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均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68958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齿轮均载装置,不受齿轮的具体形式的限制,能实现齿轮副的齿间的均载以及齿宽方向的均载,该齿轮均载装置包括第一传力件,其上设置有第一正向传力面和第一反向传力面;第二齿轮,其上设置有第二正向传力面和第二反向传力面;第三齿轮,其上设置有第三正向传力面和第三反向传力面;以及至少两相绕组,每相绕组包括第一绕线柱、第二绕线柱和挠性件,挠性件依次缠绕包缚所述第一绕线柱和所述第二绕线柱,挠性件端部与第一传力件、第一绕线柱或第二绕线柱联接。

Gear sharing device

Load carrying device of gear, the specific form is not restricted by the gear, can realize gear teeth uniform load and tooth width direction of the load, the gear load balancing device comprises a first power transmission, which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forward force transmission surface and the first surface of the second reverse gear; it is provided with second forward and second reverse force transmission plane surface; third gears are arranged on the third forward and third reverse force transmission surface; and at least two phase windings, each winding comprises a first winding, a second winding column column and flexible, flexible parts turn wrapped the wound the first column winding and the second winding column, the flexure and the end of the first power transmission, the first winding column or second winding column conn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齿轮均载装置,该齿轮均载装置特别适用于星型齿轮传动装 置中中心轮的浮动均载以及行星齿轮传动装置中太阳轮和内齿圈的浮动均载。
技术介绍
在齿轮传动中,特别是星型齿轮传动和行星齿轮传动装置中,中心轮、太阳 轮或者内齿圈往往与多个星轮同时啮合,但由于齿轮加工和装配误差以及外力作用 等原因容易造成传动中啮合轮齿间的载荷不均,当齿轮较宽时,还会造成单个轮齿 的齿向载荷不均。为此,在设计齿轮传动装置时,有意使啮合齿轮副中的至少一个 齿轮的回转中心线能偏离设计中心线来实现均载,也就是让齿轮能浮动,这种 均载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在齿轮传动装置特别是行星齿轮传动装置中。由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书名为《渐开线齿轮行星传动的设计和制造》(ISBN 7 — 111一09832 —3)—书中提到了一种行星齿轮传动装置的内齿圈浮动式均载装置(原 书154页图8-4),该装置将内齿圈分为具有斜齿的左右两个部分,且左右两个部 分斜齿的旋向相反,动力通过一个二联齿套从传动轴传递到一个三联齿套,该三联 齿套再将动力传递给两部分内齿轮,假如与各齿套内齿啮合的外齿为鼓形齿,则各 齿套的回转轴线能适当偏斜,使内齿圈具有一定的浮动量,并在成对安装的斜齿作 用下实现齿间和齿向均载。但是这样的均载装置存在以下一些缺点,首先该装置适 合高速轻载场合,不适合低速重载场合;其次,该装置必须具有成对安装的斜齿轮 才能有效地实现均载,应用范围受到限制;最后,鼓形齿的加工相对比较困难,在 该装置中,多处采用鼓形齿增加了该装置的生产周期和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齿轮均载装置,该齿轮均载装置能方便地实现齿 轮传动中啮合轮齿间以及齿向的均载。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齿轮均载装置,其特点是,包括第一传力件, 其上设置有第一正向传力面和第一反向传力面;第二齿轮,其上设置有第二正向传 力面和第二反向传力面;第三齿轮,其上设置有第三正向传力面和第三反向传力面;以及至少两相绕组,每相绕组包括第一绕线柱、第二绕线柱和挠性件,挠性件依次 缠绕包缚所述第一绕线柱和所述第二绕线柱,挠性件端部与第一传力件、第一绕线 柱或第二绕线柱联接;其中,对于每相绕组,第一绕线柱和第二绕线柱之间插设有 第一正向传力面、第一反向传力面、第二正向传力面、第二反向传力面、第三正向 传力面以及第三反向传力面,第一正向传力面、第二反向传力面以及第三反向传力 面靠近第一绕线柱且相互错开,第一反向传力面、第二正向传力面以及第三正向传 力面靠近第二绕线柱且相互错开,当第一传力件和第二齿轮、第三齿轮之间传递扭 矩时,在包括第一正向传力面、该相绕组、第二正向传力面和第三正向传力面的第 一传力路径中,第二正向传力面所受到的力和第三正向传力面所受到的力的合力作 用线与该第--传力路径中的第一正向传力面所受到的力的合力作用线能重合,在包 括第一反向传力面、该相绕组、第二反向传力面和第三反向传力面的第二传力路径 中,第二反向传力面所受到的力与第三反向传力面所受到的力的合力作用线与该第 二传力路径中的第一反向传力面所受到的力的合力作用线能重合。所述齿轮均载装置工作时,第三齿轮和第二齿轮同时与多个齿轮啮合,如果 第二齿轮或第三齿轮的设计中心与转动中心不一致时,每相绕组中的第一绕线柱 和第二绕线柱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挠性件的游动和自身长度的弹性伸縮发生 变化,有的会伸长,有的会縮短,从而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可以浮动,实现各 啮合齿轮副的受载均匀。此外,任一个绕线柱和其接触的传力面与挠性件起着 杠杆系统的作用,当第三齿轮受到较大的载荷时,第三齿轮通过其上设置的传 力面将载荷由绕线柱传递至第二齿轮,从而增加第二齿轮的载荷,反之,当第 二齿轮受到较大的载荷时,第二齿轮通过其上设置的传力面将载荷由绕线柱传 递至第三齿轮,最终使得第三齿轮和第二齿轮受到的载荷大致相同,实现齿向 均载。所述的齿轮均载装置,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挠性件的端部通过弹性件与第一 传力件、第一绕线柱或第二绕线柱联接,或者挠性件的端部通过并联设置的弹性件 和阻尼件与第一传力件、第一绕线柱或第二绕线柱联接。当挠性件与弹性件联接时,6挠性件的游动范围可以变大。此外,挠性件上设置弹性件和阻尼件,还进一步增强 了齿轮均载装置的减振功能。所述的齿轮均载装置,其进一步的特点是,第二齿轮与第三齿轮宽度相等, 可以是沿一个较宽齿轮的轴向剖开的两部分。齿轮的齿宽越大时,齿轮在齿宽方 向上的载荷不均匀就越容易产生,将较宽齿轮沿其轴向剖开设置成本专利技术的第二齿 轮和第三齿轮时,可实现该较宽齿轮齿宽方向的均载。所述的齿轮均载装置,其进一步的特点是,对于每相绕组,在第一绕线柱和 第二绕线柱之间,挠性件缠绕包缚于第一绕线柱和第二绕线柱部分的一侧设置有一 个第一正向传力面、 一个第一反向传力面、 一个第二正向传力面和一个第二反向传 力面,另一侧设置有一个第一正向传力面、 一个第一反向传力面、 一个第三正向传 力面和一个第三反向传力面。所述的齿轮均载装置,其进一步的特点是,对于每相绕组,在第一绕线柱和 第二绕线柱之间,挠性件缠绕包缚于第一绕线柱和第二绕线柱部分的中间设置有一 个第一正向传力面和一个第一反向传力面,而其一侧设置有一个第二正向传力面和 一个第二反向传力面,另一侧设置有一个第三正向传力面和一个第三反向传力面。所述的齿轮均载装置,其进一步的特点是,至少第一绕线柱和第二绕线柱的 其中之一包括芯轴、轴承和滑轮,且芯轴上套置轴承,轴承上套置滑轮,挠性件缠 绕于滑轮上。通过在芯轴上设置轴承和滑轮,挠性件在绕线柱上的游动就更加容易 了。所述的齿轮均载装置,其进一步的特点是,在第一绕线柱以及第二绕线柱的 芯轴上分别设置有中间件,中间件的内侧设有与芯轴配合的内孔,外侧设有承力面, 在所述第一传力路径中,第一正向传力面挤压第一绕线柱上的中间件的承力面且第 二正向传力面、第三正向传力面挤压第二绕线柱上的中间件的承力面,在所述第二 传力路径中,第一反向传力面挤压第二绕线柱上的中间件的承力面且第二反向传力 面、第三反向传力面挤压第一绕线柱上的中间件的承力面。在芯轴上设置中间件后, 绕组维修更加方便。所述的齿轮均载装置,其进一步的特点是,第一正向传力面、第一反向传力 面、第二正向传力面、第二反向传力面、第三正向传力面以及第三反向传力面分别 或都是平面、圆柱面或者球面。所述的齿轮均载装置,其进一步的特点是,各相绕组中的挠性件是一个整体。 所述的齿轮均载装置,其进一步的特点是,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是外齿轮且第一传力件是传动轴或者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是内齿轮且第一传力件是传动环。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前述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进行具体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齿轮均载装置的主视图2是沿图1中的A — A线的剖视图3是沿图2中的B — B线的剖视图4是沿图1中的C一C线的剖视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中齿轮均载装置的主视图6是沿图5中的D — D线的剖视图7是沿图6中的E — E线的剖视图8是沿图5中的F — F线的剖视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中齿轮均载装置的主视图IO是沿图9中的G — G线的剖视图11是沿图10中的H — H线的剖视图12是沿图9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齿轮均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传力件,其上设置有第一正向传力面和第一反向传力面; 第二齿轮,其上设置有第二正向传力面和第二反向传力面; 第三齿轮,其上设置有第三正向传力面和第三反向传力面;以及 至少两相绕 组,每相绕组包括第一绕线柱、第二绕线柱和挠性件,挠性件依次缠绕包缚所述第一绕线柱和所述第二绕线柱,挠性件端部与第一传力件、第一绕线柱或第二绕线柱联接; 其中,对于每相绕组,第一绕线柱和第二绕线柱之间插设有第一正向传力面、第一反向传力面 、第二正向传力面、第二反向传力面、第三正向传力面以及第三反向传力面,第一正向传力面、第二反向传力面以及第三反向传力面靠近第一绕线柱且相互错开,第一反向传力面、第二正向传力面以及第三正向传力面靠近第二绕线柱且相互错开,当第一传力件和第二齿轮、第三齿轮之间传递扭矩时,在包括第一正向传力面、该相绕组、第二正向传力面和第三正向传力面的第一传力路径中,第二正向传力面所受到的力和第三正向传力面所受到的力的合力作用线与该第一传力路径中的第一正向传力面所受到的力的合力作用线能重合,在包括第一反向传力面、该相绕组、第二反向传力面和第三反向传力面的第二传力路径中,第二反向传力面所受到的力与第三反向传力面所受到的力的合力作用线与该第二传力路径中的第一反向传力面所受到的力的合力作用线能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齿轮均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传力件,其上设置有第一正向传力面和第一反向传力面;第二齿轮,其上设置有第二正向传力面和第二反向传力面;第三齿轮,其上设置有第三正向传力面和第三反向传力面;以及至少两相绕组,每相绕组包括第一绕线柱、第二绕线柱和挠性件,挠性件依次缠绕包缚所述第一绕线柱和所述第二绕线柱,挠性件端部与第一传力件、第一绕线柱或第二绕线柱联接;其中,对于每相绕组,第一绕线柱和第二绕线柱之间插设有第一正向传力面、第一反向传力面、第二正向传力面、第二反向传力面、第三正向传力面以及第三反向传力面,第一正向传力面、第二反向传力面以及第三反向传力面靠近第一绕线柱且相互错开,第一反向传力面、第二正向传力面以及第三正向传力面靠近第二绕线柱且相互错开,当第一传力件和第二齿轮、第三齿轮之间传递扭矩时,在包括第一正向传力面、该相绕组、第二正向传力面和第三正向传力面的第一传力路径中,第二正向传力面所受到的力和第三正向传力面所受到的力的合力作用线与该第一传力路径中的第一正向传力面所受到的力的合力作用线能重合,在包括第一反向传力面、该相绕组、第二反向传力面和第三反向传力面的第二传力路径中,第二反向传力面所受到的力与第三反向传力面所受到的力的合力作用线与该第二传力路径中的第一反向传力面所受到的力的合力作用线能重合。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齿轮均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挠性件的端部通过弹性 件与第一传力件、第一绕线柱或第二绕线柱联接,或者挠性件的端部通过并联设置 的弹性件和阻尼件与第一传力件、第一绕线柱或第二绕线柱联接。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均载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齿轮与第三齿 轮宽度相等。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齿轮均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每相绕组,在第一绕线柱和第二绕线柱之间,挠性件缠绕包缚于第一绕线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宏孝张志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驰风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