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61668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3 02:19
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部、流体管、第一端板以及第二端板,壳体部具有第一腔,流体管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腔;换热器具有横向方向,沿横向方向,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位于换热器同侧;壳体部至少部分与第一端板连接,流体管至少部分与第二端板连接;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分体设置,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连接,这样可以减少了换热器装配时的重复定位,进而减小换热器泄露风险。一种热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流路、压缩机和换热器,压缩机设置于第一流路,换热器设置于第一流路,换热器设置于第二流路;本申请的热管理系统使用的换热器,该换热器装配时减少了重复定位,进而时换热器泄露风险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能源,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1、现有换热器中,换热器包括壳体部、流体管和端板,壳体部和流体管与同一端板连接,这样在装配时会出现重复定位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1、为此,本申请提供一种装配优异的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

2、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部、流体管、第一端板以及第二端板,所述壳体部具有第一腔,所述流体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

3、所述换热器具有横向方向,沿所述横向方向,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位于所述换热器同侧;

4、所述壳体部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端板连接,所述流体管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端板连接;

5、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分体设置,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连接。

6、本申请通过壳体部至少部分与第一端板连接,流体管至少部分与第二端板连接,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分体设置且连接,这样可以减少了换热器装配时的重复定位。

7、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压缩机和换热器,所述压缩机设置于所述第一流路,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流路,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流路;

8、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部、流体管、第一端板以及第二端板,所述壳体部具有第一腔,所述流体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

9、所述换热器具有横向方向,沿所述横向方向,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位于所述换热器同侧;

10、所述壳体部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端板连接,所述流体管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端板连接;

11、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分体设置,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连接;

12、所述第二流路包括所述流体管的内腔;所述第一流路包括所述第一流道。

13、本申请的热管理系统使用的换热器,减少了换热器装配时的重复定位,热管理系统的使用该换热器,使得换热泄露风险降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包括壳体部(2)、流体管(3)、第一端板(4)以及第二端板(5),所述壳体部(2)具有第一腔(21),所述流体管(3)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2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部(2)具有第一流道(22),所述第一流道(22)和所述第一腔(21)流体分离,所述壳体部(2)包括第一壳体部(23)和第二壳体部(24),所述第一壳体部(23)套设于所述第二壳体部(24)之外,所述第一壳体部(23)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部(24)远离所述第一腔(21),所述第一壳体部(23)构成所述第一流道(22)的至少部分壁,所述第二壳体部(24)构成所述第一流道(22)的至少部分壁,所述第二壳体部(24)构成所述第一腔(21)的至少部分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4)包括第一子端板(41)和第二子端板(42),所述第一子端板(41)至少部分套设于所述第二子端板(42)外,所述第一壳体部(23)与所述第一子端板(41)相连,所述第二壳体部(24)与所述第二子端板(42)相连。p>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4)包括第一面(43)和第二面(44),所述第二端板(5)包括第三面(51)和第四面(52),沿所述横向方向,所述第一面(43)和所述第二面(44)位于所述横向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三面(51)和所述第四面(52)位于所述横向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面(43)和所述第三面(51)位于同一平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包括第一盖体(6),沿所述横向方向,所述第一盖体(6)与所述第一端板(4)位于同侧,所述第一盖体(6)与所述第一端板(4)连接,所述换热器(1)具有第二腔(11),所述第一端板(4)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端板(5)至少部分以及所述第一盖体(6)至少部分均位于所述第二腔(11)的外围,所述第二腔(11)与外界连通,所述流体管(3)贯穿所述第二端板(5),所述第二腔(11)与所述流体管(3)连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包括第三端板(8),沿所述横向方向,所述第三端板(8)与所述第一端板(4)分别位于所述换热器(1)的两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包括相变材料,所述相变材料(211)位于第一腔(2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部(2)与所述第一端板(4)的密封方式包括轴向密封,所述第一端板(4)和所述第二端板(5)的密封方式包括径向密封;所述轴向密封通过密封圈密封连接,所述密封圈截面形状包括圆形或矩形;所述径向密封通过密封圈密封连接,所述密封圈截面形状包括圆形或者星形中的一种。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包括第一肋片(12),所述第一肋片(12)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21),所述第一肋片(12)包括第一子肋片(121)和第二子肋片(122),所述第二子肋片(122)与所述第一腔(21)的壁相连;所述第一子肋片(121)包括第一凹槽部(1211),所述第二子肋片(122)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凹槽部(1211),

10.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流路(71)、第二流路(72)、压缩机(922)和换热器(1),所述压缩机(922)设置于所述第一流路(71),所述换热器(1)设置于所述第一流路(71),所述换热器(1)设置于所述第二流路(72);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包括壳体部(2)、流体管(3)、第一端板(4)以及第二端板(5),所述壳体部(2)具有第一腔(21),所述流体管(3)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2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部(2)具有第一流道(22),所述第一流道(22)和所述第一腔(21)流体分离,所述壳体部(2)包括第一壳体部(23)和第二壳体部(24),所述第一壳体部(23)套设于所述第二壳体部(24)之外,所述第一壳体部(23)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部(24)远离所述第一腔(21),所述第一壳体部(23)构成所述第一流道(22)的至少部分壁,所述第二壳体部(24)构成所述第一流道(22)的至少部分壁,所述第二壳体部(24)构成所述第一腔(21)的至少部分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4)包括第一子端板(41)和第二子端板(42),所述第一子端板(41)至少部分套设于所述第二子端板(42)外,所述第一壳体部(23)与所述第一子端板(41)相连,所述第二壳体部(24)与所述第二子端板(42)相连。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4)包括第一面(43)和第二面(44),所述第二端板(5)包括第三面(51)和第四面(52),沿所述横向方向,所述第一面(43)和所述第二面(44)位于所述横向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三面(51)和所述第四面(52)位于所述横向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面(43)和所述第三面(51)位于同一平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包括第一盖体(6),沿所述横向方向,所述第一盖体(6)与所述第一端板(4)位于同侧,所述第一盖体(6)与所述第一端板(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王旻杨利生尹斌请求不公布姓名请求不公布姓名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