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器的线束过线保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617297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3 02:20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转向器的线束过线保护结构,涉及线束过线保护技术领域,包括设置在两组连接套管之间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还包括两组第一导线盘,两组第一导线盘的外侧均固定套接有卡环,两组第一导线盘上均贯穿开设有若干组第一导线孔,第一壳体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有若干组分线管,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靠近连接套管的一侧均贯穿开设有半圆口,且半圆口的内侧壁开设有卡槽,两组第一导线盘分别通过卡环配合卡槽卡接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本技术的优点在于:能够避免线束在过线保护结构中发生缠绕而出现短路故障,具有便捷的整齐布线功能,确保了线束的安全性,且具有快捷的组合安装功能,便于线束的拆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线束过线保护技术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向器的线束过线保护结构


技术介绍

1、目前,汽车线束的布置大多为先采用扎带捆绑,然后再将其固定在车身上的安装方式,由于受车身结构及强度的影响,有些地方难以设置线束固定结构,从而造成线束之间、线束与车身钣金结构之间及线束与周围零部件之间相互干涉的现象,且上述线束布置方式缺少防护结构,在车辆运行过程中,线束与车体及周围零部件发生摩擦,极易造成线束磨损,导致汽车部分电器功能丧失。

2、然而,现有技术中,现有的转向器的线束过线保护结构在使用时,通常只是对扎带捆绑的线束进行简单保护,而结构内部的若干线束容易发生相互缠绕而影响线束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到转向器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转向器的线束过线保护结构,现有的转向器的线束过线保护结构在使用时,通常只是对扎带捆绑的线束进行简单保护,而结构内部的若干线束容易发生相互缠绕而影响线束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到转向器的正常使用。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转向器的线束过线保护结构,包括设置在两组连接套管之间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还包括两组第一导线盘,两组所述第一导线盘的外侧均固定套接有卡环,两组所述第一导线盘上均贯穿开设有若干组第一导线孔,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有若干组分线管。

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靠近连接套管的一侧均贯穿开设有半圆口,且半圆口的内侧壁开设有卡槽,两组所述第一导线盘分别通过卡环配合卡槽卡接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

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若干组所述分线管等距离分布在第一壳体的内部,两组所述第一导线盘关于若干组分线管所在平面对称设置,若干组所述第一导线孔等距离均匀分布在第一导线盘上。

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两组所述连接套管的内侧均卡接有第二导线盘,两组所述第二导线盘上均等距离均匀分布有若干组第二导线孔。

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二壳体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插杆,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外侧面靠近相对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磁铁板和第二磁铁板。

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若干组所述连接插杆分别与若干组分线管相连接,所述第一磁铁板与第二磁铁板相吸合。

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内部边角位置均固定连接有四组内螺纹柱,所述第二壳体远离第一壳体的一侧边角位置均贯穿设置有紧固螺杆,所述紧固螺杆与与内螺纹柱螺纹连接。

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壳体靠近连接套管的一侧均固定连接第一外螺纹板,所述第二壳体靠近连接套管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外螺纹板,两组所述连接套管靠近第一壳体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内螺纹环板。

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内螺纹环板螺纹套接在第一外螺纹板和第二外螺纹板的外围,且第一外螺纹板和第二外螺纹板的截面形状均呈弧形设置。

11、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将若干线束分别从一组第二导线盘上的若干组第二导线孔穿入,并分别从另一组第二导线盘上的若干组第二导线孔穿出,同时若干线束分别穿过两组第一导线盘上的若干组第一导线孔,然后通过卡环和卡槽的配合使得两组第一导线盘卡接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而等距离分布的若干组分线管之间存有若干空隙,使得两组第一导线盘之间的若干线束段分别穿过对应的分线管空隙,此时若干线束相互平行设置,能够避免线束在过线保护结构中发生缠绕而出现短路故障,具有便捷的整齐布线功能,确保了线束的安全性。

12、通过若干组连接插杆和若干组分线管配合第一磁铁板和第二磁铁板使得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初步连接,再通过紧固螺杆和内螺纹柱的螺纹连接使得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卡固连接,接着通过第一外螺纹板和第二外螺纹板配合内螺纹环板使得两组连接套管分别卡接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两侧,具有快捷的组合安装功能,便于线束的拆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器的线束过线保护结构,包括设置在两组连接套管(3)之间的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组第一导线盘(5),两组所述第一导线盘(5)的外侧均固定套接有卡环(6),两组所述第一导线盘(5)上均贯穿开设有若干组第一导线孔(7),所述第一壳体(1)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有若干组分线管(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器的线束过线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靠近连接套管(3)的一侧均贯穿开设有半圆口,且半圆口的内侧壁开设有卡槽(4),两组所述第一导线盘(5)分别通过卡环(6)配合卡槽(4)卡接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器的线束过线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组所述分线管(8)等距离分布在第一壳体(1)的内部,两组所述第一导线盘(5)关于若干组分线管(8)所在平面对称设置,若干组所述第一导线孔(7)等距离均匀分布在第一导线盘(5)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器的线束过线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连接套管(3)的内侧均卡接有第二导线盘(9),两组所述第二导线盘(9)上均等距离均匀分布有若干组第二导线孔(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器的线束过线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2)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插杆(11),所述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的外侧面靠近相对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磁铁板(12)和第二磁铁板(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转向器的线束过线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组所述连接插杆(11)分别与若干组分线管(8)相连接,所述第一磁铁板(12)与第二磁铁板(13)相吸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器的线束过线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的内部边角位置均固定连接有四组内螺纹柱(14),所述第二壳体(2)远离第一壳体(1)的一侧边角位置均贯穿设置有紧固螺杆(15),所述紧固螺杆(15)与内螺纹柱(14)螺纹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器的线束过线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靠近连接套管(3)的一侧均固定连接第一外螺纹板(16),所述第二壳体(2)靠近连接套管(3)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外螺纹板(17),两组所述连接套管(3)靠近第一壳体(1)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内螺纹环板(18)。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转向器的线束过线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螺纹环板(18)螺纹套接在第一外螺纹板(16)和第二外螺纹板(17)的外围,且第一外螺纹板(16)和第二外螺纹板(17)的截面形状均呈弧形设置。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器的线束过线保护结构,包括设置在两组连接套管(3)之间的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组第一导线盘(5),两组所述第一导线盘(5)的外侧均固定套接有卡环(6),两组所述第一导线盘(5)上均贯穿开设有若干组第一导线孔(7),所述第一壳体(1)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有若干组分线管(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器的线束过线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靠近连接套管(3)的一侧均贯穿开设有半圆口,且半圆口的内侧壁开设有卡槽(4),两组所述第一导线盘(5)分别通过卡环(6)配合卡槽(4)卡接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器的线束过线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组所述分线管(8)等距离分布在第一壳体(1)的内部,两组所述第一导线盘(5)关于若干组分线管(8)所在平面对称设置,若干组所述第一导线孔(7)等距离均匀分布在第一导线盘(5)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器的线束过线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连接套管(3)的内侧均卡接有第二导线盘(9),两组所述第二导线盘(9)上均等距离均匀分布有若干组第二导线孔(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器的线束过线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兴军张春彭小虎杨卫广彭银猫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鼎典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