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620644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3 02: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与光源模块。光源模块包括可挠性导光板以及发光元件。可挠性导光板具有出光部以及入光部,其中可挠性导光板经弯折使得显示面板位于出光部与入光部之间。入光部的末端具有入光面。入光部的厚度朝入光面逐渐增加。发光元件朝入光面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1、显示装置的应用越来越广,针对应用的环境也发展出多种形态的设计。举例而言,已有显示装置设计成具备可挠性而可应用在非平面环境或是允许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弯折。为了达到可挠性,显示装置中各元件尽可能的被减薄,例如:传统的导光板厚度从400μm减薄至100μm甚至是50μm以下,以使导光板具备可弯折的特性。但光源的部分受限于传统封装设计以及良率考量的条件下,光源的厚度无法跟随着前光板由400μm减薄至50μm,以致于光源大部分的能量无法顺利地耦合在导光板中,甚至仅剩下一成的光能量可被利用。因此,显示装置还有改良的空间,以尽可能在维持理想的性能下达到可挠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是针对一种显示装置,使用薄化的可挠性导光板仍保持理想的光源利用率。

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与光源模块。光源模块包括可挠性导光板以及发光元件。可挠性导光板具有出光部以及入光部,其中可挠性导光板经弯折使得显示面板位于出光部与入光部之间。入光部的末端具有入光面。入光部的厚度朝入光面逐渐增加。发光元件朝入光面设置。

3、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入光部的厚度在入光面处为发光元件的厚度的85%至100%。

4、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入光部具有与入光面交界连接的第一斜面,且第一斜面相对入光面的法线方向倾斜一角度。上述的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7度。

5、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第一斜面位于入光部与显示面板之间。

6、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入光部具有与入光面交界连接的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相对,且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各自相对入光面的法线方向倾斜一角度。上述的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7度。

7、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可挠性导光板更具有弯折部连接于出光部与入光部之间。

8、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可挠性导光板包括第一材料层与第二材料层。第二材料层配置于第一材料层上,且入光部由第一材料层与第二材料层的堆叠构成。第一材料层与第二材料层的折射率差异例如小于0.1。第二材料层的厚度朝入光面逐渐增加。第二材料层也延伸于出光部中,且第二材料层在入光部的厚度大于在出光部的厚度。入光部具有与入光面交界连接的第一斜面,且第一斜面位于第一材料层或第二材料层。

9、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出光部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具有导光微结构。

10、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使用减薄的可挠性导光板于光源装置中,且可挠性导光板具有厚度朝入光面逐渐增加的入光部。如此,显示装置可有效利用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来显示,而在减薄的设计中仍具有理想的光源利用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部的厚度在所述入光面处为所述发光元件的厚度的85%至1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部具有与所述入光面交界连接的第一斜面,且所述第一斜面相对所述入光面的法线方向倾斜一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7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位于所述入光部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部具有与所述入光面交界连接的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相对,且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各自相对所述入光面的法线方向倾斜一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7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挠性导光板更具有弯折部连接于所述出光部与所述入光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挠性导光板包括第一材料层与第二材料层,所述第一材料层连续的延伸于所述可挠性导光板中,所述第二材料层配置于所述第一材料层上,且所述入光部由所述第一材料层与所述第二材料层的堆叠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材料层与所述第二材料层的折射率差异小于0.1。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材料层的厚度朝所述入光面逐渐增加以构成所述入光部。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材料层也延伸于所述出光部中,且所述第二材料层在所述入光部的厚度大于在所述出光部的厚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部具有与所述入光面交界连接的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位于所述第一材料层或所述第二材料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部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具有导光微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部的厚度在所述入光面处为所述发光元件的厚度的85%至1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部具有与所述入光面交界连接的第一斜面,且所述第一斜面相对所述入光面的法线方向倾斜一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7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位于所述入光部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部具有与所述入光面交界连接的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相对,且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各自相对所述入光面的法线方向倾斜一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7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挠性导光板更具有弯折部连接于所述出光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坤宪廖经桓
申请(专利权)人:川奇光电科技扬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