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间隔针织物和透视件制造技术_技高网

间隔针织物和透视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671012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4 15: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间隔针织物,其具有第一面状针织物层(1)、第二面状针织物层(2)和将各针织物层(1,2)连接的间隔纱线(6a,6b),第一针织物层(1)分别具有由多个线圈限定的第一开孔(3),第二针织物层(2)分别具有由多个线圈限定的第二开孔(4),第一开孔(3)与第二开孔(4)在俯视图中至少部分重叠并且构成间隔针织物的自由穿孔(5)。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规定,所述间隔纱线(6A,6B)至少由第一间隔纱线系统和第二间隔纱线系统构成,第一间隔纱线系统由单丝构成,第二间隔纱线系统由复丝构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间隔针织物,其具有第一面状针织物层、第二面状针织物层和将所述针织物层连接的间隔纱线,其中第一针织物层分别具有由多个线圈限定的第一开孔,其中第二针织物层分别具有由多个线圈限定的第二开孔,其中第一开孔与第二开孔在俯视图中至少部分重叠并且构成间隔针织物的自由穿孔。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透视件。


技术介绍

1、间隔针织物的特点是结构轻、透气性好,其中间隔针织物由于在两层面状针织物层之间延伸的间隔纱线沿其厚度方向具有弹性。

2、由于所述特殊性能之故,间隔针织物作为技术纺织品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此外,间隔针织物还应用在床垫、软垫家具、服装或鞋类中。

3、在大部分应用中,间隔针织物都以隐藏的方式布置在多层结构中,以构成压力弹性的中间层,并且在需要时还构成透气性好的中间层。

4、因此,由de 10 2008 020 287 c5已知这种类型的间隔针织物,该间隔针织物由于两个针织物层中的开孔因此具有非常好的透气性,例如可以在机动车中用于通风座椅。为了与此相关地也在所述两个针织物层之间在间隔纱线的区域内实现小的流动阻力,间隔纱线布置在岛状的连接区域中,其中,在它们之间也形成对角延伸的通道,这些通道对流体流动构成很小的阻力。总体上,尽管间隔纱线的支撑作用良好,依然提供了非常开放的、透明的结构。

5、此外,将间隔针织物布置成可见的,也是众所周知的,因而机械稳定性和视觉外观特别重要。因此,de 10 2018 114 566 b3公开了一种间隔针织物,该间隔针织物特别适合作为内饰件,特别是作为乘用车的车顶内饰。为了实现特别均匀的、高档的外观,至少一个织物层和间隔纱线完全由聚合物复丝构成,其中至少相应的织物层的聚合物复丝和间隔纱线是被染色的。在此,所述相应的织物层然后构成内饰件的可见表面。

6、对于某些应用,还已知的是,为间隔纱线一方面使用单丝,另一方面使用复丝。de299 24 569u1涉及一种调节空气的间隔针织物,其中近皮面具有开孔,此外通过将复丝用作间隔纱线还实现了更好的排湿性。远离皮肤的针织物层是闭合的。


技术实现思路

1、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扩大间隔针织物的应用范围,并提供一种光学特性改善的间隔针织物。特别是还在透视方面旨在实现特定的改进,其中还旨在提供一种由间隔针织物构成的透视件。

2、本专利技术的主题和所述目的的解决方案是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针织物以及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透视件。

3、从这种类型的在两个针织物层中具有至少部分重叠的开孔和由此产生的自由穿孔的间隔针织物出发,根据本专利技术规定:所述间隔纱线至少由第一间隔纱线系统和第二间隔纱线系统构成,第一间隔纱线系统由单丝构成,第二间隔纱线系统由复丝构成。

4、由于在所述间隔针织物的俯视图中,沿其厚度方向第一开孔与第二开孔彼此至少部分重叠,所以沿着那里存在的自由穿孔产生所述间隔针织物的透视性。

5、第一开孔与第二开孔在相应的针织物层中通常以均匀布置的方式上下叠置设置,从而穿孔在俯视图中也以均匀布置的方式存在,并能够实现透视。在间隔针织物的常用的、下文中还将进一步阐述的结构中,观察者至少可以在通常约1米或者数米的距离内毫无问题地透视本专利技术的间隔针织物,并且还可以用肉眼聚焦位于该间隔针织物后面的物体。在此,通过间隔针织物本身拦住了一部分穿过的光,从而总体上形成一定的暗化。当所述间隔针织物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的构造形式设计成至少部分或者特别优选完全深色的、特别是黑色的,并且因此对可见光具有吸收性时,这一点特别适用。

6、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内,实现了沿分别由直接上下叠置的开孔构成的自由穿孔的透视。

7、在根据现有技术的传统间隔针织物中,如果第一针织物层的第一开孔沿视向不与第二针织物层的直接位于下面的第二开孔对齐,而是与第二针织物层的相对其侧向错开的第二开孔对齐的话,即使当穿过的光线部分被沿着视向存在的间隔纱线散射时,在斜向观察时依然获得可明显感觉到的透视性。

8、然而,根据本专利技术规定,所述间隔纱线由至少一方面由单丝构成的第一间隔纱线系统和另一方面由复丝构成的第二间隔纱线系统构成。单丝提供一定的压缩硬度,而由分别精确上下叠置的开孔构成的穿孔在侧向由复丝限定为不透明的或者基本上不透明的。通过复丝的大量长丝实现了有效屏蔽。

9、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内,通过按照相应要求的具体构造形式来调整和改善屏蔽。

10、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的构造设计规定,第二间隔纱线系统由卷曲变形的复丝构成。通过对复丝的卷曲变形,这个复丝并不是直线延伸,而是一定程度地鼓起。通过两种效果,可以进一步改善对通过光线的屏蔽。即使在多根由复丝构成的沿视向依次相继的间隔纱线的情况中,通过卷曲变形也能够更好的避免可看到感觉得到的间隙和缝隙。

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为了改善屏蔽可以规定,第二间隔纱线系统的复丝具有形式上为微长丝的长丝,优选由形式上为微长丝的长丝构成,其中所述微长丝分别具有小于1.5dtex、优选小于1dtex的细度。由于微长丝非常细,所以可以相对于事先规定的细度填充更大的体积,或者在垂直于视线的平面中填充更大的面积。

12、如果第二间隔纱线系统的复丝由形式上为微长丝的长丝构成的话,原则上也可以设置卷曲变形,使得前述两项措施相互结合。

13、然而,定向试验表明,即使利用所述两项措施中的仅仅一项和特别是通过对由细度分别为大于1.5dtex的长丝构成的复丝进行卷曲变形,就能够在本专利技术范围内所期望的光学性能方面实现非常好的结果。

14、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内,所述间隔针织物在垂直俯视时在一定程度上是透视的并且基本上仅仅削弱透射。然而,一旦考虑到间隔针织物的厚度在视角倾斜时沿视向不再存在直接上下叠置的开孔之间的重叠,则材料至少是基本上不透视的。

15、根据针织过程中常规的线圈形成,所述两个面状针织物层具有沿针织方向相继的线圈横列和沿针织方向延伸的线圈纵列。即使所述线圈纵列由于开孔的形成不是精确地直线延伸,而是呈一定的波浪形状或者锯齿形状延伸,依然可以为线圈横列和线圈纵列分别确定一个平均间距。在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的构造设计规定,开孔的沿针织方向确定的长度大于沿针织方向相继的线圈横列的平均间距。作为补充方案或者备选方案,还优选规定,开孔的垂直于针织方向沿横向确定的宽度大于相邻的线圈纵列的平均间距。开孔的长度和宽度例如可以是线圈横列之间的平均间距的大约两倍或者相邻线圈纵列的平均间距的大约两倍。

16、根据间隔针织物的实施方式,所述开孔例如可以具有分别为1mm至5mm的长度和宽度。

17、为了能够构成所述开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的构造设计规定,第一和第二针织物层分别通过一种结网编织法(filetbindung)制成,结网编织法特别是从双线圈横列线圈编织法(tuchfiletbindung)、特里科经编编织法(trikotfiletbindung)、缎面结网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间隔针织物,其具有第一面状针织物层(1)、第二面状针织物层(2)和将各针织物层(1,2)连接的间隔纱线(6a,6b),其中第一针织物层(1)分别具有由多个线圈限定的第一开孔(3),其中第二针织物层(2)分别具有由多个线圈限定的第二开孔(4),第一开孔(3)与第二开孔(4)在俯视图中至少部分重叠并且构成间隔针织物的自由穿孔(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第二间隔纱线系统由卷曲变形的复丝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第二间隔纱线系统的复丝具有形式上为微长丝的长丝,优选由形式上为微长丝的长丝构成,其中所述微长丝分别具有小于1.5dtex、优选小于1dtex的细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针织物层(1,2)分别通过结网编织法制成,结网编织法特别是从双线圈横列线圈编织法、特里科经编编织法、缎面结网编织法和天鹅绒结网编织法的组中选择。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开孔(3,4)的沿针织方向(W)确定的长度大于沿针织方向(W)相继的线圈横列的平均间距,并且开孔(3,4)的垂直于针织方向(W)沿横向确定的宽度大于相邻的线圈纵列的平均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针织物层(1,2)在铺放模式和/或构成针织物层(1,2)的纱线方面构造成相同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开孔(3,4)在相应的针织物层(1,2)中在总面积的25%至60%上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第一开孔(3)与第二开孔(4)在俯视图中具有至少80%的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针织物层(1,2)的纱线系统具有黑色的纱线,并且第二间隔纱线系统的复丝是黑色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针织物层(1,2)和间隔纱线(6a,6b)完全是黑色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总厚度在2mm与15mm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第二间隔纱线系统具有I形布局。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第一间隔纱线系统的单丝与第二间隔纱线系统的复丝的比例为1:2至2:1。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针织物层(1,2)分别利用两个梳栉(GB1,GB2;GB6,GB7)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纱线(6a,6b)利用三个梳栉(GB3,GB4,GB5)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第二间隔纱线系统的复丝分别具有11至49根长丝。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针织物层(1,2)分别由复丝构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第二间隔纱线系统的复丝分别具有50dtex至120dtex范围内的细度。

19.透视件,其由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构成。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间隔针织物,其具有第一面状针织物层(1)、第二面状针织物层(2)和将各针织物层(1,2)连接的间隔纱线(6a,6b),其中第一针织物层(1)分别具有由多个线圈限定的第一开孔(3),其中第二针织物层(2)分别具有由多个线圈限定的第二开孔(4),第一开孔(3)与第二开孔(4)在俯视图中至少部分重叠并且构成间隔针织物的自由穿孔(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第二间隔纱线系统由卷曲变形的复丝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第二间隔纱线系统的复丝具有形式上为微长丝的长丝,优选由形式上为微长丝的长丝构成,其中所述微长丝分别具有小于1.5dtex、优选小于1dtex的细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针织物层(1,2)分别通过结网编织法制成,结网编织法特别是从双线圈横列线圈编织法、特里科经编编织法、缎面结网编织法和天鹅绒结网编织法的组中选择。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开孔(3,4)的沿针织方向(w)确定的长度大于沿针织方向(w)相继的线圈横列的平均间距,并且开孔(3,4)的垂直于针织方向(w)沿横向确定的宽度大于相邻的线圈纵列的平均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针织物层(1,2)在铺放模式和/或构成针织物层(1,2)的纱线方面构造成相同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开孔(3,4)在相应的针织物层(1,2)中在总面积的25%至60%上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S·米勒
申请(专利权)人:米勒纺织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