所述第二轴套与前剪叉梁的侧壁贴合设置;所述水平轴上还设有限制第二轴套轴向移动的卡簧,所述卡簧与第二轴套相互贴合设置。

10、通过设置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方便对水平轴进行轴向和径向进行限位,这样水平轴相对第一导向条形孔移动的过程更加稳定可靠。

11、作为优选,所述靠背支撑板的底面设有成对设置的第二导向条形孔,所述角度轴穿插在第二导向条形孔上;所述角度轴的两端与前剪叉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导向条形孔平行设置,所述角度轴的长度大于两个所述第二导向条形孔的间距。

12、通过在第二导向条形孔内设置角度轴,这样随着前剪叉梁相对中心轴转动时,角度轴就会沿着第二导向条形孔移动,那么角度轴就会带动靠背支撑板相对座椅框架转动,那么座椅框架在上升或者下降的过程中就能自动调节靠背支撑板与坐垫板之间的倾斜角度。

13、作为优选,所述坐垫板固定安装在座椅框架上,所述座椅框架与腰板之间设有铰接两者的第三连接轴;所述第一角度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一棘轮组件,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设有铰接两者的第一棘轮组件;所述第一连杆的末端与腰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与靠背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与第一连杆的角度转动范围在90到180度。

14、通过设置第一角度调节组件,方便调节靠背本体与腰板之间的夹角。这里的第一棘轮组件为现有技术中的标准件,能使第二连杆单向转动;第二连杆与第一连杆的夹角在90度到180度的范围内时,第二连杆只能相对第一连杆往腰板所在的方向转动,此时第二连杆往靠背支撑板所在的方向转动时就会被第一棘轮组件卡住,这样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的角度保持固定,操作者就能能放心靠在靠背本体上。当第二连杆与第一连杆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时,第一棘轮组件会自动复位,第一棘轮组件内的棘爪会脱离棘轮,第二连杆就能相对第一连杆往靠背支撑板所在的方向转动,从而方便调节靠背本体相对坐垫板的初始倾斜角度。默认状态下剪叉梁组件处于展开状态,此时前轮组件和后轮组件的间距最小,坐垫板处于高位状态。当前轮组件和后轮组件的间距最大时,坐垫板处于低位状态,此时剪叉梁组件处于折叠状态。当电动推杆控制剪叉梁组件从展开状态往折叠状态切换时,坐垫板就会从高位状态往低位状态下降,操作者就能始终以背靠的姿势下降,操作过程更加舒适。当需要把坐垫板从低位状态往高位状态切换时,就需要使剪叉梁组件从折叠状态切换到展开状态;控制组件控制所述电动推杆工作,那么前剪叉梁和后剪叉梁的底部相互靠近,这样前剪叉梁就会通过角度轴带动靠背支撑板往坐垫板所在的方向转动;当靠背支撑板转动时就会推动靠背本体转动,由于此时第二连杆往第一连杆所在的方向转动,这样靠背本体就能顺利转动,从而使操作者自动从平躺状态切换到坐立状态,操作者的体验更好,操作更加省力。

15、作为优选,所述靠背本体的顶部设有第二角度调节组件;所述第二角度调节组件包括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和第二棘轮组件,所述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之间设有铰接两者的第二棘轮组件;所述第三连杆与靠背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杆的末端设有折弯部;所述第三连杆与第四连杆的角度转动范围在90到180度。

16、通过在折弯部上放置靠垫,然后通过调节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的展开角度,这样就能使操作者的脖子与靠垫相互贴合,操作者的上升或者下降的过程更加舒适。第二角度调节组件的工作原理与第一角度调节组件的工作原理相同;当第三连杆与第四连杆的夹角在90到180度时,第四连杆只能远离第三连杆转动;当第三连杆与第四连杆92的夹角小于度时,第二棘轮组件就会自动复位,第二棘轮组件内的棘爪就会脱离棘轮;此时就能设置第三连杆与第四连杆的初始夹角。

17、作为优选,所述控制组件包括安装外壳、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升降自动变形座椅,包括座椅组件(1)和剪叉梁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组件(1)包括坐垫板(101)、座椅框架(102)、靠背支撑板(103)和靠背本体(104),所述座椅框架(102)上设有与其铰接的腰板(105),所述腰板(105)上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靠背支撑板(103),所述腰板(105)与靠背本体(104)之间设有铰接两者的第一角度调节组件(3);所述剪叉梁组件(2)包括前剪叉梁(21)和后剪叉梁(22),所述前剪叉梁(21)和后剪叉梁(22)之间设有横向设置的电动推杆(4),所述座椅框架(102)的侧面设有控制电动推杆(4)伸缩的控制组件(5);所述后剪叉梁(22)的末端与座椅框架(102)的前端铰接,所述后剪叉梁(22)的底部设有与其枢接的后轮组件(6);所述前剪叉梁(21)和后剪叉梁(22)之间设有铰接两者的中心轴(7),所述前剪叉梁(21)的底部设有与其枢接的前轮组件(8);所述前剪叉梁(21)上设有分别设有水平轴(10)和角度轴(11),所述水平轴(10)与座椅框架(102)滑动连接,所述角度轴(11)与靠背支撑板(103)滑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升降自动变形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剪叉梁(21)上设有第一连接轴(23),所述电动推杆(4)的前端与第一连接轴(23)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升降自动变形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剪叉梁(21)和后剪叉梁(22)之间设有铰接两者的中心轴(7),所述前剪叉梁(21)与中心轴(7)之间设有用于传动的无油衬套(25),所述后剪叉梁(22)与中心轴(7)之间也设有用于传动的无油衬套(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升降自动变形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框架(102)上设有成对设置的第一导向条形孔(12),所述水平轴(10)的两端穿插在第一导向条形孔(12)内;所述水平轴(10)的末端设有限位件(13),所述限位件(13)与座椅框架(102)的侧壁贴合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升降自动变形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轴(10)的外层套设安装有第一轴套(14)和第二轴套(15),所述第一轴套(14)和第二轴套(15)均套设安装在水平轴(10)外层;所述第一轴套(14)设置在座椅框架(102)的侧壁与前剪叉梁(21)之间,所述第二轴套(15)与前剪叉梁(21)的侧壁贴合设置;所述水平轴(10)上还设有限制第二轴套(15)轴向移动的卡簧(16),所述卡簧(16)与第二轴套(15)相互贴合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升降自动变形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支撑板(103)的底面设有成对设置的第二导向条形孔(17),所述角度轴(11)穿插在第二导向条形孔(17)上;所述角度轴(11)的两端与前剪叉梁(21)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导向条形孔(17)平行设置,所述角度轴(11)的长度大于两个所述第二导向条形孔(17)的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升降自动变形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板(101)固定安装在座椅框架(102)上,所述座椅框架(102)与腰板(105)之间设有铰接两者的第三连接轴(18);所述第一角度调节组件(3)包括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和第一棘轮组件(33),所述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之间设有铰接两者的第一棘轮组件(33);所述第一连杆(31)的末端与腰板(10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杆(32)与靠背本体(10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杆(32)与第一连杆(31)的角度转动范围在90到180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升降自动变形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本体(104)的顶部设有第二角度调节组件(9);所述第二角度调节组件(9)包括第三连杆(91)、第四连杆(92)和第二棘轮组件(93),所述第三连杆(91)和第四连杆(92)之间设有铰接两者的第二棘轮组件(93);所述第三连杆(91)与靠背本体(104)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杆(92)的末端设有折弯部(94);所述第三连杆(91)与第四连杆(92)的角度转动范围在90到180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升降自动变形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5)包括安装外壳(51)、锂电池(52)和成对设置的控制按钮(53);所述锂电池(52)与控制按钮(53)以及电动推杆(4)电性连接,所述锂电池(52)设置在安装外壳(51)内,所述安装外壳(51)与座椅框架(102)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架(102)上还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工具盒(19),所述工具盒(19)与控制组件(5)相邻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升降自动变形座椅,其特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升降自动变形座椅,包括座椅组件(1)和剪叉梁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组件(1)包括坐垫板(101)、座椅框架(102)、靠背支撑板(103)和靠背本体(104),所述座椅框架(102)上设有与其铰接的腰板(105),所述腰板(105)上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靠背支撑板(103),所述腰板(105)与靠背本体(104)之间设有铰接两者的第一角度调节组件(3);所述剪叉梁组件(2)包括前剪叉梁(21)和后剪叉梁(22),所述前剪叉梁(21)和后剪叉梁(22)之间设有横向设置的电动推杆(4),所述座椅框架(102)的侧面设有控制电动推杆(4)伸缩的控制组件(5);所述后剪叉梁(22)的末端与座椅框架(102)的前端铰接,所述后剪叉梁(22)的底部设有与其枢接的后轮组件(6);所述前剪叉梁(21)和后剪叉梁(22)之间设有铰接两者的中心轴(7),所述前剪叉梁(21)的底部设有与其枢接的前轮组件(8);所述前剪叉梁(21)上设有分别设有水平轴(10)和角度轴(11),所述水平轴(10)与座椅框架(102)滑动连接,所述角度轴(11)与靠背支撑板(103)滑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升降自动变形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剪叉梁(21)上设有第一连接轴(23),所述电动推杆(4)的前端与第一连接轴(23)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升降自动变形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剪叉梁(21)和后剪叉梁(22)之间设有铰接两者的中心轴(7),所述前剪叉梁(21)与中心轴(7)之间设有用于传动的无油衬套(25),所述后剪叉梁(22)与中心轴(7)之间也设有用于传动的无油衬套(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升降自动变形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框架(102)上设有成对设置的第一导向条形孔(12),所述水平轴(10)的两端穿插在第一导向条形孔(12)内;所述水平轴(10)的末端设有限位件(13),所述限位件(13)与座椅框架(102)的侧壁贴合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升降自动变形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轴(10)的外层套设安装有第一轴套(14)和第二轴套(15),所述第一轴套(14)和第二轴套(15)均套设安装在水平轴(10)外层;所述第一轴套(14)设置在座椅框架(102)的侧壁与前剪叉梁(21)之间,所述第二轴套(15)与前剪叉梁(21)的侧壁贴合设置;所述水平轴(10)上还设有限制第二轴套(15)轴向移动的卡簧(16),所述卡簧(16)与第二轴套(15)相互贴合设置。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超朱绪生戚山涛杨彪周卫国章宏杰
申请(专利权)人:金华市捷特包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