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在役钢桥墩抗震韧性提升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在役钢桥墩抗震韧性提升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684512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4 15: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役钢桥墩抗震韧性提升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属于在役桥梁抗震加固领域。用于提升在役钢桥墩的抗震性能与功能可恢复性。由在役钢桥墩、墩底钢连接件、既有承台、墩底连接锚杆、增设墩底钢连接件、钢肋板、墩底钢板、自复位耗能元件、高性能灌浆料或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墩底钢板锚固件、钢外套管、耗能钢芯、挡块、组合碟簧以及碟簧垫片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构造简单,施工便捷,现场湿作业量小,降低改造过程中对既有交通的干扰;改造后钢桥墩由墩底固结变成摇摆,利用墩底摇摆自复位特性,以及自复位耗能元件的耗能能力与自复位能力,降低地震作用对钢桥墩的损伤,提高改造后桥墩的抗震性能与功能可恢复性,提升其抗震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役钢桥墩抗震韧性提升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属于在役桥梁抗震加固领域。


技术介绍

1、钢结构因低碳、轻质、绿色、环保、抗震性能优越和工业化程度高等优点,已成为我国土木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钢结构已经广泛应用于桥梁结构。钢桥墩在制造时可以进行预制,不需要在现场进行大量施工,节省了工期和人工成本。随着城市交通拥堵的加剧,采用钢桥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城市交通的通行率和质量。因此,钢桥墩逐渐广泛应用于城市公路桥梁,甚至跨海桥梁。

2、截至2022年底,我国公路桥梁达103.3万座,总长约8576万延米,其中特大桥8816座,总长约1621万延米。技术等级三、四类、五类的危桥、旧桥占比超过25%,我国公路桥梁面临危病桥梁多、老旧桥梁多、低荷载桥梁多等突出问题。大量早期建设的桥梁存在抗震设计缺陷甚至未经抗震设计;部分桥梁在使用过程特别是恶劣环境中材料性能退化显著;最新版《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将全国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ⅶ度)及以上区域面积从49%上升到58%,桥梁抗震需求进一步提高;因此,由于设计缺陷、材料劣化或标准提高等导致我国一大批在役危旧桥梁抗震能力严重不足,抗震性能亟待提升。桥梁作为生命线工程,要求桥梁工程能够抵御自然或人为因素引发的严重灾害并最大程度维持其功能,以及在灾后快速恢复的性能,以保证震后生命线畅通。

3、对既有桥梁进行抗震加固能够提高其在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但常见的抗震加固技术大多是基于延性和减隔震理念,地震作用下会产生较大损伤或残余位移,且很难通过震后修复快速恢复到可使用范围,严重影响震后交通生命线畅通。因此,该问题成为制约既有桥梁抗震韧性提升的主要瓶颈问题。自复位摇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实现减小桥墩损伤且降低震后残余位移的目的,能够保证震后功能快速可恢复。目前自复位摇摆结构的研究多集中于新建结构,尚缺少将基于延性设计理念的桥墩结构改造成基于摇摆的桥墩结构的技术方法。此外,自复位耗能元件目前已应用于桥梁加固领域,但亟待将自复位摇摆理念与自复位耗能元件结合用于钢桥墩抗震韧性提升领域。因此,针对在役钢桥墩,亟需提出一种在役钢桥墩抗震韧性提升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旨在采用施工速度快,安装便捷的方式提升钢桥墩抗震能力,降低墩底损伤,减小震后残余位移,提升钢桥墩震后功能可恢复性与抗震韧性。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为了解决在役钢桥墩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墩底塑性铰区域损伤严重,震后残余位移大以及震后功能可恢复性差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在役钢桥墩抗震韧性提升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旨在提升在役钢桥墩的抗震韧性。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在役钢桥墩抗震韧性提升结构,包括在役钢桥墩以及既有承台,还包括墩底钢连接件、墩底连接锚杆、增设墩底钢连接件、钢肋板、墩底钢板以及自复位耗能元件;

4、所述在役钢桥墩通过墩底钢连接件以及墩底连接锚杆与既有承台连接;所述墩底连接锚杆上部安装有碟簧垫片,碟簧垫片设置在墩底连接锚杆顶部螺母与墩底钢连接件之间;所述既有承台预留有自复位耗能元件的安装空间;在既有承台顶部布置有所述墩底钢板,在墩底钢连接件两侧焊接有增设墩底钢连接件以扩大墩底钢连接件用于摇摆;所述在役钢桥墩与墩底钢连接件上焊接有所述钢肋板以增加整体性;所述自复位耗能元件由钢外套管、耗能钢芯、挡块以及组合碟簧组成,兼具耗能和自复位能力;自复位耗能元件的钢外套管顶部与墩底钢板焊接;

5、所述钢外套管固定在安装空间内,耗能钢芯设置在钢外套管内部,并能够在钢外套管内上下移动,所述耗能钢芯依次穿过墩底钢板以及增设墩底钢连接件,并通过螺母和垫片固定在增设墩底钢连接件顶部;所述耗能钢芯外壁以及钢外套管内壁上均设置有相对设置的多组挡块,每组挡块之间设置有组合碟簧;钢外套管、耗能钢芯的相对移动可带动挡块压缩组合碟簧;所述自复位耗能元件设置在既有承台预留的安装空间内,并通过高性能灌浆料或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实现与增设墩底钢连接件以及既有承台的连接。

6、进一步地,所述螺母与碟簧垫片之间的初始预紧力需要能够满足钢桥墩正常使用状态墩底固结所需预紧力;所述既有承台上预留的自复位耗能元件安装空间的横截面积不小于自复位耗能元件横截面积的3倍,保证自复位耗能元件与既有承台连接的可靠性;既有承台上预留的自复位耗能元件安装空间,其切除混凝土的总体积不超过既有承台体积的1/10,避免由于切除体积过大影响既有承台的承载能力与可靠性;所述在役钢桥墩在采取抗震韧性提升措施前,要对其剩余承载能力进行评估,保证其剩余承载能力或采取加固措施后承载能力超过原承载能力的80%,再采取抗震韧性提升措施。

7、进一步地,所述墩底钢连接件在与增设墩底钢连接件焊接前要保证焊接面干净、平整、无严重锈迹;所述焊接钢肋板的厚度不小于在役钢桥墩壁厚的1/2,数量与位置根据墩底钢连接件和墩底连接锚杆具体构造决定。

8、进一步地,所述墩底钢板与既有承台间设置有墩底钢板锚固件;所述墩底连接锚杆、钢肋板以及自复位耗能元件均对称设置在在役钢桥墩四周,其中,自复位耗能元件设置在墩底钢连接件和墩底连接锚杆的外周,且钢肋板为梯形钢肋板。

9、进一步地,所述耗能钢芯采用低屈服点的钢材或不锈钢材制成。

10、进一步地,所有自复位耗能元件中组合碟簧提供的恢复力、在役钢桥墩自重提供的恢复力以及碟簧垫片受压提供的恢复力之和,需要大于在役钢桥墩在摇摆过程中的产生倾覆荷载。

11、进一步地,所述增设墩底钢连接件的最外缘需要在墩底钢板最外缘内,便于改造后钢桥墩的摇摆;所述墩底钢板锚固件螺杆设置有螺纹,用于增加其与高性能灌浆料或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粘结可靠性。

12、上述在役钢桥墩抗震韧性提升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3、s1.评估在役钢桥墩的剩余承载力,设计增设墩底钢连接件、钢肋板和自复位耗能元件的尺寸;

14、s2.释放在役钢桥墩墩底钢连接件的螺母,延长墩底连接锚杆,安装碟簧垫片,利用螺母向碟簧垫片施加钢桥墩正常工作所需预紧力;

15、s3.处理既有承台混凝土,为自复位耗能元件预留安装空间;并凿毛既有承台空洞内混凝土壁,增加与高性能灌浆料或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粘结力;

16、s4.安装墩底钢板,焊接增设墩底钢连接件和钢肋板,保证在役钢桥墩与增设墩底钢连接件的整体性;

17、s5.安装自复位耗能元件;

18、s6.在既有承台预留空洞中浇筑高性能灌浆料或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

19、另一种在役钢桥墩抗震韧性提升结构,包括在役钢桥墩以及既有承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墩底钢连接件、墩底连接锚杆、增设墩底钢连接件、钢肋板、墩底钢板以及自复位耗能元件;

20、所述在役钢桥墩通过墩底钢连接件以及墩底连接锚杆与既有承台连接;所述墩底连接锚杆上部安装有碟簧垫片,碟簧垫片设置在墩底连接锚杆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在役钢桥墩抗震韧性提升结构,包括在役钢桥墩(1)以及既有承台(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墩底钢连接件(2)、墩底连接锚杆(4)、增设墩底钢连接件(5)、钢肋板(6)、墩底钢板(7)以及自复位耗能元件(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役钢桥墩抗震韧性提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与碟簧垫片(15)之间的初始预紧力需要能够满足钢桥墩正常使用状态墩底固结所需预紧力;所述既有承台(3)上预留的自复位耗能元件(8)安装空间的横截面积不小于自复位耗能元件(8)横截面积的3倍,保证自复位耗能元件(8)与既有承台(3)连接的可靠性;既有承台(3)上预留的自复位耗能元件(8)安装空间,其切除混凝土的总体积不超过既有承台(3)体积的1/10,避免由于切除体积过大影响既有承台(3)的承载能力与可靠性;所述在役钢桥墩(1)在采取抗震韧性提升措施前,要对其剩余承载能力进行评估,保证其剩余承载能力或采取加固措施后承载能力超过原承载能力的80%,再采取抗震韧性提升措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役钢桥墩抗震韧性提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墩底钢连接件(2)在与增设墩底钢连接件(5)焊接前要保证焊接面干净、平整、无严重锈迹;所述焊接钢肋板(6)的厚度不小于在役钢桥墩(1)壁厚的1/2,数量与位置根据墩底钢连接件(2)和墩底连接锚杆(4)具体构造决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役钢桥墩抗震韧性提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墩底钢板(7)与既有承台(3)间设置有墩底钢板锚固件(10);所述墩底连接锚杆(4)、钢肋板(6)以及自复位耗能元件(8)均对称设置在在役钢桥墩(1)四周,其中,自复位耗能元件(8)设置在墩底钢连接件(2)和墩底连接锚杆(4)的外周,且钢肋板(6)为梯形钢肋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役钢桥墩抗震韧性提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钢芯(12)采用低屈服点的钢材或不锈钢材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役钢桥墩抗震韧性提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有自复位耗能元件(8)中组合碟簧(14)提供的恢复力、在役钢桥墩(1)自重提供的恢复力以及碟簧垫片(15)受压提供的恢复力之和,需要大于在役钢桥墩(1)在摇摆过程中的产生倾覆荷载。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在役钢桥墩抗震韧性提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设墩底钢连接件(5)的最外缘需要在墩底钢板(7)最外缘内,便于改造后钢桥墩的摇摆;所述墩底钢板锚固件(10)螺杆设置有螺纹,用于增加其与高性能灌浆料或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9)的粘结可靠性。

8.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在役钢桥墩抗震韧性提升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9.一种在役钢桥墩抗震韧性提升结构,包括在役钢桥墩(1)以及既有承台(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墩底钢连接件(2)、墩底连接锚杆(4)、增设墩底钢连接件(5)、钢肋板(6)、墩底钢板(7)以及自复位耗能元件(8);

10.一种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一种在役钢桥墩抗震韧性提升结构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该在役钢桥墩抗震韧性提升结构适用于圆形桥墩或其它截面形式的钢桥墩,且所述钢桥墩为单柱墩或双柱墩。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在役钢桥墩抗震韧性提升结构,包括在役钢桥墩(1)以及既有承台(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墩底钢连接件(2)、墩底连接锚杆(4)、增设墩底钢连接件(5)、钢肋板(6)、墩底钢板(7)以及自复位耗能元件(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役钢桥墩抗震韧性提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与碟簧垫片(15)之间的初始预紧力需要能够满足钢桥墩正常使用状态墩底固结所需预紧力;所述既有承台(3)上预留的自复位耗能元件(8)安装空间的横截面积不小于自复位耗能元件(8)横截面积的3倍,保证自复位耗能元件(8)与既有承台(3)连接的可靠性;既有承台(3)上预留的自复位耗能元件(8)安装空间,其切除混凝土的总体积不超过既有承台(3)体积的1/10,避免由于切除体积过大影响既有承台(3)的承载能力与可靠性;所述在役钢桥墩(1)在采取抗震韧性提升措施前,要对其剩余承载能力进行评估,保证其剩余承载能力或采取加固措施后承载能力超过原承载能力的80%,再采取抗震韧性提升措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役钢桥墩抗震韧性提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墩底钢连接件(2)在与增设墩底钢连接件(5)焊接前要保证焊接面干净、平整、无严重锈迹;所述焊接钢肋板(6)的厚度不小于在役钢桥墩(1)壁厚的1/2,数量与位置根据墩底钢连接件(2)和墩底连接锚杆(4)具体构造决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役钢桥墩抗震韧性提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墩底钢板(7)与既有承台(3)间设置有墩底钢板锚固件(10);所述墩底连接锚杆(4)、钢肋板(6)以及自复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梦涵贾振雷温佳年韩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