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光圈模块、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627269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3 02:26
一种可变光圈模块、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可变光圈模块包含一叶片组与一驱动部。叶片组包含多个叶片,其中叶片围绕一光轴设置形成一通光孔且可转动,使通光孔的尺寸可调整。驱动部包含一转动件、至少一磁石及至少一线圈。转动件与叶片对应设置,用以驱动叶片转动,使通光孔的尺寸可变。磁石包含四极性,磁石的极性分别沿环绕光轴及平行光轴的方向相对分布。线圈对应磁石设置,且磁石与线圈中其中一者设置于转动件。磁石与线圈沿平行光轴的方向设置。借此,可控制通光孔的尺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揭示内容是关于一种可变光圈模块与成像镜头模块,且特别是一种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可变光圈模块与成像镜头模块。


技术介绍

1、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计算机等,已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成像镜头模块与其可变光圈模块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可变光圈模块的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发展一种可控制通光孔尺寸的可变光圈模块遂成为产业上重要且急欲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可变光圈模块、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通过磁石与线圈驱动转动件转动,且转动件与叶片相对设置以使叶片可转动,借以控制通光孔的尺寸。

2、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可变光圈模块,其包含一叶片组与一驱动部。叶片组包含多个叶片,其中叶片围绕一光轴设置形成一通光孔且可转动,使通光孔的尺寸可调整。驱动部包含一转动件、至少一磁石及至少一线圈。转动件与叶片对应设置,用以驱动叶片转动,使通光孔的尺寸可变。磁石包含四极性,磁石的极性分别沿环绕光轴及平行光轴的方向相对分布。线圈对应磁石设置,且磁石与线圈中其中一者设置于转动件。磁石与线圈沿平行光轴的方向设置。

3、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可变光圈模块,其中驱动部可还包含一框架件,框架件沿平行光轴的方向设置于转动件上。

4、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可变光圈模块,其中框架件可包含一磁性件,且磁性件与磁石相互作用。

5、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可变光圈模块,其中框架件可包含一磁性件,且磁性件与线圈相互作用。

6、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可变光圈模块,其中驱动部可还包含至少二轴承元件,且轴承元件沿平行光轴的方向设置于框架件与转动件之间。

7、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可变光圈模块,其中各轴承元件可包含四接触点,且接触点与框架件或转动件实体接触。接触点包含一内接触点、一外接触点、一上接触点及一下接触点。内接触点为接触点中最靠近光轴的一者。外接触点为接触点中最远离光轴的一者。上接触点为平行光轴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接触点中二者中的一者。下接触点为平行光轴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接触点中二者中的另一者。

8、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可变光圈模块,其中轴承元件的数量可不超过五。

9、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可变光圈模块,其中沿垂直光轴的方向上,内接触点与外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dt,内接触点与下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di,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3≤di/dt≤0.7。

10、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可变光圈模块,其中各轴承元件可包含三接触点,且接触点与框架件或转动件实体接触。接触点包含一内接触点、一外接触点、一上接触点及一下接触点。内接触点为接触点中最靠近光轴的一者。外接触点为接触点中最远离光轴的一者。上接触点为平行光轴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接触点中二者中的一者。下接触点为平行光轴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接触点中二者中的另一者。接触点的一者同时为内接触点、外接触点二者中的其中一者以及上接触点、下接触点二者中的其中一者。

11、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可变光圈模块,其中轴承元件的数量可不超过五。

12、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可变光圈模块,其中沿垂直光轴的方向上,内接触点与外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dt,接触点之中剩余的一接触点与内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di',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3≤di'/dt≤0.7。

13、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可变光圈模块,其中各叶片可包含一第一表面层、一第二表面层及一内部基材层,且内部基材层位于第一表面层与第二表面层之间。

14、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可变光圈模块,其中叶片可围绕光轴设置以形成通光孔,且各叶片的第一表面层与第二表面层较内部基材层靠近通光孔的一中心。

15、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可变光圈模块,其中各叶片可还包含一纳米结构层,纳米结构层呈现多个不规则突起,且平均高度可介于85nm至255nm。

16、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可变光圈模块,可还包含一固定孔元件,其中固定孔元件具有一固定孔,固定孔元件与叶片组对应设置,并邻近叶片组且与叶片组同轴。

17、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可变光圈模块,其中固定孔元件可包含多个遮光结构,且遮光结构邻近于固定孔。

18、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可变光圈模块,其中固定孔元件可包含一纳米结构层,纳米结构层呈现多个不规则脊状突起,且纳米结构层的平均高度可介于125nm至300nm。另外,纳米结构层的平均高度可介于195nm至255nm。

19、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可变光圈模块,其中固定孔元件可包含一纳米结构层,纳米结构层呈现多个不规则突起,且纳米结构层的平均高度可介于85nm至255nm。

20、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其包含如前述实施方式的可变光圈模块与一成像镜头,其中可变光圈模块与成像镜头沿光轴的方向从一物侧至一像侧依序排列设置,且一光线通过通光孔进入成像镜头。

21、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如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

22、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可变光圈模块,其包含一叶片组与一驱动部。叶片组包含多个叶片,其中叶片围绕一光轴设置形成一通光孔且可转动,使通光孔的尺寸可调整。驱动部包含一框架件、一转动件、至少一磁石、至少一线圈及至少二轴承元件。转动件能够相对于框架件转动,且转动件与叶片对应设置,能够驱动叶片相对框架件转动使通光孔的尺寸可变。线圈对应磁石设置,且磁石与线圈中其中一者设置于转动件。轴承元件沿平行光轴的方向设置于框架件与转动件之间。

23、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可变光圈模块,其中各轴承元件可包含四接触点,且接触点与框架件或转动件实体接触。接触点包含一内接触点、一外接触点、一上接触点及一下接触点。内接触点为接触点中最靠近光轴的一者。外接触点为接触点中最远离光轴的一者。上接触点为平行光轴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接触点中二者中的一者。下接触点为平行光轴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接触点中二者中的另一者。

24、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可变光圈模块,其中轴承元件的数量可不超过五。

25、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可变光圈模块,其中沿垂直光轴的方向上,内接触点与外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dt,内接触点与下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di,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3≤di/dt≤0.7。

26、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可变光圈模块,其中各轴承元件可包含三接触点,且接触点与框架件或转动件实体接触。接触点包含一内接触点、一外接触点、一上接触点及一下接触点。内接触点为接触点中最靠近光轴的一者。外接触点为接触点中最远离光轴的一者。上接触点为平行光轴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接触点中二者中的一者。下接触点为平行光轴的方向上相距最远的接触点中二者中的另一者。接触点的一者同时为内接触点、外接触点二者中的其中一者以及上接触点、下接触点二者中的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驱动部还包含: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框架件包含: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框架件包含: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驱动部还包含: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各该轴承元件包含: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轴承元件的数量不超过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沿垂直该光轴的方向上,该内接触点与该外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Dt,该内接触点与该下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Di,其满足下列条件: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各该轴承元件包含: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轴承元件的数量不超过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沿垂直该光轴的方向上,该内接触点与该外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Dt,所述三接触点之中剩余的一接触点与该内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Di',其满足下列条件: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各该叶片包含: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叶片围绕该光轴设置以形成该通光孔,且各该叶片的该第一表面层与该第二表面层较该内部基材层靠近该通光孔的一中心。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各该叶片还包含: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孔元件包含: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孔元件包含: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纳米结构层的平均高度介于195nm至255nm。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孔元件包含:

20.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2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22.一种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各该轴承元件包含: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轴承元件的数量不超过五。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沿垂直该光轴的方向上,该内接触点与该外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Dt,该内接触点与该下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Di,其满足下列条件:

26.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各该轴承元件包含: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轴承元件的数量不超过五。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沿垂直该光轴的方向上,该内接触点与该外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Dt,所述三接触点之中剩余的一接触点与该内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Di',其满足下列条件:

29.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孔元件包含:

32.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33.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34.一种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36.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孔元件包含:

37.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孔元件包含: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纳米结构层的平均高度介于195nm至255nm。

39.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孔元件包含: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叶片围绕该光轴设置以形成该通光孔,且该固定孔元件的该第一表面层与该第二表面层较该内部基材层靠近该通光孔的一中心。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孔元件还包含:

42.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43.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驱动部还包含: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框架件包含: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框架件包含: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驱动部还包含: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各该轴承元件包含: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轴承元件的数量不超过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沿垂直该光轴的方向上,该内接触点与该外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dt,该内接触点与该下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di,其满足下列条件: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各该轴承元件包含: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轴承元件的数量不超过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沿垂直该光轴的方向上,该内接触点与该外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dt,所述三接触点之中剩余的一接触点与该内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di',其满足下列条件: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各该叶片包含: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叶片围绕该光轴设置以形成该通光孔,且各该叶片的该第一表面层与该第二表面层较该内部基材层靠近该通光孔的一中心。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各该叶片还包含: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孔元件包含: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孔元件包含: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纳米结构层的平均高度介于195nm至255nm。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变光圈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孔元件包含:

20.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2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22.一种可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育慈陈皓然萧秀儀周明达
申请(专利权)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