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分路式注油泵回压控制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分路式注油泵回压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664117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4 15: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分路式注油泵回压控制系统,涉及注油泵技术领域。其包括回压阀体,回压阀体的一侧设置有回压泵体,回压泵体内开设有若干个储油腔,储油腔远离回压阀体的一侧设置有抽气板,抽气板与储油腔密封设置,回压泵体靠近回压阀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油管道,进油管道设置有若干个,每个进油管道均与一个储油腔连通设置,若干进油管道远离储油腔的一侧连通设置有同一抽气孔,回压阀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注入孔,进油管道与注入孔连通设置,进油管道内设置有若干膜片。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气密塞的移动,从而对进油管道内的油压进行控制,进而进一步的控制每个储油腔与外部滴油管润滑油的传输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注油泵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分路式注油泵回压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1、注油泵是注油器的主要部件,在注油泵中需要使用高精度回压控制系统,来进行抽送油操作。注油泵的主要工作远离为抽空注油泵内的空气,使得注油泵为真空状态后,通过大气压,将润滑油推入注油泵中,并经由泵体进入到滴油管内,以进行供油。

2、但是,目前存在的注油泵一般采用单一腔体的形式,即当润滑油被推入注油泵内的真空区域时,当需要再次对滴油管进行润滑油的传递时,大多只能进行一对一的供油,即每个滴油管均需要与一个注油泵连接,即使通过多通道的方式连接注油泵内的真空区域,也大多只能进行同时供油或同时停止供油的操作,难以对细分出的各个油道进行分开控制,故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改善相关技术中的注油泵在连接滴油管时难以做到细致化分路控制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分路式注油泵回压控制系统。

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分路式注油泵回压控制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分路式注油泵回压控制系统,包括回压阀体,所述回压阀体的一侧设置有回压泵体,所述回压泵体内开设有若干个储油腔,所述回压泵体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储油腔数量相同的储油阀门,外部滴油管通过所述储油阀门与所述储油腔连通设置,所述储油腔远离所述回压阀体的一侧设置有抽气板,所述抽气板与所述储油腔密封设置,所述抽气板远离所述储油腔的一侧设置有轴阀芯,所述轴阀芯远离所述抽气板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轴阀芯移动的控制装置,所述回压泵体靠近所述回压阀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油管道,所述进油管道设置有若干个,每个所述进油管道均与一个所述储油腔连通设置,若干所述进油管道远离所述储油腔的一侧连通设置有同一抽气孔,所述回压阀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注入孔,所述进油管道与所述注入孔连通设置,所述进油管道内设置有若干膜片,每个所述膜片均用于封盖一个所述储油腔,所述抽气孔内设置有用于抽气或进气的抽气装置。

4、可选的,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步进电机、滚珠丝杆及丝杆螺母,所述轴阀芯与所述丝杆螺母连接,所述滚珠丝杆插设于所述丝杆螺母内,所述滚珠丝杆与所述丝杆螺母螺纹连接,所述步进电机设置于所述滚珠丝杆远离所述储油腔的一侧,所述步进电机用于驱动所述滚珠丝杆转动。

5、可选的,所述丝杆螺母的侧壁上设置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伸出所述回压泵体设置,所述回压泵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固定块,所述限位杆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固定块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及所述第二固定孔内共同穿设有固定杆,所述固定块与所述限位杆间隙配合。

6、可选的,所述抽气装置包括气密塞与气密连杆,所述气密塞插设于所述抽气孔内,所述气密塞与所述抽气孔的内侧壁相抵,所述气密连杆设置于所述气密塞远离所述储油腔的一侧所述气密杆远离所述气密塞的一侧设置有联动装置,所述联动装置与所述丝杆螺母的侧壁连接。

7、可选的,所述联动装置包括第一连杆、联动杆、联动板、联动齿轮及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设置于所述丝杆螺母的侧壁上,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丝杆螺母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伸出所述回压阀体设置,所述第二连杆设置于所述气密杆远离所述气密塞的一端,所述气密杆与所述第二连杆垂直设置,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平行设置,所述联动杆设置有一对,一个所述联动杆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丝杆螺母的一端,所述联动杆与所述第一连杆垂直设置,另一所述联动杆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丝杆螺母的一端,所述连动杆于所述第一连杆垂直设置,所述联动板设置于一对所述联动杆互相靠近的端壁上,一对所述联动板相对的侧壁为齿状结构,所述联动齿轮设置于一对所述联动板之间,所述联动板与所述联动齿轮啮合设置。

8、可选的,所述抽气板的侧壁上开设有密封环槽,所述密封环槽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回压泵体的内部腔体内侧壁贴合设置。

9、可选的,所述抽气板的侧壁上设置有摩擦槽,所述摩擦槽内设置有滚动钢珠,所述滚动钢珠与所述摩擦槽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滚动钢珠与所述回压泵体的内部腔体内侧壁相抵,所述滚动钢珠位于所述密封圈愿你所述回压阀体的一侧。

10、可选的,所述摩擦槽的内侧壁上开设有润滑槽,所述润滑槽内设置有浸油海绵,所述浸油海绵与所述滚动钢珠的侧壁贴合设置,所述抽气板的顶壁上开设有润滑通道,所述润滑通道内设置有密闭阀门,所述润滑通道与所述润滑槽连通设置。

11、可选的,所述摩擦槽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导向面,所述导向面为弧形面,所述滚动钢珠与所述导向面的侧壁贴合设置。

12、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3、1、采用抽气板、轴阀芯与若干个储油腔的结构,使得轴阀芯在带动抽气板移动的过程中,抽气板可以将若干个储油腔内部同时抽为真空状态,从而使得每个储油腔内均可以存储润滑油,且由于进油管道中多个膜片的存在,当储油腔内处于真空状态时,同时进油管道内部压强减少时,则进油管道内进油,进油管道内的油压达到一定数值时,则与外部滴油管连接的若干膜片以此打开,从而对滴油管进行供油,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气密塞的移动,从而对进油管道内的油压进行控制,进而进一步的控制每个储油腔与外部滴油管润滑油的传输速度。

14、2、采用了联动装置,当步进电机带动滚珠丝杆发生转动时,则丝杆螺母同步转动,当需要进油时,则轴阀芯与抽气板同步朝向远离进气管道的方向移动,由于第一连杆与丝杆螺母的侧壁连接,此时,第一连杆朝向远离进气管道的方向移动,同时带动联动齿轮转动,联动齿轮转动时,位于第二连杆上的联动板同步朝向靠近进气管道的方向移动,以逐步带动进气塞朝向远离储油腔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进油管道内的油压增加,以打开不同的膜片,形成分路式供油。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路式注油泵回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回压阀体(1),所述回压阀体(1)的一侧设置有回压泵体(11),所述回压泵体(11)内开设有若干个储油腔(12),所述回压泵体(11)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储油腔(12)数量相同的储油阀门(13),外部滴油管通过所述储油阀门(13)与所述储油腔(12)连通设置,所述储油腔(12)远离所述回压阀体(1)的一侧设置有抽气板(14),所述抽气板(14)与所述储油腔(12)密封设置,所述抽气板(14)远离所述储油腔(12)的一侧设置有轴阀芯(15),所述轴阀芯(15)远离所述抽气板(14)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轴阀芯(15)移动的控制装置(2),所述回压泵体(11)靠近所述回压阀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油管道(16),所述进油管道(16)设置有若干个,每个所述进油管道(16)均与一个所述储油腔(12)连通设置,若干所述进油管道(16)远离所述储油腔(12)的一侧连通设置有同一抽气孔(17),所述回压阀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注入孔(18),所述进油管道(16)与所述注入孔(18)连通设置,所述进油管道(16)内设置有若干膜片(19),每个所述膜片(19)均用于封盖一个所述储油腔(12),所述抽气孔(17)内设置有用于抽气或进气的抽气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式注油泵回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2)包括步进电机(21)、滚珠丝杆(22)及丝杆螺母(23),所述轴阀芯(15)与所述丝杆螺母(23)连接,所述滚珠丝杆(22)插设于所述丝杆螺母(23)内,所述滚珠丝杆(22)与所述丝杆螺母(23)螺纹连接,所述步进电机(21)设置于所述滚珠丝杆(22)远离所述储油腔(12)的一侧,所述步进电机(21)用于驱动所述滚珠丝杆(22)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路式注油泵回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杆螺母(23)的侧壁上设置有限位杆(24),所述限位杆(24)伸出所述回压泵体(11)设置,所述回压泵体(11)的侧壁上设置有固定块(25),所述限位杆(24)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固定孔(26),所述固定块(25)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固定孔(27),所述第一固定孔(26)及所述第二固定孔(27)内共同穿设有固定杆(28),所述固定块(25)与所述限位杆(24)间隙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路式注油泵回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装置包括气密塞(3)与气密连杆(31),所述气密塞(3)插设于所述抽气孔(17)内,所述气密塞(3)与所述抽气孔(17)的内侧壁相抵,所述气密连杆(31)设置于所述气密塞(3)远离所述储油腔(12)的一侧所述气密杆远离所述气密塞(3)的一侧设置有联动装置,所述联动装置与所述丝杆螺母(23)的侧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路式注油泵回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装置包括第一连杆(311)、联动杆(313)、联动板(314)、联动齿轮(315)及第二连杆(312),所述第一连杆(311)设置于所述丝杆螺母(23)的侧壁上,所述第一连杆(311)与所述丝杆螺母(2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311)伸出所述回压阀体(1)设置,所述第二连杆(312)设置于所述气密杆远离所述气密塞(3)的一端,所述气密杆与所述第二连杆(312)垂直设置,所述第一连杆(311)与所述第二连杆(312)平行设置,所述联动杆(313)设置有一对,一个所述联动杆(313)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杆(311)远离所述丝杆螺母(23)的一端,所述联动杆(313)与所述第一连杆(311)垂直设置,另一所述联动杆(313)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杆(311)远离所述丝杆螺母(23)的一端,所述连动杆于所述第一连杆(311)垂直设置,所述联动板(314)设置于一对所述联动杆(313)互相靠近的端壁上,一对所述联动板(314)相对的侧壁为齿状结构,所述联动齿轮(315)设置于一对所述联动板(314)之间,所述联动板(314)与所述联动齿轮(315)啮合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式注油泵回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板(14)的侧壁上开设有密封环槽(4),所述密封环槽(4)内设置有密封圈(41),所述密封圈(41)与所述回压泵体(11)的内部腔体内侧壁贴合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路式注油泵回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板(14)的侧壁上设置有摩擦槽(42),所述摩擦槽(42)内设置有滚动钢珠(43),所述滚动钢珠(43)与所述摩擦槽(42)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滚动钢珠(43)与所述回压泵体(11)的内部腔体内侧壁相抵,所述滚动钢珠(43)位于所述密封圈(41)愿你所述回压阀体(1)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路式注油泵回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回压阀体(1),所述回压阀体(1)的一侧设置有回压泵体(11),所述回压泵体(11)内开设有若干个储油腔(12),所述回压泵体(11)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储油腔(12)数量相同的储油阀门(13),外部滴油管通过所述储油阀门(13)与所述储油腔(12)连通设置,所述储油腔(12)远离所述回压阀体(1)的一侧设置有抽气板(14),所述抽气板(14)与所述储油腔(12)密封设置,所述抽气板(14)远离所述储油腔(12)的一侧设置有轴阀芯(15),所述轴阀芯(15)远离所述抽气板(14)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轴阀芯(15)移动的控制装置(2),所述回压泵体(11)靠近所述回压阀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油管道(16),所述进油管道(16)设置有若干个,每个所述进油管道(16)均与一个所述储油腔(12)连通设置,若干所述进油管道(16)远离所述储油腔(12)的一侧连通设置有同一抽气孔(17),所述回压阀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注入孔(18),所述进油管道(16)与所述注入孔(18)连通设置,所述进油管道(16)内设置有若干膜片(19),每个所述膜片(19)均用于封盖一个所述储油腔(12),所述抽气孔(17)内设置有用于抽气或进气的抽气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式注油泵回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2)包括步进电机(21)、滚珠丝杆(22)及丝杆螺母(23),所述轴阀芯(15)与所述丝杆螺母(23)连接,所述滚珠丝杆(22)插设于所述丝杆螺母(23)内,所述滚珠丝杆(22)与所述丝杆螺母(23)螺纹连接,所述步进电机(21)设置于所述滚珠丝杆(22)远离所述储油腔(12)的一侧,所述步进电机(21)用于驱动所述滚珠丝杆(22)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路式注油泵回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杆螺母(23)的侧壁上设置有限位杆(24),所述限位杆(24)伸出所述回压泵体(11)设置,所述回压泵体(11)的侧壁上设置有固定块(25),所述限位杆(24)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固定孔(26),所述固定块(25)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固定孔(27),所述第一固定孔(26)及所述第二固定孔(27)内共同穿设有固定杆(28),所述固定块(25)与所述限位杆(24)间隙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路式注油泵回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装置包括气密塞(3)与气密连杆(31),所述气密塞(3)插设于所述抽气孔(17)内,所述气密塞(3)与所述抽气孔(17)的内侧壁相抵,所述气密连杆(31)设置于所述气密塞(3)远离所述储油腔(12)的一侧所述气密杆远离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邰刘龙王刚涛徐丽君吉刘斌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拓创科研仪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