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边坡保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647102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3 02:38
一种边坡保护结构,包括第一支护和第二支护;第一支护包括第一桩,多个第一桩沿顶坡的边缘间隔设置,且第一桩插入顶坡面;第二支护包括挡土墙、第二桩和冠梁,冠梁沿第一竖坡面设置,并设在腰坡坡面上,冠梁抵在第一竖坡面上,多个第二桩间隔设在冠梁的底部,并插入腰坡坡面,第二桩的底部低于底坡面,挡土墙完全封盖在第二竖坡面上,挡土墙固定连接于第二桩和/或冠梁。本技术可以防止中间坡面的土壤向底坡滑落以对底坡处的人员和财产发生损害;并防止间隔坡顶边缘建造的房屋的底部的土壤以及该房屋周围的土壤朝中间坡面方向滑动,以维持间隔坡顶边缘建造的房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边坡施工,特别是涉及一种边坡保护结构


技术介绍

1、房屋会对周围的土地产生一定的水平力,导致在较高土质边坡上,距离边坡较近的房屋容易发生滑坡,为了提高房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防止滑坡,通常会对边坡进行加固施工、设置保护结构,常用的保护结构是单层保护支护,具体的说,是在边坡上设置锚杆/锚索搭配格构梁支护或锚杆/锚索搭配抗滑桩或挡土墙/板,由于这些保护结构只是稳固边坡的一侧,无法使边坡完全稳固,无法阻止边坡滑向边坡之下或房屋向边坡滑动,而且设置锚杆/锚索通常会打入已有房屋结构下部,锚杆/锚索在施工过程中容易扰动已有房屋结构下的土层并且在未知房屋结构基础形式情况下极易影响房屋地基基础而出现沉降和结构开裂,进而降低房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边坡保护结构,以解决现有边坡支护仅能稳固边坡的一侧且设置后可能降低房屋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技术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边坡保护结构,用于稳固边坡,所述边坡的坡面包括依次相连的顶坡面、中间坡面和底坡面,所述中间坡面包括依次连接的斜坡面、第一竖坡面、腰坡坡面和第二竖坡面,所述斜坡面连接于所述顶坡面,所述第二竖坡面连接于所述底坡面,所述斜坡面和水平面之间具有夹角;

3、一种边坡保护结构包括第一支护和第二支护;所述第一支护包括第一桩,多个所述第一桩沿顶坡的边缘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桩插入所述顶坡面;所述第二支护包括挡土墙、第二桩和冠梁,所述冠梁沿所述第一竖坡面设置,并设在所述腰坡坡面上,所述冠梁抵在所述第一竖坡面上,多个所述第二桩间隔设在所述冠梁的底部,并插入所述腰坡坡面,所述第二桩的底部低于所述底坡面,所述挡土墙完全封盖在所述第二竖坡面上,所述挡土墙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桩和/或所述冠梁。

4、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护还包括锚杆,所述冠梁背离所述第一支护的一侧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上设有贯通所述冠梁的锚孔,所述锚杆穿过所述锚孔,并斜向插入所述斜坡面的下面,所述锚杆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部上。

5、可选的,所述锚杆的轴心和水平面的夹角为20°至30°。

6、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护还包括加固管体,所述加固管体插设在第一桩内,所述第一桩为双管旋喷桩,所述第二桩是旋挖灌注桩。

7、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护还包括挡水板,所述挡水板立设在所述冠梁的顶部。

8、可选的,所述挡土墙设有第一泄水孔,所述第一泄水孔高于所述底坡面,所述第二竖直坡面上设有对应所述第一泄水孔的第二泄水孔,所述第二泄水孔朝所述顶坡面方向斜向设置。

9、可选的,所述顶坡面、所述底坡面和所述腰坡坡面平行于水平面,所述第一竖坡面和所述第二竖坡面垂直于水平面。

10、可选的,所述斜坡面的坡度为1:1.1至1:1.3。

11、可选的,所述斜坡面上铺设有三维植被网。

12、可选的,所述斜坡面上覆盖有混凝土层。

1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边坡保护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4、本技术中,在腰坡坡面上设有冠梁和插入腰坡坡面并伸至低于底坡面位置的第二桩,并在第二竖坡面盖设有固定连接至冠梁和/或第二桩的挡土墙,以稳固中间坡面处的土壤并防止中间坡面处的土壤向底坡面方向滑落,进而防止中间坡面的土壤向底坡面方向滑落以对底坡面处的人员和财产发生损害;多个第一桩沿顶坡面的边缘间隔插入设置以稳固坡顶边缘附近的土壤,防止该土壤发生松动,进而防止间隔坡顶边缘建造的房屋的底部的土壤以及该房屋周围的土壤朝中间坡面方向滑动,以维持间隔坡顶边缘建造的房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且可以防止顶坡面处的土壤移动至中间坡面处以增加中间坡面处的土壤的质量,进而防止第二支护处的负担增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边坡保护结构,用于稳固边坡,所述边坡的坡面包括依次相连的顶坡面(1)、中间坡面(2)和底坡面(3),所述中间坡面(2)包括依次连接的斜坡面(21)、第一竖坡面(22)、腰坡坡面(23)和第二竖坡面(24),所述斜坡面(21)连接于所述顶坡面(1),所述第二竖坡面(24)连接于所述底坡面(3),所述斜坡面(21)和水平面之间具有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坡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护(5)还包括锚杆(53),所述冠梁(54)背离所述第一支护(4)的一侧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上设有贯通所述冠梁(54)的锚孔,所述锚杆(53)穿过所述锚孔,并斜向插入所述斜坡面(21)的下面,所述锚杆(53)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边坡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53)的轴心和水平面的夹角为20°至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坡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护(4)还包括加固管体,所述加固管体插设在第一桩内,所述第一桩为双管旋喷桩,所述第二桩(51)是旋挖灌注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坡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护(5)还包括挡水板(55),所述挡水板(55)立设在所述冠梁(54)的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坡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土墙(52)设有第一泄水孔(6),所述第一泄水孔(6)高于所述底坡面(3),所述第二竖直坡面(24)上设有对应所述第一泄水孔(6)的第二泄水孔(7),所述第二泄水孔(7)朝所述顶坡面(1)方向斜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坡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坡面(1)、所述底坡面(3)和所述腰坡坡面(23)平行于水平面,所述第一竖坡面(22)和所述第二竖坡面(24)垂直于水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坡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坡面(21)的坡度为1:1.1至1:1.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坡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坡面(21)上铺设有三维植被网。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坡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坡面(21)上覆盖有混凝土层。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边坡保护结构,用于稳固边坡,所述边坡的坡面包括依次相连的顶坡面(1)、中间坡面(2)和底坡面(3),所述中间坡面(2)包括依次连接的斜坡面(21)、第一竖坡面(22)、腰坡坡面(23)和第二竖坡面(24),所述斜坡面(21)连接于所述顶坡面(1),所述第二竖坡面(24)连接于所述底坡面(3),所述斜坡面(21)和水平面之间具有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坡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护(5)还包括锚杆(53),所述冠梁(54)背离所述第一支护(4)的一侧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上设有贯通所述冠梁(54)的锚孔,所述锚杆(53)穿过所述锚孔,并斜向插入所述斜坡面(21)的下面,所述锚杆(53)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边坡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53)的轴心和水平面的夹角为20°至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坡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护(4)还包括加固管体,所述加固管体插设在第一桩内,所述第一桩为双管旋喷桩,所述第二桩(51)是旋挖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海科黄厚军林奕鹏张占峰戚鉴丰莫莉林水志傅利洪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机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