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模块和功率模块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633051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3 02:29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功率模块和功率模块组件,功率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功率输入端子,功率输入端子包括正极输入端子和负极输入端子;正极输入端子包括正极连接端和正极延伸端,正极连接端与覆铜陶瓷基板连接,正极延伸端向远离覆铜陶瓷基板的方向延伸;负极输入端子包括负极连接端和负极延伸端,负极连接端与覆铜陶瓷基板连接,负极延伸端向远离覆铜陶瓷基板的方向延伸,由于寄生电感的大小与导体大小和电流大小有关,而正极和负极的电流大小必然相同,通过设置正极延伸端和负极延伸端至少部分重叠设置,由于正极延伸端和负极延伸端产生的寄生电感大小相同方向相反,正极延伸端和负极延伸端重叠部分的寄生电感能够相互抵消,从而有效减少回路寄生电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功率模块,尤其涉及一种功率模块和功率模块组件


技术介绍

1、在三相交流电机驱动系统中,通常采用高频载波对功率半导体器件进行高速开关驱动,在此过程中,驱动回路上会产生浪涌电压加载到功率半导体器件,当浪涌电压过大时有可能导致功率半导体器件被击穿损坏。浪涌电压的大小与驱动回路的寄生电感大小成正比,因此,减小回路寄生电感对于降低浪涌电压,降低功率器件耐压失效风险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领域,随着新型功率半导体的应用越来越多,开关频率也越来越高,降低功率模块母排的寄生电感对汽车电机控制有重要意义。

2、传统的三相功率模块,如图1所示,六个功率输入端子101并排设置,每个功率输入端子101都会产生寄生电感,导致回路寄生电感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功率模块的功率输入端子并排设置导致寄生电感较大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减少回路寄生电感的功率模块和功率模块组件。

2、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功率模块,包括散热基板和安装在所述散热基板上的至少一个功率器件,所述功率器件包括覆铜陶瓷基板和连接在所述覆铜陶瓷基板上的功率输入端子,所述功率输入端子包括正极输入端子和负极输入端子;

3、所述正极输入端子包括正极连接端和正极延伸端,所述正极连接端与所述覆铜陶瓷基板连接,所述正极延伸端向远离所述覆铜陶瓷基板的方向延伸;

4、所述负极输入端子包括负极连接端和负极延伸端,所述负极连接端与所述覆铜陶瓷基板连接,所述负极延伸端向远离所述覆铜陶瓷基板的方向延伸,所述负极延伸端与所述正极延伸端至少部分重叠设置。

5、进一步地,所述负极延伸端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正极延伸端所在的平面,并且所述负极延伸端在所述正极延伸端表面的投影与所述正极延伸端的表面至少部分重合。

6、进一步地,所述负极延伸端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正极延伸端所在的平面,并且所述负极延伸端在所述正极延伸端表面的投影与所述正极延伸端的表面完全重合。

7、进一步地,所述覆铜陶瓷基板上设有至少一个正极输出接口和至少一个负极输出接口,所述正极输出接口和所述负极输出接口在所述功率输入端子的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

8、所述正极连接端设有至少一个正极连接脚,每个正极连接脚与一个正极输出接口连接,所述负极连接端设有至少一个负极连接脚,每个负极连接脚与一个负极输出接口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基板上还设有塑封框架;

10、所述正极输入端子还包括正极过渡段,所述正极过渡段位于所述正极连接端和所述正极延伸端之间,所述正极过渡段和所述正极延伸端至少部分被包覆在所述塑封框架中;

11、所述负极输入端子还包括负极过渡段,所述负极过渡段位于所述负极连接端和所述负极延伸端之间,所述负极过渡段和所述负极延伸端至少部分被包覆在所述塑封框架中。

12、进一步地,所述正极过渡段与所述负极过渡段平行,并且所述正极过渡段与所述负极过渡段之间的间隙宽度小于所述正极延伸端与所述负极延伸端之间的间隙宽度。

13、进一步地,所述正极过渡段与所述负极过渡段之间的间隙宽度为1.5mm,所述负极延伸端与所述正极延伸端之间的间隙宽度为2.2mm-3mm。

14、进一步地,所述塑封框架上设有电气安全槽,所述电气安全槽位于所述正极延伸端和所述负极延伸端之间,所述电气安全槽的宽度小于所述正极延伸端与所述负极延伸端之间的间隙宽度。

15、进一步地,所述电气安全槽的宽度为1mm-1.5mm,所述电气安全槽的深度为2mm-4mm。

16、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功率模块组件,包括电容模块和功率模块,所述功率模块为前述的功率模块,所述电容模块包括至少一组连接端子;

17、所述连接端子包括平行设置的正极母排端子和负极母排端子,所述正极母排端子连接在所述正极延伸端朝向所述负极延伸端的一侧,所述负极母排端子连接在所述负极延伸端朝向所述正极延伸端的一侧,所述正极母排端子和负极母排端子之间设置有绝缘纸。

18、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基板上还设有塑封框架,所述正极延伸端和所述负极延伸端至少部分被包覆在所述塑封框架中;

19、所述塑封框架上还设有电气安全槽,所述电气安全槽位于所述正极延伸端和所述负极延伸端之间,所述绝缘纸伸入到所述电气安全槽中。

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1、由于寄生电感的大小与导体大小和电流大小有关,而正极输入端子和负极输入端子的电流大小必然相同,本申请通过设置正极输入端子的正极延伸端和负极输入端子的负极延伸端至少部分重叠设置,由于正极延伸端和负极延伸端产生的寄生电感大小相同而方向相反,正极延伸端和负极延伸端重叠部分的寄生电感能够相互抵消,从而有效减少回路寄生电感。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功率模块,包括散热基板和安装在所述散热基板上的至少一个功率器件,所述功率器件包括覆铜陶瓷基板和连接在所述覆铜陶瓷基板上的功率输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输入端子包括正极输入端子和负极输入端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延伸端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正极延伸端所在的平面,并且所述负极延伸端在所述正极延伸端表面的投影与所述正极延伸端的表面至少部分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延伸端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正极延伸端所在的平面,并且所述负极延伸端在所述正极延伸端表面的投影与所述正极延伸端的表面完全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覆铜陶瓷基板上设有至少一个正极输出接口和至少一个负极输出接口,所述正极输出接口和所述负极输出接口在所述功率输入端子的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基板上还设有塑封框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过渡段与所述负极过渡段平行,并且所述正极过渡段与所述负极过渡段之间的间隙宽度小于所述正极延伸端与所述负极延伸端之间的间隙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过渡段与所述负极过渡段之间的间隙宽度为1.5mm,所述负极延伸端与所述正极延伸端之间的间隙宽度为2.2mm-3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塑封框架上设有电气安全槽,所述电气安全槽位于所述正极延伸端和所述负极延伸端之间,所述电气安全槽的宽度小于所述正极延伸端与所述负极延伸端之间的间隙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安全槽的宽度为1mm-1.5mm,所述电气安全槽的深度为2mm-4mm。

10.一种功率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容模块和功率模块,所述功率模块为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功率模块,所述电容模块包括至少一组连接端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功率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基板上还设有塑封框架,所述正极延伸端和所述负极延伸端至少部分被包覆在所述塑封框架中;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功率模块,包括散热基板和安装在所述散热基板上的至少一个功率器件,所述功率器件包括覆铜陶瓷基板和连接在所述覆铜陶瓷基板上的功率输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输入端子包括正极输入端子和负极输入端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延伸端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正极延伸端所在的平面,并且所述负极延伸端在所述正极延伸端表面的投影与所述正极延伸端的表面至少部分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延伸端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正极延伸端所在的平面,并且所述负极延伸端在所述正极延伸端表面的投影与所述正极延伸端的表面完全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覆铜陶瓷基板上设有至少一个正极输出接口和至少一个负极输出接口,所述正极输出接口和所述负极输出接口在所述功率输入端子的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基板上还设有塑封框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过渡段与所述负极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天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理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