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复合增亮膜及其应用于POP式贴合增亮膜、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复合增亮膜及其应用于POP式贴合增亮膜、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623687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3 02: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复合增亮膜及其应用于POP式贴合增亮膜、显示装置,涉及光学膜技术领域。其中,该复合增亮膜,包括:第一基材层;若干第一棱镜,沿预设方向阵列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材层上;及若干扩散粒子,设置于所述第一棱镜内;其中,若干所述第一棱镜的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其顶角设置为圆角,且在其延伸方向预设有沿其高度方向的抖动高度。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传统MOP增亮膜,虽然光学增益效果低于POP增亮膜,但由于微透镜结构不具尖锐顶角,因此操作性远比具有棱镜尖锐顶峰的POP产品优异,不易因刮擦而损伤;另一方面,由于微透镜模具加工困难,目前均以软模具实现微透镜的光固化成型转印工序,但软模具工艺因为模具拼接而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重复性拼接缝,造成成品卷材需要避开无效区而无法连续裁切,损失了部分卷材面积;相反的,POP光学膜,因棱镜尖端易受损而耐磨性差,本身也因为透明性高不具雾度而遮蔽性差,使生产良率偏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膜,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增亮膜及其应用于pop式贴合增亮膜、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1、目前,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通常被用在背光模组中以此来汇聚光源所发出的光线。尤其是显示器等显示设备中,常用增亮膜来提升显示亮度从而达到减少显示器能源消耗的目的。增亮膜制作成贴合膜形式是目前显示器背光模组行业内普遍技术,目的是为了减薄各光学膜层的pet基材厚度以降低成本,并且提高组装时的便利性。是背光模组光学膜构架的持续演变结果。

2、贴合膜主要有三种构架,扩散膜与棱镜片贴合(dop)、微透镜膜与棱镜片贴合(mop),及棱镜片与棱镜片贴合(pop)。由实际功能表现来看,dop类光学膜的光学增益效果最差,其次为mop类光学膜,pop类光学膜则光学增益效果最佳。但除了光学增益之外,仍有许多相关物理特性需要考虑。

3、专利号cn203259679u提出了一种复合增亮膜,为层状结构,包括基层和微结构层,基层为聚酯薄膜,包括第一基层和第二基层,微结构层包括第一微结构层和第二微结构层,第一基层的一面设置有扩散板,另一面设置有第一微结构层,第一微结构层上设置有扩散板,扩散板上为第二基层,第二基层上设置有第二微结构层,第一微结构层为棱镜柱,第二微结构层为微透镜柱。

4、传统mop增亮膜,虽然光学增益效果低于pop增亮膜,但由于微透镜结构不具尖锐顶角,因此操作性远比具有棱镜尖锐顶峰的pop产品优异,不易因刮擦而损伤。此外,由于微透镜数组具有良好雾化效果,具有较佳扩散功能,遮蔽性优越。这个特性可以大幅度遮蔽光学膜生产过程所可能造成的细微缺陷点或线,提高光学膜的产出率,直接影响了生产成本,使mop贴合膜较pop贴合膜有更低的价格,更受客户青睐。另一方面,由于微透镜模具加工困难,一般业界均以软模具实现微透镜的光固化成型转印工序。软模具工艺则因为模具拼接而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重复性拼接缝,这将造成成品卷材需要避开无效区而无法连续裁切,损失了部分卷材面积。

5、相反的,pop光学膜,因棱镜尖端易受损而耐磨性差,本身也因为透明性高不具雾度而遮蔽性差,使生产良率偏低。但pop的光学增益佳且硬质滚筒模具压印工艺不存在拼接缝问题,使产品卷材面积利用率高。好的光学功能及高效的生产方式,使pop虽价格较高,但仍有其市场需求。

6、因此,mop与pop贴合增亮膜各具优缺点,但彼此又无法完全替代。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专利技术目的:提供一种复合增亮膜及其应用于pop式贴合增亮膜、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2、技术方案:复合增亮膜,包括:第一基材层;若干第一棱镜,沿预设方向阵列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材层上;及若干扩散粒子,设置于所述第一棱镜内;其中,若干所述第一棱镜的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其顶角设置为圆角,且在其延伸方向预设有沿其高度方向的抖动高度。

3、作为优选,当所述第一棱镜的顶角为圆角时,其圆弧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一棱镜的中垂线上,其圆角半径r为3≤r<10um。

4、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棱镜的抖动高度包括:抖动的最高高度为h和抖动的最低高度为h’;其中,最高高度h不等于最低高度h’。

5、作为优选,所述抖动高度的抖动频率为t;其中,t为50-100μm。

6、作为优选,若干所述扩散粒子在所述第一棱镜中所形成的雾度hz值为10%-20%。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pop式贴合增亮膜。

8、根据本申请的应用于pop式贴合增亮膜,上棱镜层包括如上所述的复合增亮膜;

9、还包括:第二基材层,以及沿预设方向阵列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材层上的若干第二棱镜,若干所述第二棱镜与远离所述第一棱镜一侧的所述第一基材层相连;

10、其中,所述第二棱镜的横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其顶角设置为90°,且所述第一棱镜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棱镜的延伸方向按照预设角度错开设置。

11、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基材层与所述第二棱镜之间设置有贴合层。

12、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基材层远离若干所述第二棱镜一侧设置有背涂层。

13、作为优选,所述预设角度为80-100°。

1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

15、根据本申请的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应用于pop式贴合增亮膜。

16、有益效果: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在棱镜内预设若干扩散粒子、预设圆顶角结构和上下抖动结构的方式,通过第一基材层;若干第一棱镜,沿预设方向阵列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材层上;及若干扩散粒子,设置于所述第一棱镜内;其中,若干所述第一棱镜的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其顶角设置为圆角,且在其延伸方向预设有沿其高度方向的抖动高度,达到了提升多种光学性能的目的,从而实现了产品具有pop高辉度及mop高遮蔽高耐磨的综合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传统mop增亮膜,虽然光学增益效果低于pop增亮膜,但由于微透镜结构不具尖锐顶角,因此操作性远比具有棱镜尖锐顶峰的pop产品优异,不易因刮擦而损伤;另一方面,由于微透镜模具加工困难,目前均以软模具实现微透镜的光固化成型转印工序,但软模具工艺因为模具拼接而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重复性拼接缝,造成成品卷材需要避开无效区而无法连续裁切,损失了部分卷材面积;相反的,pop光学膜,因棱镜尖端易受损而耐磨性差,本身也因为透明性高不具雾度而遮蔽性差,使生产良率偏低的技术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复合增亮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增亮膜,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棱镜(20)的顶角为圆角时,其圆弧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一棱镜(20)的中垂线上,其圆角半径r为3≤r<10u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20)的抖动高度包括:抖动的最高高度为H和抖动的最低高度为H’;其中,最高高度(H)不等于最低高度(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抖动高度的抖动频率为T;其中,T为50-10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增亮膜,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扩散粒子(30)在所述第一棱镜(20)中所形成的雾度Hz值为10%-20%。

6.应用于POP式贴合增亮膜,其特征在于,上棱镜层包括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复合增亮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于POP式贴合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材层(10)与所述第二棱镜(50)之间设置有贴合层。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于POP式贴合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材层(40)远离若干所述第二棱镜(50)一侧设置有背涂层。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于POP式贴合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角度为80-100°。

10.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于POP式贴合增亮膜。

...

【技术特征摘要】

1.复合增亮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增亮膜,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棱镜(20)的顶角为圆角时,其圆弧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一棱镜(20)的中垂线上,其圆角半径r为3≤r<10u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20)的抖动高度包括:抖动的最高高度为h和抖动的最低高度为h’;其中,最高高度(h)不等于最低高度(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抖动高度的抖动频率为t;其中,t为50-10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增亮膜,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扩散粒子(30)在所述第一棱镜(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清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弘德光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